独立第三方汽车检测机构,中国汽研:智能化助力公司二次成长

岱华之苦 2024-01-28 21:46:15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德邦证券汽车团队)

1. 行业领先的独立第三方汽车检测机构,业绩增长稳健

1.1. 深耕汽车行业50年,提供全面检测业务

深耕汽车领域50年,提供第三方汽车检测评价服务。

公司于1965年创立,为国家一类科研院所,开展汽车技术研发服务。

1984年公司扩展汽车测评业务,1991年更名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重庆汽车研究所,并于2001年由事业单位转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2003年公司转由国资委管理,2007年公司改制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并于2010年变更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公司在上交所上市,2022年中国中检成为公司控股股东。目前公司坚守主业,持续发力汽车评测业务。

1.2. 技术服务与装备制造双支柱,技术服务业务为公司核心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为技术服务和装备制造两部分,前者是公司核心业务。技术服务业务主要分为测评业务和研发咨询业务,测评业务包括强检业务和非强检业务,强检可称为法规类业务,非强检与研发、咨询等业务可称为非法规类业务。

(1)强检:质量监督检验,是企业依据相关法规为获得汽车产品生产销售资格而对安全、环保等方面进行的强制性检测;(2)非强检:普通测试评价,是企业为提高车辆性能、客户体验感、产品竞争力而进行的非强制性的检测。

装备制造业务分为轨道交通装备及汽车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主要为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包括跨座式单轨列车转向架、城轨车辆传动装置及关键零部件和高铁车辆传动装置及关键零部件。汽车装备主要为专用汽车(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输车等)和汽车燃气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供气装置、燃气配件及燃料电池)。

1.3. 业绩稳步增长,技术服务业务为核心业务

公司业绩稳步增长。2013-2022年公司营收从15.00亿提升至32.91亿,CAGR为9.12%;归母净利润从4.22亿提升至6.89亿,CAGR为5.60%。2022年工程车终端需求大幅萎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管控业务规模,实现总营收32.91亿,同比-14.20%;归母净利润6.89亿,同比-0.4%。在技术服务业务支撑之下,2023年Q1-Q3公司共实现营收25.21亿,同比+17.02%;归母净利润5.56亿,同比+13.74%。

2022年公司技术服务业务贡献营收27.79亿元,占比总营收84.44%。技术服务业务营收占比总营收持续提高。2013-2022年技术服务业务营收占比从44.73%提升至84.44%。2013-2022年期间技术服务业务毛利率超过45%,高毛利率业务占比提升推动公司总体毛利率提高。

公司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才,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18-2022年公司四费率分别为9.61%/12.28%/12.88%/14.39%/18.56%,其中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85%/3.61%/4.84%/4.86%/6.56%。

1.4. 控股股东中国中检赋能公司测评业务

控股股东为中国中检,深度赋能公司汽车测评业务。

公司原控股股东为通用技术集团,2022年10月,为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流检验检测认证企业集团,通用技术集团与中国中检就检验检测板块实施专业化整合,通用技术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有的中国汽研股权无偿划入中国中检。

目前控股股东中国中检持有公司53.24%的股权。中国中检有望凭借其在检验检测业务上的专业性赋能公司汽车测评业务,实现检验检测业务专业化整合。

1.5.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激发企业活力

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从而激活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公司于2018年、2020年和2022年共实施了三期限制性股权激励计划,分别覆盖143人、310人和459人。目前,第一次股权激励计划已完成三期解锁,第二次股权激励计划已完成一期解锁。第三次股权激励计划暂未到解锁期。

2. 智能化背景下,检测行业具备较大成长空间

汽车测试与评价业务可分为强检、非强检业务,前者是企业依据相关法规为获得汽车产品生产销售资格而对安全、环保等方面进行的强制性检测。后者是企业为获得提高车辆性能及客户体验感而进行的包括空气动力学测试、噪声振动测试等非强制性的检测。

2.1. 强检行业仍有成长空间

2.1.1. 受益智能化,强检业务有望迎来量价齐升

受益智能化,强检业务有望迎来量价齐升,市场规模或进一步扩张。强检业务市场规模由新车申报数量和单车检测价格决定,单车检测价格由单车需强制检测的项目数量及对应的检测项目价格决定。

(1)申报数量方面,电动智能化加速渗透下新车推出速度或迎来提升,申报数量有望提高;

(2)单车检测价格或受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影响而出现提升。

电动化驱动:由于新能源汽车相对传统燃油车增加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充电装置等部件,理论上其需要更高的单车检测价格,新能源加速渗透趋势下平均单车检测价格或迎提升;智能化驱动:智能化水平提高或带来增量检测项目,从而提高单车检测价格。

申报数量:2020-2023年新车申报数量分别为2.2/2.9/2.1/2.1万辆。新能源汽车申报数量增长迅速,2020-2023年新能源车申报数量分别为0.25/0.32/0.40/0.48万辆,CAGR达25%。

新能源加速渗透提高平均单车检测价格。

相较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新增三电系统、续航储能等检测项目,减少燃料系统及变速器等检测项目。

2017年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规定新能源汽车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

2020年5月12日,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我国智能化相关强检项目较少,随智能网联化技术发展,智能化相关强检项目或带来检测增量。

2023年工信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体系规划标准涉及基础、通用规范、产品与技术应用等方面,目前已发布、报披、立项标准合计53项项目,其中强制性国标包括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汽车软件升级通用技术要求、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车载事故紧急呼叫系统,拟变更为强制性国标包括乘/商用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商用车辆车道保持辅助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计划到2025年制修订10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覆盖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关键系统、网联基础功能及操作系统、高性能计算芯片、数据应用标准及安全标准等),到2030年制修订14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

2.1.2. 强检行业具有高壁垒,目前仅有6家全资质机构

开展强制性检测业务需获取国家资质认证,目前国内全牌照检测机构仅6家。

汽车产品市场准入在我国由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交通运输部及生态环境部在不同方面进行管理,准入前对整车、零部件、油耗及尾气等参数进行检测必须在获四部门授权的机构进行才可生效。

目前国内取得全部四部门授权即全资质的检测机构国仅有6家,分别是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汽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中心)、襄阳达安汽车检测有限公司(襄阳中心)、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中心)、长春汽车检测中心(长春中心)以及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招商车研)。

6家全资质检测机构占据国内汽车测试评价业务70%左右的市场份额。

我国汽车产品的测试评价业务集中度较高,据中国汽研招股说明书,6家全资质检测机构占据中国汽车测试评价业务70%左右的市场份额。除6家机构外,还有具备部分资质的检测机构可开展专用汽车或汽车零部件的强检业务(如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

6家机构区域覆盖全面。中国汽研覆盖华东、华南、华北等主要汽车产业集群,中汽中心覆盖天津、华东、华南、华中、西南等主要汽车产业集群,长春中心服务一汽集团、襄阳中心服务东风汽车,6家机构持续布局服务新型整车厂。

区域覆盖全面打造地缘化服务,利于企业成本控制、人员管理、缩短开发周期等。

2.2. 智能网联化有望推动非强检市场规模扩张

智能网联化趋势下,非强检业务为检测行业贡献增量。智能网联趋势下,整车厂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国内整车+零部件企业总研发费用超过1473亿,同比+24%。

汽车产品智能化相关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的测试试验有相当比例外包给具备相关技术能力及设备、场地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3. 具备全资质,电动智能测评引领行业发展

3.1. 公司拥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较高

公司拥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截至2022年年末,公司拥有国家燃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替代燃料汽车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国家机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重庆)、国家氢能动力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机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正在筹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南)。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较高,持续引进人才。2018-2022年,公司研发人员占比从28.72%提升至31.93%。公司持续吸纳高质量人才,2022年引进博士和技术骨干49人,招聘高质量应届毕业生166人。

稳步推进354战略布局。

(1)优化空间布局,北京、苏州、深圳院三大区域总部覆盖华北、华东、华南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属地化服务能力;(2)梳理调整业务组织结构形成检测工程、能源动力、信息智能、后市场、装备五大事业部,其中检测工程事业部下辖国家机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以及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3)围绕标准认证、政研咨询、数据信息、品牌宣传四大平台打造专业化、平台化中心。

公司各中心项目开拓顺利。截至2022年:

(1)工程中心开拓模型风洞、智能线控底盘、轨道交通等新赛道业务,建设风洞数字化平台及风噪开发能力,建设完成智能线控底盘主客观测评、仿真验证及工具链自主开发能力。

(2)新能源中心拥有国家首个氢能质检中心,并开发了魔鬼训练营、五星能效认证等国内首创品牌增值产品,落地“测评+认证+品宣”的新业务模式。

(3)智能中心深耕技术开发,整车装备成为国内唯一完整的 ADAS 测试装备供应商,智能指数发布全球首个 L2+导航智能驾驶测评规程,同时积极服务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

(4)数据中心实现指数、技术赋能的创新性产品化打造,前瞻布局在用车健康管理等算法体系,建成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年检试点。

3.2. 发布CEVE,引领新能源测评

公司引领新能源测评标准,在新能源测评领域具有权威性。

2019年公司发布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CEVE),CEVE从能耗、安全及体验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具若干指标,运用实车测试与大数据进行分析评价。2020年,公司获批成为我国首批2020年企业标准“领跑者”新能源汽车领域唯一指定评估机构。

公司新能源检测项目全面,已具备新能源乘用车、客车及商用车检测能力。中国汽研检测事业部现已具备新能源汽车定型试验、储能装置、电机及控制器、电动汽车安全等项目检测能力,检测范围覆盖新能源乘用车、客车及货车。

公司仍在持续建设新能源检测项目相关能力。

风洞中心助力新能源检测。公司2014年起规划建设风洞中心,2019年投产。该中心拥有声学风洞、环境风洞及高低温环境舱、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和1200核高性能仿真计算平台。

风洞中心已形成了先进的汽车空气动力学、热力学、风噪性能开发标准体系,其完备的汽车空气动力学、热力学、风噪性能正向开发能力,可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和工程解决方案。

国家氢能质检中心填补国内氢能相关测评空白,公司具有氢能动力测评领域先发优势。国家氢能动力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一期)于2023年1月投产运营,占地面积190亩,总体规划建设整车试验室、动力总成、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氢能辅件和电池电机六大试验室。随能源结构调整、氢能动力车型放量,公司有望发挥氢能动力测评领域的先发优势。

3.3. 智能化前瞻布局,率先发布i-VISTA智能汽车指数

公司前瞻布局智能化业务,已开展智能汽车测评、智能汽车场景库与仿真系统综合解决方案、车路协同解决方案及智能网联整车的测试设备业务。

公司于2000年组建智能汽车工作组,2012年参与工信部《智能汽车测试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项目,2014年成立智能中心,2016年获5G检测规程许可并启用智能汽车集成系统试验区,该项目一期“智能汽车集成系统试验区”已经完工,该试验区占地403亩,内设全长6公里的直道、弯道、坡道、桥梁等城市交通场景,基础设施包括智能传感器、北斗高精度定位、LTE-V/DS车路实时通信、智能交通管理等;测试设备包括3D模拟车辆、虚拟行人等,可完成交通场景测试包括盲区预警、变道预警、行人预警、紧急制动、车速诱导、自动泊车、隧道行驶等50多种。

智能汽车测评方面,公司于2018年发布i-VISTA智能汽车指数(试行版),2020年发布智能汽车指数(2020版)并不断升级更新。

智能汽车场景库与仿真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方面,基于智能中心和数据中心赋能,公司2019年发布中国典型驾驶场景库i-Scenario及仿真测试全平台工具链。车路协同解决方案方面,公司于2019年启动5G自动驾驶应用示范性公共服务平台。

此外,公司凭借其在检测业务积累的丰富经验,已成功研发出满足E-NCAP、IIHS、i-VISTA等测试标准的自动驾驶机器人、假车目标物搭载平台、假人及非机动车目标物搭载平台等系列化ADAS场地测试装备。

紧跟智能化发展更新测评规程,持续引领行业标准。

智能汽车指数(试行版)依托于智能网联汽车体系框架,在安全、体验、能耗及效率四个测评维度对智能汽车进行评价。

对ADAS五大辅助系统(ACC、AEB、LDW、BSD、APS)分别测评打分。随着智能汽车普及及相关技术升级,智能汽车指数顺应需求升级到2020版,该版本从对ADAS五大辅助系统的测评升级到智能行车、智能泊车等五个模块的测评。

智能行车方面,从单车道纵横向组合控制能力、换道辅助等六个维度进行评价,评测项目包括ACC自适应巡航、TJA交通拥堵辅助、HWA高速公路辅助等。

智能安全评测项目包括:

(1)SSS侧向辅助系统(在BSD盲区监测基础上增加DOW开门预警功能测试内容);(2)AEB C2C/AEB VRU(增加对行人和骑行者的AEB测试内容);(3)LSS车道辅助(在LDW车道偏离预警基础上增加LDP车道偏离辅助的测试内容)。

智能泊车方面,去除大车位试验场景,主要对双边界车辆/白色标线平行车位、双边界车辆/白色标线/方柱垂直车位、双边界车辆/白色标线斜向车位这7大类场景进行考核。

整体而言,2020版i-VISTA智能汽车指数(1)更注重整体协同的功能实现及驾驶体验评价;(2)测评对象提升至L2,2020修订版新增NP规程,测试内容覆盖L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3)测评场景更加丰富。公司已公布i-VISTA2023版征求意见稿,测评项目/场景更加全面,持续升级引领行业标准。

i-VISTA智能化测评能力行业领先。i-VISTA智能化测评项目全面,L0自动驾驶测评项目包括AEB、FCW、LDW、LDP、ELK、DOW、CPD、DMS等,L1-L2自动驾驶测评项目包括ACC、LCA、TJA、HWA等,L2+自动驾驶测评项目主要为NP。此外,i-VISTA还对智能泊车及智能交互功能进行测评。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4.1. 盈利预测

技术服务业务:受益于汽车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汽车测试行业规模持续扩容,公司在汽车测试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们预计2023-2025此业务收入分别为33.9、40.6、48.9亿元,毛利率分别为46.6%、46.0%、46.0%;

专用汽车业务:2022年,受前期环保和超载治理政策下的商用车需求透支、油价持续高位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商用车市场整体需求放缓。2023年市场逐步复苏,我们预计2023-2025年此业务收入分别为3.0、2.9、2.7亿元,毛利率分别为8.0%、8.0%、8.0%;

燃气应用业务:受益于国内燃气汽车需求增长和燃料电池汽车整体稳步发展态势,我们预计2023-2025年此业务收入分别为2.3、2.5、2.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7.0%、17.0%、17.0%;

轨道交通业务:由于国内新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规模趋缓,我们预计2023-2025年此业务收入分别为0.7、0.8、0.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31.6%、31.6%、31.6%。

4.2. 估值

综上,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0.1、46.7、55.3亿元,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2、10.0、12.1亿元。

基于2024年1月24日收盘价19.45元,对应PE分别为23.7、19.6、16.1倍,选取华依科技、中汽股份、安车检测作为中国汽研可比公司,3家可比公司对应2023-2025年PE均值分别为44.3 、25.4 、17.1倍。

考虑到公司作为汽车测评龙头,技术实力雄厚,并具备新能源、智能网联相关检测能力,智能化背景下公司有望获得成长新动能。

5. 风险提示

新车申报数量不及预期、新能源渗透率不及预期、新项目扩展不及预期风险。

——————————————————

报告属于原作者,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0 阅读:0

岱华之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