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评论:《十天之后回到现实》充满现代性与哲思性的生存综艺

拖鞋哥MFA考研 2024-10-15 14:47:16

《十天之后回到现实》集结了39位各行各业且热爱生活的闯关者,开启了沉浸式体验闯关,在一个真实城市的封闭区域内,自由生活任意探索,度过十天假期,每天只需要通过一个游戏关卡,就可以继续在这里生活。最终所有关卡通关,胜出的人成为最后的赢家。

一、极致设定的生存综艺

《十天之后回到现实》是一档别具一格的沉浸式生存挑战综艺,通过将参赛者置于与现实隔离的封闭空间中,创造出一种“无人之境”,从而更有压力感和沉浸感。节目将无限流概念与真实空间结合,在青岛封闭了四块真实的城市区域作为一个“平行宇宙”,“十天24小时不间断连续录制”“持续断网”“全封闭环境”的设定,一道道体力、脑力、心理和团队协作的关卡挑战,不论是从嘉宾阵容、模式搭建,还是场景构造、拍摄规模等方面,节目组都用十足的想象力和创作诚意,开拓了综艺创作的探索空间,设置了非生即死的极端条件,要求参与者为生存不择手段。但由于其真人综艺的本质,节目中没有出现残酷的生死抉择,而是以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方式探索人性。节目在人设塑造上力求具象而深刻,同时在哲学思辨上留有余地,邀请39位性格迥异、各具特长的嘉宾,在既定角色中抉择进退、直面挑战或寻求避风港,每一次选择都超越了表面身份,直指人性深处的答案。通过将现实困境极端化、选择放大化,《十天》促使观众反思个体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微妙平衡,鼓励人们在理解自我与他人的过程中,勇于承担选择带来的所有意义与后果。

二、人性探索的社会实验

《十天之后》以25重精心构建的关卡为框架,搭建起一个现代版“楚门的世界”,既是一场深刻的人际交往实验,也是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自我探索之旅。节目在人设塑造上力求具象而深刻,同时在哲学思辨上留有余地,邀请39位性格迥异、各具特长的嘉宾,在既定角色中抉择进退、直面挑战或寻求避风港,每一次选择都超越了表面身份,直指人性深处的答案。“电话亭的秘密”“苏格拉底的苹果”“森林小红帽”等关于尼姆博弈、零和博弈、麦穗理论等相关的游戏,让人性的幽暗面不时冒头,也不断闪耀出道德的光芒。这种在娱乐属性之上,选择继续往人心深处探视的勇气,让节目呈现出了综艺中少有的思想性。节目中大量地呈现了淘汰选手的游戏和环节,在这种带有“生死”意味的游戏和环节中,选手在面对复杂的矛盾、利益、纠葛面前,是选择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英雄主义”,还是选择保全自己牺牲他人的“个人主义”,抑或是在二者之间不停摇摆直至在现场做出非常临时性、随机性的选择,在互助、优雅、背刺、欺瞒之间,都呈现着人心之内、人际之间的多元性。由此,这档节目也有了它独特的意义,无论观众是反对嘉宾选手的做法,还是被嘉宾选手的行为所打动,它都在用一些人性人心而非浅层欢笑的内容吸引着观众。观众在看嘉宾选手交锋、纠葛、胜利、失败的同时,其实也在看自己、问自己、探寻自己内心的行为标准、价值标准、善恶标准。

三、影视化的表现手法

《十天之后回到现实》不仅融合了戏剧的紧凑结构与综艺的即时纪实性,保持了真人秀“直观真实”的核心魅力,更融入了后现代艺术的深邃思考,成为一次前沿艺术形式的勇敢探索。节目运用精心布置的场景和情节设计,将观众带入一个看似真实又带有虚幻色彩的世界。

观众不仅仅是在观看一场场游戏,更像是在体验一部部迷你剧。场景上,它营造了可能是中国综艺史上最宏大的封闭式拍摄场景,从机场、邮轮母港到大型五星级酒店,在2000万平方米的广阔空间里,除了闯关者的身影,你看不到任何其他人,仿佛进入到了一部科幻大片的场景里,给人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拍摄上,节目也实现了制作水平的突破,《十天》运用爱奇艺自研的“多网聚合云监播系统”,让导演、编剧可以做到不进入现场就能实时洞悉闯关者的情况、实时调整流程,从而显著提高了参与者的沉浸感。

剪辑上,跳脱了国内综艺惯常的剪辑手法,没有花字、没有各种搞怪的音效、没有拖泥带水的重复镜头,给观众提供了一气呵成的连续剧式的观看体验。内容设计上,《十天》打造了脑力、体力、心理博弈和团队协作四种类型的一系列创新关卡,激发出闯关者潜力的同时也展露出复杂的人性、正能量的精神,造就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名场面”,让观众产生了炙热的讨论和情感共鸣。

《十天之后回到地球》将人类社会生存法则及其流动运转极致浓缩,以人性人心而非浅层欢笑的内容为观众呈现了一份新颖的独特体验,代表着与国际接轨的真人秀未来的进化方向。

0 阅读:0

拖鞋哥MFA考研

简介:拖鞋哥MFA考研为考取广播电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