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牌们谈情绪价值的时候,他们在谈些什么?

啸瞰风云谈商事 2024-05-02 08:39:44

1

最近几年,情绪价值已成为商业热词,盛行于简体中文互联网世界,不少品牌言必称情绪价值,那么它究竟指什么呢?

有人说,好的产品能够提供情绪价值;还有人说,品牌的调性就是情绪价值;更有人说,情绪价值需要讲故事,能够打动人。

在我看来,以上说法都有道理,但似乎都只说对了一部分。

因为情绪价值并不是单靠一件商品,或某种营销手段所能提供的,甚至和企业的经营水平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得从心理学入手,前往意识的深处寻找答案。

2

想象你当前正坐在星巴克咖啡馆阅读我的文章,你的手边放着一杯咖啡,你是怎么知道这是一杯咖啡的呢?

你可能会说,这还用问吗?只需闻闻味道,或者尝一口就得了,哪怕你不闻不喝,光是看看杯子里的液体就该知道,这是一杯咖啡。

但是认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你之所以知道这是一杯咖啡,背后的机制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咖啡的颜色,咖啡的香气,咖啡的味道,这些都是咖啡带给你的“感觉”,用心理学的话说:感觉是指身体对物理世界能量的初步试探。

我们最熟知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这些感觉是由身体器官以及相互连接的神经元带来的,它们让个体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

一些哲学家认为,感觉构成了我们认知的全部,没有感觉就没有一切,这话听起来没错,也符合我们的常识,但仔细深究会发现一些问题。

还是以咖啡为例,我的眼前有一杯冰美式,我熟悉它的味道,如果我下次再来星巴克,我还会继续点冰美式,问题来了,我怎么知道下一杯冰美式的味道和这一杯肯定一样呢?

也许这样的问题,对于普通人而言显得荒谬至极,但是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却为此争论了很久。倘若我们仅仅依凭当下的感觉认识世界,我们便无法形成诸如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概念,对事物也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因为这一切皆有赖于大脑的另一项功能——知觉。

如果说感觉是对事物的初始探测,那么知觉就是对感觉的加工处理。没有知觉,我们就不知道事物的真假,也无法对未来做出预测,甚至连生存都会遭遇麻烦。

想象你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不远处有一头狮子正朝你跑来。我猜你第一反应是撒腿就跑,而不是站在原地和狮子来个温暖的拥抱。

为什么你的第一反应是逃跑?

首先,你从狮子奔跑的方向和距离判断,不久之后它就会冲到你的面前,你对狮子的运动轨迹做了准确预判。

另外,从小父母就告诉你,狮子会吃人,当你看见狮子扑过来的时候,过往的记忆让你对狮子的意图做出了准确预判。

知觉激发了你的想象和记忆,这是判断事物的基础。没有记忆,我们就无法从经验中学习。无法想象未来,我们就不能预判事物的发展走向,一切行为都将是随机的。

除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知觉还能帮助我们进行更高级的认知活动。

无论你欣赏一段音乐,听某人讲话,或是读一本书,每一刻的你都在接受个别的信号,但你最终的感觉是:你把整段音乐,整篇文章给吸收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知觉对信号进行了储存和加工,把它们融入你的记忆结构,并形成前后连贯的意义网络,我们甚至还能对已有的信号进行再解读,听出某句话的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

知觉还能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偏好。

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吃妈妈烧的菜?不是因为妈妈烧得特别好,而是这些菜肴触发了你的童年记忆,进而对“妈妈的味道”产生了依赖。

偏好的养成,不仅源于直接的感官刺激,更多是记忆和习惯在知觉中给予的反馈。正如很多外国人喝不惯白酒,很多年轻人对京剧没有感觉,这些偏好差异跟对象好不好没有关系,而是由受众不同的成长背景造成的。

我们分别介绍了感觉和知觉,现在已经知道,知觉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感觉信息:包括过去和当下的;真实和虚构的;具体和抽象的;并形成回忆、假设和判断,最终转化为行动。

既然大脑要处理那么多信息,势必得消耗巨大的能量,而在现实中,大脑不可能对一切信息“兼收并蓄”,因为大脑的加工能力有限,我们只会选择性的摄取对自己最有用的一部分。

所以,无论感觉还是知觉,都会对信息有所取舍,这就涉及到意识的第三个特质:注意。

当你开车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一定集中在正前方,为了确保行车完全,你的视线会主动“屏蔽”掉与开车不相关的事物,比如路边的一棵树。我们在读书,和人聊天,或者看电影的时候,注意力也会集中在我们最关注的人和事上,对其他东西就会忽略不计。

注意力集中,有助于我们积蓄心理能量,从而完成许多重要的事情,比如开会、写作或者从事科学研究。认知系统也会通过主动限制信息的摄入,来控制大脑的负荷,如果认知系统没有形成注意力,我们的大脑迟早会因为超负荷的工作而陷入瘫痪。

感觉,知觉和注意,构成了人类认知的三个基本特质。感觉是基础,塑造了我们当下的体验;知觉是加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而注意则负责控制信息的输入,帮大脑节省更多的能量。

好了,基础心理学就介绍到这,这和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心理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品牌行为的发生机制。

3

由于头脑只能吸收有限的信息,所以用户的注意力就成了各大品牌争先抢夺的资源。

比如可口可乐一年投在广告上的费用就高达40亿美元,相当于一家中等上市公司的市值。你一定觉得奇怪,可口可乐都已经这么有名了,为何还要花那么多钱打广告?

因为可口可乐此时的任务,不再是抢夺消费者的注意力,而是维持它在用户心目中“可乐一哥”的地位,具体怎么做?通过大规模的广告投放。

也许你会很纳闷,广告难道这么有用吗?我们很少听说谁谁谁看了广告之后立即下单,更多人对广告持怀疑态度。

而事实的吊诡之处就在这里,大多数人都认为广告对自己是无效的,甚至90%的人觉得对广告免疫,但我们的大多数购买行为,都是受广告“洗脑”的结果。

这是因为广告通常以“阈下信息”的方式,来影响消费者。

什么是“阈下信息”?就是那些不容易被意识到,但很可能影响我们判断和行为的信息。

阈下信息如何左右大脑?荷兰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他们让学生看两个词组,一个是著名的立顿红茶,一个是由相同字母组成的毫无疑义的单词。

然后科学家问这群学生,在立顿红茶与荷兰当地的某个矿泉水品牌中,他们要喝哪个?结果发现,但凡口渴的学生,都选择了立顿红茶。

这就是阈下信息的威力,哪怕你看到广告马上就点掉,广告信息却已经潜移默化影响了你。

还记得我们前面所讲的大脑知觉吗?当你受到广告刺激的时候,无论你有意无意,它已经以阈下信息的形式储存进了你的大脑。等你下次饿了,或者口渴,或者想买新衣服的时候,这些阈下信息就会向你发出暗示,引导你去购买。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越是有名的大牌,就越喜欢打广告,它们这么做不是为了知名度,而是要通过持续的,高强度的信号刺激,以便为消费者积累“阈下信息”,达到长期占领用户心智的目的。

不过,品牌要想发挥持续的影响力,仅仅靠短暂的“阈下信息”是不够的,优秀的品牌还能激发你的联想,让你的头脑与其他事物发生关联。

比如我现在正坐在星巴克咖啡店,当你想到星巴克的时候,你会想起什么呢?

有些人会想到它的咖啡,有些人眼前会浮现它的LOGO,还有些人会回忆起星巴克的室内空间,如果进一步想,星巴克还代表了一群人,比如都市白领;一种时间,比如悠闲的午后;或者一种社交方式,只要你愿意,你还能从“星巴克”这个名字里联想到更多的信息,它们构成了星巴克的“品牌形象”。

正如广告教父大卫·奥格威所言: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的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无形组合。

从这个意义上,品牌形象不是由商家定义的,而是由消费者定义的。

品牌管理学家戴维·艾克将这一机制命名为“品牌联想”,它也是品牌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当你看见某个品牌的LOGO或者听到它名字的时候,你首先会想起什么?这就是品牌联想。

比如一提到沃尔沃汽车,我们马上会想到安全;一提起沃尔玛,我们首先会觉得便宜;一说到劳斯莱斯,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贵······

品牌联想的层次越丰富,它的势能就越大,当然,这里的联想一定是积极正面的,如果是消极负面的,效果就适得其反。

为什么奢侈品广告都拍的不知所云?理解了品牌联想,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

关于奢侈品的联想实在太丰富了,品质、设计、材质、财富、身份、地位、历史、文化······当一件产品承载了大量的象征含义,不知所云就是最高明的叙事策略,因为只有这样,奢侈品才能产生神秘感和距离感。如果奢侈品广告也像王婆卖瓜那样自卖自夸,那等于自降身份,卖不了高价了。

最常见的品牌联想往往和产品特性挂钩,向消费者传递价值信息。比如国内银行的LOGO设计,全部包含了传统硬币的造型,让你对企业的属性一目了然。

再比如爱马仕的LOGO就是马车的造型,这和公司早期的业务有关,爱马仕是做马具出身,在现代社会,和马有关的运动只有富人才玩得起,所以爱马仕经常赞助各地的赛马与马术比赛,以此彰显自己的贵族基因。

如果品牌联想和企业的竞争力联系起来,甚至能让企业在C端和B端获得双重的优势。

一提到小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小米手机,而是创始人雷军,为什么呢?因为雷军自带“爽文男主”的人设,他的成功本身就是一则励志故事,而雷军的号召力也为小米聚集了一大批粉丝。

小米的核心优势不在产品本身,而是对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小米的生态体系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除了小米手机,粉丝们还愿意购买小米的其他产品,正是粉丝对小米品牌的认可,提高了小米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从而掌握定价权。

所以,品牌联想的价值无可限量,它能为企业建立无形的优势,让企业保持长期增长。

4

最后来回答我们开头提出的问题:什么是一个品牌的情绪价值。

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情绪价值=品牌感知+品牌联想。

品牌感知侧重于品牌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如产品的质量、颜值、味道、服务等等,是各类感性元素的集合。

品牌联想则涉及我们通过该品牌能够想到什么,包括特定的人物、场景、精神和情感。

以上这些,共同构成了品牌的情绪价值,它们通过阈下信息等形式,对消费者的心智产生影响。

好产品固然是情绪价值的基础,但并非唯一。情绪价值涵盖品牌的各个维度,无法用一个点概括。

以国内零售界的天花板胖东来超市为例,你觉得胖东来的哪一面最有情绪价值?是公道的价格,周到的服务,还是丰富的商品?也许都有,哪怕是店员的一个微笑,门店角落里一处贴心的设计,都能让你感到赏心悦目,它们同样是情绪价值的体现。

为什么情绪价值在今天变得如此重要?

因为时代变了。

换到二三十年前,那时候产品相对稀缺,商家的策略就是拼命宣传性能与质量,只要广告的声量足够大,就不愁卖不出去,大家的主要任务是抢占市场,品牌建设也无从谈起。

而到了第二阶段,不少品牌纷纷转向,不再一味地自吹自擂,而是聚焦于产品感性的一面,以此来引发消费者的共情。

可口可乐的营销就是典型的例子,可口可乐已有超过百年历史,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把自己当药水来卖,广告也在不断强调产品的功效。

直到二战以后,可口可乐才变得感性起来,开始将快乐和分享作为自己的宣传主题,甚至以美国价值观的代言人自居,广告也拍得美轮美奂。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是不是只有大品牌才能谈情绪价值?小品牌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哪有闲工夫去玩虚头巴脑的东西呀?

事实恰恰相反,情绪价值是人人都玩得起的东西。拼规模,拼广告,拼渠道才是少数人的游戏。

好消息是:今天是一个生产过剩,信息爆炸的时代,几乎所有的市场都已经严重内卷。单靠产品就把货卖出去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就意味着,你只有创造出超越产品的价值,才能吸引消费者,情绪价值就是出路之一。

另外,社交媒体的普及,也让商品传播更加多样化且充满了随机性。比如淄博烧烤与天水麻辣烫,你甚至都不知道它们是怎么火起来的,要搁在过去简直无法想象,这就是自媒体传播的随机性所带来的。

网络世界天生就喜欢跟着情绪走,所以拥有情绪价值的产品,就有了更多曝光的机会。

情绪价值并非只有大品牌才能提供,正如前面说的,它体现在方方面面,关键是你要明确自己的用户是谁?他们喜欢什么,容易被什么东西给打动。

比如我朋友的公司在市中心,楼下有一家很小的咖啡店,我的朋友和同事很喜欢来这家店,并不是因为这里的装修有多精致,或者咖啡的味道有多棒,而是这里的老板很厚道。

这家店提供超大杯的馥芮白,杯口直径和一个饭碗差不多大,价格却只有19块钱,能在市中心卖这样的价格,足见老板是一个实在人。他甚至还允许客人赊账,偶尔还会替他们保管东西,这家店附近有一家设计公司,一些设计师加班累了就会来这里喝一杯,甚至把电脑带到店里干活。

这家店的名气和服务肯定不如星巴克,可对于他的客人而言,店老板所提供的情绪价值却远高于星巴克,因为他让顾客获得了一种归属感,而这种感觉,是附近其他店无法比拟的。

情绪价值不一定能让你成为网红,也不一定能把你变成大品牌。但情绪价值一定能让你获得忠诚的顾客,如涓涓细流般滋养你的生意。

正因为如此,情绪价值才是一切品牌终极的护城河。

文章写到这,我想起了大乘佛法中一条著名的教理:人人皆有佛性。

大乘佛教认为,每个人都有顿悟成佛的潜质,佛性如种子一般藏在我们心灵深处,只有通过持续的修行才能把它挖掘出来。

商业世界也暗藏着类似的道理,情绪价值是每个品牌都具备的潜能,它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从本质上说,它无非激发人的善念,为顾客带来更多的自在、平和与喜悦。

0 阅读:2

啸瞰风云谈商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