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贵戚难长处|秦昭王和舅舅兄弟的关系为什么容易被挑拨?

通鉴锐圆 2024-04-08 11:11:20

范雎和秦昭王在离宫一番晤对,就像刘备和诸葛亮,就像周文王和姜子牙,就像等等等等。中国古时候有很多这种君臣际遇的光辉事迹,当然我们例举的都是明君贤臣,其实昏君佞臣也有投缘的。

政治理想可以让人和人团结友爱坚强如钢,但是很多时候,也没有这么高大上,只要投缘,相互之间在一起很舒服,也行。

锐圆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唯心主义了,我就是觉得范雎和秦昭王就是属于投缘的。

范雎挑拨离间秦昭王和母亲的关系,和舅舅的关系,和同父同母的两个兄弟的关系,居然都成功了。

在帝王家,兄弟们之间其实是不那么亲热的。帝王如果身体好,后宫的女人多,儿子会特别多,且不说他们要争权夺利,就在平常,他们也不在一个锅里头舀饭吃的,不会生活在一起的,小时候各跟各的娘,长大了独立开府,没有平民老百姓家里的兄弟姊妹相处得那么好。

秦昭王的两个弟弟,应该是他最亲近的人了,但是范雎也离间了。最后,秦昭王把他的两个舅舅,两个兄弟,都让他们下课了。还好,他没有像后世的那种刻薄寡恩君主或者皇帝那样,好的时候对你无以复加,差的时候就把你抄家灭族。

秦昭王让穰侯魏冉到他的封地陶邑养老去了,其他人也大致是这样安排。等于是一种和平的友好的礼遇型的让他们下课了。

司马光对这个现象也有点不解,他认为穰侯魏冉,是帮助秦昭王做到国君,为秦国立过大功,让诸侯各国都对秦国畏惧有加,虽然说他也是骄奢淫逸,但是也远远没有达到范雎所说的对国家产生了那么大的危害。但是范雎就凭这么几句话,就让秦昭王对魏冉采取了这些措施,最后就是“遂使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要之,雎真倾危之士哉!”

司马光认为范雎是个“倾危之士”,是一个非常有颠覆性的人。但是如果我们把完整的过程考虑进去的话,其实,秦昭王对冉侯并没有失所谓“舅甥之恩”。我们现在读历史书,这段故事翻过就是分分钟的事儿,但是我们仔细的把时间轴画一下的话,就会发现,秦昭王听进去范雎的这些挑拨离间的话以后,并没有马上动手,而是过了五六年,等宣太后死了以后,他才对冉和魏冉提出来,你可以到封地养老了。

那个时候,魏冉应该也是在70岁上下了,这个时候秦昭王让舅舅们、兄弟们去养老,去享受人生的富贵,把以前封赏得来的、战争中得来的、贪污腐败中得来的财富花销花销,这不是什么绝情寡义,应该说还是很有人情味儿的。

秦昭王本身也需要不断地更替自己的执行团队,老臣子老团队,不要说他们有私心了,即便没有私心,这么多年了也不新鲜了,也有厌倦感了。把他们踢掉,再找一帮出身贫寒的、对富贵更看重的、有追求的年轻一代,他们会很积极,很上进,让他们来为自己服务,很正常,也很符合人性。

一般认定,范雎对秦昭王是有两大贡献,一个是提出“远交近攻”,一个就是他把专权的“四贵”给铲除了。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站在秦昭王的立场上,他希望把国家的战略拨乱反正一下,不去远攻近交,而是远交近攻,不再受魏冉的影响。

远交近攻更符合秦国的利益,是我们今天看这段历史的一个关键点。其实,秦昭王和他的两个舅舅,两个兄弟的这种矛盾,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常态化的矛盾,经常出现的矛盾。

范雎点了一个题,什么题呢?就是说“强干弱枝”这个题。就是不论范雎,还是后来的贾谊、晁错都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像一棵树一样,必须把主干强壮起来,把横生的树枝砍削掉。说白了就是要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的实力和威望,削弱地方的实力,削弱地方向中央讨价还价的能力。

不论是国君之于诸侯,还是中央之于地方,这个矛盾是贯穿古今的。

毛主席在写《论十大关系》的时候,其中一个就是在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对于我们这么一个大国来讲,是一个时时刻刻经常能面临到的问题。正是从这个角度讲,秦昭王对穰侯魏冉采取了一些措施,他的这些措施,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可以等量齐观,也没有说因为你贪了很多钱,我找借口把你抄家杀头,秦昭王没有这么小家子气,你可以把你财富都带走,你去享受去吧。但是权位你要挪开,这种格局我要打破,这是他们之间关系的核心点。

至于说范雎是不是因此为秦昭王立了多大的功劳呢?也未必。我只能说范雎的建议和意见,秦昭王听着特别舒服,特别入耳。他们两个人的这种气场特别对头,关系处得特别融洽。我始终认为,秦昭王对这些问题,并不是范雎提出来,他才想到了,他才注意到了。其实他在心里一直是有这个问题的。范雎提到了,推动了他处理了这些问题,如此而已。

秦昭王对范雎确实是恩宠有加,他甚至以国家的力量为这个范雎解决一些个人恩怨的问题,让范雎能够快意恩仇。

帝王家庭有作业,强干弱枝削藩王。

一股独大天下稳,六亲不认亦寻常。

0 阅读:0

通鉴锐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