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在欧美销量惨淡,究竟是谁“拖了后腿”?

啸瞰风云谈商事 2024-03-30 20:18:41

1

这年头生意难做,白酒也不再是饭桌上的宠儿。

2023年的白酒行业经历了一场寒冬,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20家A股上市白酒企业的存货高达1363.54亿元,同比增长12.63%,已超过2022年全年的存货总量,“去库存”已成为当下酒企最为迫切的任务。

由于销量不佳,白酒市场普遍存在“价格倒挂”的现象,所谓“价格倒挂”,是指酒的零售价低于出厂指导价,有的甚至要低于经销商的进价。造成“价格倒挂”的原因,是零售终端为了促销主动降价,并存在大量窜货行为,最终腐蚀了酒企的利润。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2023年上半年,超过半数的经销商与零售商反映市场存在严重的“价格倒挂”问题,与“现金流压力”与“库存压力”一起,成了压在白酒企业头上的“三座大山”。诸如泸州老窖、习酒、古井贡酒、郎酒等产品的价格跌幅已经达到了三四百元。

白酒行业从2016年起进入下行周期,自产量在当年达到1358.4万的峰值之后,已经连续六年下跌,叠加当前不景气的经济大环境,白酒企业的经营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既然国内市场的增长空间已经被卷得差不多了,开拓海外就成了不二之选。

然而,海外市场真的是一片星辰大海吗?

2

中国白酒早在上世纪初开始了出海之旅。

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包括茅台、五粮液、汾酒、西凤酒在内的知名白酒品牌集体亮相,并各自获得了一枚金奖,完成了中国白酒在国际舞台上的“首秀”。

1932年,五粮液通过国内经销商出口到美国与欧洲,也正是因为出口,五粮液才终于有了品牌意识,从而诞生了五粮液历史上首个正式的商标。

1953年,茅台经过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渠道出口到国外,为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换取外汇。据说当时一吨的茅台,可换回40吨钢材和32吨汽油。

此后,茅台一直作为“国宴”用酒,被国家领导人用来招待外宾,茅台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尽管有着百余年的出海历史,白酒最主要的市场仍旧在国内,酒企们曾经也嚷嚷着要走出去,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但是从2023年起,随着酒厂产能过剩,库存压力越来越大,“出海”突然间成为了行业共识,“不出海,就出局”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外市场一下子成为了酒企的“兵家必争之地”。

比如茅台董事长就在去年接连走访了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并参加了意大利米兰的“美馔之夜”活动,希望借助盛大的庆典活动打开欧洲市场。

五粮液则亮相多个国外跨年活动,并在纽约时代广场的跨年庆典中,为美国观众带去了一场精彩的文艺表演。还参加了之后在俄罗斯、澳大利亚和阿联酋举办的春节活动。

洋河则走进法国的凡尔赛宫,资助了中法文化旅游年的开幕音乐会。而泸州老窖则通过赞助2024年澳网公开赛,试图在国际赛场打开知名度。

目前,茅台已经销往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洋河在欧洲12个国家均有销售,古井贡酒进入了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泸州老窖则在15个国家的71座国际机场免税店设置了专柜。

然而市场覆盖面广,但白酒在海外的销量并不好。

中国白酒占全球烈酒产量的近半壁江山,但实际出口的却少得可怜。根据海关总署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的白酒出口量只有1.5万千升,占规模以上酒企产能的比例仅为0.33%,可谓微乎其微。

即便是鼎鼎大名的茅台,从1993年正式出口海外市场开始,整整三十年过去了,茅台在海外的知名度依然不高,出口营收仅占茅台总营收的3.32%,国外经销商数量也只有国内的1/20。茅台尚且如此,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古井贡酒等出口营收的占比更是不到2%。

茅台与国外名酒的差距有多大,我们不妨做个比较。像轩尼诗、保乐力加、帝亚吉欧等在内的国际一线品牌,产品在海外市场的营收均超过各自企业总营收的70%,在国内的大多数酒吧,以上品牌基本上都看得到。

但你想要在海外买一瓶茅台,就没有那么容易。根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白酒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仅为0.7%,远低于葡萄酒、威士忌甚至清酒等世界名酒。

尽管白酒在国外卖得不好,但走私到国内依然是香饽饽。

一瓶飞天茅台在荷兰的售价为1700元,在法国为1500元,韩国为1800元,而国内每瓶茅台的价格至少在2700元以上,这就产生了套利的空间。从2020年至今,从境外走私茅台的案件层出不穷,曾有女子因为裤子里绑着14瓶茅台入境被抓,被网友们戏称为”飞茅腿“。

为什么在国内被炒到几千甚至上万元的茅台,在国外却无人问津?

当然,你可以说欧美人不习惯,不爱喝。但问题是,当初葡萄酒、啤酒和威士忌来咱们这儿的时候,中国人又有谁喝得惯?为什么现在都喜欢上了呢?

这背后的原因,即便与口味有关,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3

白酒出海面临的第一道坎是价格太高。

很多西方国家严控酒类进口,他们会根据酒精度对产品征税,由于白酒的酒精度要高于洋酒,酒精度越高,被征的税就越多,个别国家对白酒征收的综合税特别高,甚至比酒的零售价还要高出三倍。

这仅仅是税收,如果再加上物流费用(跨境运输和仓储费用),那么白酒在海外渠道的价格只会更高。

请注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价高”,与白酒在国内的“价高”不是一回事。国内一瓶茅台或五粮液之所以价高,是因为有人刻意炒作,中国人不仅把茅台当酒来喝,还用来收藏和投资,价格也被越炒越高。

但国外消费者不会把白酒拿来“炒”,对他们而言,酒就是用来喝的。他们普遍接受的白酒价格是12美元或10欧元,离酒企所期望的80欧元相差甚远。

正因为白酒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呈“虚高”态势,以至于不少酒企高估了它在海外的售价,结果是产品在国外没有任何价格优势,卖得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白酒出海的第二道坎是渠道太少。

在国内,大品牌往往有自己的专营渠道,可到了国外你只能依靠当地的经销商,这些经销商往往数量有限,比如法国的白酒经销商只有两三家,且掌握着数十家中国酒企的代理权,这就让酒企很被动。

当然,有一种说法是酒企目前正在考虑专攻欧洲的酒吧渠道,将白酒作为基酒调进鸡尾酒,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倒也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

白酒出海的第三道坎是受众太窄。

在国外究竟有哪些人喜欢喝白酒?结果一看,95%都是中国人,大部分经销渠道来自当地华人组成的商团,其次就是当地的中餐馆、华人超市和电商。只有少部分外国人会出于尝鲜的目的在网上下单。

从受众来看,中国白酒虽然实现了出海,却并没有真正走出华人圈子。华润啤酒董事会主席侯孝海认为,白酒行业有自己的独特性与多样性,”中国白酒工艺非常传统,国外的人很难理解白酒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言下之意,只有中国人懂得白酒的价值。

如果你今天问一位酒界大佬,为什么白酒在海外销量不好,他们往往会给你这样的答复:缺乏文化认同。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怎样才算是文化认同?是通过不遗余力地打广告,还是不厌其烦地向消费者灌输中华传统文化?难道让外国人了解了中国文化,就会喜欢喝白酒了?

在我看来,所谓“缺乏文化认同”只是个托词,更为根本的症结,其实来自于白酒的消费场景。

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是:酒,往往是配合着饭菜一起吃的。

白酒对应的场景是中式宴请,红酒对应的是西餐,啤酒对应火锅和烧烤,清酒则搭配日料,威士忌更适合私人小酌,也可以用于佐餐。

吃什么饭配什么酒,取决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与文化传统。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国内的饭局上用清酒或威士忌敬领导和客户,对方一定会觉得很奇怪。道理很简单,在咱们的土地上,不喝白的就算不上交情。

同样的道理,你也无法改变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吃西餐只能配红酒,如果在桌上放一瓶茅台就会大煞风景,这些习惯都是骨子里养成的东西,想要改变比登天还难。

既然这样,是否意味着我们的白酒没有机会了呢?

虽然习惯无法改变,但人们普遍有个嗜好,那就是装X。

下面我们就以日本的“国酒”——清酒为例,看看清酒是如何打开国际市场的。

4

清酒在日本的地位相当于我国的白酒。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国内市场饱和,加上洋酒的大量涌入,清酒在日本的销量日渐惨淡,正被年轻人抛弃。

于是日本政府开始推动清酒走上全球,进入21世纪以后,清酒的出口量不断攀升,已连续十几年实现同比增长。

目前,日本清酒最大的两个出口国分别是美国和中国,清酒也经常出现在欧美的酒吧与高级餐厅里,对于西方的年轻人而言,喝清酒已成为了一种时髦。

你可能听说过一个日本的清酒品牌,名字叫“獭祭”,这款酒的出口也面临高关税的困扰,与今天的白酒十分类似。

一瓶獭祭酒在法国的售价是日本国内的3—4倍,在当地的米其林餐厅卖得更贵,但獭祭酒在当地仍旧很受欢迎,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得感谢背后的一位大功臣——日料。

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里,日料是一种高档餐饮,从食材、场地到服务,处处彰显着精致与高级。上海最贵的日料店客单价能达到2500元,最便宜的也要好几百元。

为什么日料店会给人这种“高级感”呢?这也许跟日本人喜欢较真,事事做到极致的性格有关。

日料的分量不多,每一件看上去都像是工艺品。日料店的服务也很讲究,我曾在大阪的一家高级日料店吃过饭,服务员礼数周到,动作标准,做什么事都是轻手轻脚。日料店的环境也很雅致,有些店你得脱了鞋才能进去,这就给日料店增添了“仪式感”,你进去似乎不是为了吃饭,而是接受某种“洗礼”。

另外,日本人还借助影视作品推广他们的日料,比如电影《寿司之神》,把做了一辈子寿司的小野二郎描绘成一代宗师,好莱坞电影也常常把日料店拍成高档而宁静的场所。

2015年以后,中国的日料店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18年—2021年,大众点评上的日料餐厅从4万家递增到超过8万家。日料店的崛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居民的消费升级。而随同日料店一同来到中国的,自然就是清酒了。据统计,2021年日本清酒出口至中国的增幅已超过70%。

正是借助日料所带来的“高级感”,让消费者“爱屋及乌”,顺便喜欢上了搭配日料的清酒。某东平台上一瓶700毫升的獭祭酒能卖到好几百块钱,已成为高端酒类品牌,地位与法国红酒不相上下。

想一想其他洋酒的情况是不是类似?红酒和威士忌需搭配西餐,而西餐在国人印象中也属于高档美食,人们喝白酒也好,喝红酒也罢,并不是因为有多爱喝,而是因为这些酒适合装X,不管你懂不懂酒,喝了就有腔调。

清酒与红酒在海外的成功提醒我们,对当地的消费者而言,一款外国酒是否受欢迎,很大程度是由适配的场景决定的。场景诱人,连带的产品也吸引人。

回到我们的白酒,它适合什么场景?显而易见是中餐,中国人在欧美开中餐馆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光是在美国,中餐馆就超过了5万家,超过麦当劳、日料店、韩国餐厅与印度餐厅的数量,难怪有人开玩笑说,中餐就快成为美国人民的主食了。

尽管中餐在海外早已普及,但给人的印象始终是一款性价比美食,美国最有名的中餐厅是熊猫快餐,走的是跟麦当劳差不多的平价连锁路线。

中餐在外国人的印象里,总是和“亲民”“平价”这些词联系在一起,虽然也不乏高档的中餐馆,但整体认知摆在那儿,正因为如此,想要在海外中餐厅推广作为“奢侈品”的茅台或五粮液,就好比在麦当劳卖红酒,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除了连锁餐饮,中餐在国内更常见的业态是筵席。三十年前中国连锁餐厅尚未流行,请客吃饭基本都在饭店里,大家围着一张圆桌相互敬酒,这才是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名场面。但欧美人很少以这样的方式喝酒,这又进一步限制了白酒的消费场景。

说到底,正是欧美消费者对中餐的固有认知,包括价格,定位和饮食习俗,制约了白酒在海外的发展,当然,这只是解释白酒销路不畅的视角之一,但至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解决一个产品问题,得从产品之外去寻找答案。

如果白酒企业想要进一步打入欧美市场,破局点不在白酒本身,而在于白酒背后的饮食、社交和圈层,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国白酒才能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赢得未来。

0 阅读:0

啸瞰风云谈商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