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汽车行业的竞争,拼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流量。
小米SU7热度未减,它的对手便冲上了热搜,但这次是成为众矢之的。
4月8日晚,新能源车企智己正式发布新车LS6,为了蹭小米的热度,智己CEO刘涛在发布会上与SU7“正面硬刚”,直接列出SU7的关键参数与LS6作对比,本以为这招能提高路人缘,没想到弄巧成拙,被自家的骚操作了”反向宣传“。
首先是将SU7的关键参数标错,结果把小米惹毛了,智己损人不利己,只得灰头土脸连连道歉。
而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智己CEO的“卖惨式”营销,他声情并茂地说道:智己的员工短期内连续四次阳,仍旧在一线坚持工作;有的员工错过了孩子的出生;还有人为了工作,干脆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一周只能见一面······
也许刘涛真的被员工的“无私奉献”给感动了,可网友们并不领情,在他们看来,智己这种以苦难为荣的做法,是典型的“资本家”嘴脸,他们不想与这位CEO产生共情,反而开始替智己的员工担心起来,网上充斥着这样的评论:
少一台智己车,多一个幸福家;
智己喷的不是玻璃水,是无法回家孩子的眼泪;
发布会上说这种话明显是给领导听的。
智己做梦也不会想到,一场发布会过后,自己竟会戴上“碰瓷友商”与“黑心企业”这两顶大帽子,真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流量猛如虎,蹭热需谨慎。
在新能源赛道上,智己算不上声名显赫,但它的背景大有来头。
智己的股东包括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其中上汽占股54%,阿里与张江各占18%,光是创始融资的规模就高达100亿元。
尽管有老牌车企与互联网巨头的加持,但智己在车界的存在感并不强,整个2023年的销量不到4万台,与“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差距明显。
智己起初定位于高端电车,售价在40万左右,这个价位明显不符合国内中产阶层当下的实际状况,由于高端车销量低迷,智己只能走性价比路线,售价22.99万元的LS6就是向市场妥协的产物,目前已占到智己汽车总销量的94.9%。
但不幸的是,LS6刚出生就面临地狱级的竞争环境。这也注定了LS6将遭到对手们的围追堵截,而不久前发布的小米SU7,由于和LS6处于同一价位,两者构成了最直接的竞争关系。奈何小米营销实在做得太好了,仅SU7上市后一天的订单量,就超过了智己一年的销量。
这就难怪智己会拿小米开涮,明明大家起点差不多,我的技术还比你好(至少智己自己这么认为),凭啥你的销量比我高那么多?
只可惜智己没有做网红的命,碰瓷没有成功,反遭来口诛笔伐,据说目前企业官微正受到“网暴”,智己已经向有关部门实名举报。
贬低对手在营销界并不罕见,奔驰与宝马,可乐与百事已经相互怼了半个世纪,小米也在发布会上内涵过苹果和特斯拉,智己揭SU7的短处无可厚非,他真正的问题在于不该”卖惨“。
为什么智己的卖惨行为会遭到集体声讨?
首先是让消费者感到隐隐的道德绑架。
早年国内的选秀节目,曾一度流行这种套路,选手的才艺未必有多出众,但普遍擅长打苦情牌,只要自曝悲惨的身世与落魄的家境,观众们很容易被TA们的故事给打动,结果不由自主地投对方的票。
苦情牌之所以屡试不爽,除了能够引发同情心,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构成了某种道德绑架,使观众产生“人家都那么可怜了,不投票有点对不起人家”的愧疚感,毕竟大多数人的脸皮很薄,在良心和自尊心的驱使下,他们会选择妥协和从众,直到发现上当为止。
不过,后来这个套路被选手滥用,渐渐透支了观众的信任,毕竟任何情感都会边际递减,何况有些选手的背景本来就有夸大的成分,甚至干脆就是制作方刻意编排的,这种苦情牌也就越来越不管用了。
如果在产品营销中让消费者感到道德绑架,更是触犯了大忌,消费者并不欠你什么,苦难打动不了消费者,他们只关心自己能获得什么。
有效的营销策略通常会利用两种情感,一种是制造焦虑,一种是营造向往。前者让消费者感受到危机,亟需通过购买产品来解决;后者则给消费者一个诱人的,美好的愿景,并相信你的产品能够满足他们。
但苦难有什么?除了苦涩与恐惧,它无法给消费者留下任何积极或愉悦的印象。更何况智己选择在全民抵制996、职场PUA的当下,公然把员工为企业牺牲家庭,牺牲健康,牺牲幸福作为荣耀大肆鼓吹,不触犯众怒才怪。
其实智己CEO的这番话,如果放在企业年会上讲不会有什么问题,在那种场合,你面对的是内部员工,哪怕你把这种玩命加班当成先进事迹加以表彰,外人也不好说啥,毕竟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
可一旦你把这种文化传递给消费者,甚至作为他们购买产品的理由,消费者就会抵触,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奉行这种加班文化,你爱加班那是你的事。
更何况智己的目标用户都是打工白领,他们是你的衣食父母,你向衣食父母炫耀他们最反感的东西,这不是作死吗?
智己之所以会陷入这种自我感动而不自知,归根结底还是缺乏用户思维所导致的。
有网友拿智己发布会与小米发布会做了对比,前者就说自家技术怎么牛,自己的员工怎么努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很少考虑消费者能够获得什么。
而小米汽车发布会则贯彻了雷军一贯的思想——一切以用户为中心。
所以,雷军会在发布会上专门介绍方向盘边的手机支架,还有物理按键,双层镀银玻璃等配置,也许它们在传统车企看来微不足道,但恰恰体现了用户开车时遇到的痛点:看手机导航、调节车内温度、防止车厢暴晒。而这些细微之处的创新,恰恰是小米最擅长的。
智己可能到现在还不明白,消费者之所以选择你的品牌,不仅是为了你的产品,也是因为你的价值观,正如一些管理学家所说的,创业包含五个维度:产品、名牌、品牌、信仰、文明,你站在哪个维度,决定了你能够走多远。
也许有人会说,创业公司能把产品做好就不错了,90%的企业先得解决活下去的问题,别说什么文明信仰了,哪怕是做品牌,对大多数创业者而言也是奢侈的。
的确,活下去永远是企业当下最迫切的任务。然而,这也是不少创业者走不太远的重要原因,因为你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向用户提供除产品之外更有价值的东西,说白了,你做这一切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
但问题是,市场上跟你有同样想法的对手何止千万,当大家有着相似的目标,走的路径也必然相似,共同为眼前利益所驱使,最终连死都会很相似。
没有企业能通过“卖惨”获得成功,但不意味着企业必须对苦难只字不提,苦难对于普通人的意义,在于“苦尽甘来”,是成功前的蛰伏,是崛起前的低谷,而且这种苦难必须由企业家本人承担,才能够赢得掌声与共情。
消费者讨厌苦难,但他们会喜欢苦难后的逆风翻盘,因为这样的故事鼓舞人心,满足了人们渴求咸鱼翻身,小人物逆袭的心理。英雄崇拜古已有之,好莱坞编剧和网络小说作者深谙此道,聪明的企业家也懂得利用这一点。
苹果的乔布斯,小米的雷军,特斯拉的马斯克,都先后遭遇过人生“苦难”,乔布斯曾被自己亲手挖来的经理踢出亲手创建的公司;小米在2016年销量大跌,雷军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马斯克不仅造汽车还要搞火箭,结果火箭炸掉大伙不仅没有嘲讽他,还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
为什么这些经历过苦难的企业,反而越来越受欢迎?因为他们传递的不是苦难,也不是产品,而是企业家的人设,以及背后所代表的精神,消费者欣赏他们敢为人先的勇气,坚韧不屈的意志,所以愿意追随企业家的脚步,为他们鼓掌和流泪。
反过来,一个崇尚内卷和内耗,号召员工为了钱可以不要命的企业,它只会给员工乃至整个行业带来危机感与压迫感,最终越想赚钱,就越赚不到钱。
想要赚钱,你就得具备稀缺性,但是稀缺性来自于创新,而创新偏偏不是卷出来的。曾经的iPhone,如今的ChatGPT,以及人类历史上大量的伟大发明,都不是工人或码农靠996或007搞出来的,它们并不是“大力出奇迹”的产物,而是在灵感涌现与不断试错中产生的。
内卷也无法带来效益的实质提升,别人工作8小时,你工作12小时,一定会赚得比别人多吗?非但不会,还可能赚得更少,因为囚徒困境的存在,你多干活,大伙都跟着多干活,结果呢?钱没赚到,所有人都变得更辛苦了,最终只能靠价格战决定胜负。
都说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首先要改变的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也不是模式,而是盛行了几十年的内卷文化,只有大家不再把自个儿当做生产机器,创新才能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好在消费者已经觉醒,他们再也不愿意为廉价的苦难买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