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
田单相齐,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襄王恶之……
乐毅、田单在战场上一路凯歌,但在官场上必须失败,因为他们全都是“功高震主”。
我们打开中国历史书,看不完的是帝王对功臣的猜忌和诛杀,今天不杀,明天说不定就杀,上一任帝王不杀,下一任接过权柄就杀。为什么仇视功臣呢?原因是,在帝王杀功臣的另一面,就是功臣弑杀帝王,中国历史上的帝王除了正常老死病死的,非正常死亡者,绝大多数是被内部的同志“弑”了,真正被敌国砍掉的只是少数。君臣互杀是一种常态,所以中国二十五六史,也叫“相砍”史。
田单火牛阵大破燕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本人在齐国威望、风头自然是一时无俩。田单先是被在动乱中继位的齐襄王封为安平君,之后又被任命为相国。
君权、相权自古以来有交叉、有重叠,经常会出现矛盾,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是君主说了算,但是也经常出现“君主主祭宰相主政”的局面,像田单这样军功在身,齐国的救世主,再掌握行政权,当时的齐襄王想不猜忌也有困难。
田单做了齐国的相国,有一次他过淄水,看到一位老人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赤脚涉过淄水,过河以后,被冻得不能行走了。田单看到老人这个样子,就脱下自己身上的裘衣送给老人。
齐襄王听到田单解衣衣人,马上就联想到这是收买人心,彼将取我而代之,警惕性若此,我们还真不好以庸主看待他。
国有大事可问谁?当然要问自己身边的亲信,朝堂上的大臣和君主一样处于权力博弈的框架中,明白的君主知道,大臣们有自己的利益,只有身边的亲信,立场才和自己完全保持基本一致,所以他们咨之以亲信。齐襄王自言自语:“唉呀,田单同志功劳这么大,对人民群众又这么关心爱护,这样下去,中央会出修正主义啊。”
齐襄王看似自言自语,其实是故意说给身边一个名叫贯珠的人,幸亏这位贯珠先生是个明白人,知道国家的大局所在,没有乘机火上浇油,否则,田单马上重蹈乐毅或伍子胥的覆辙。不仅如此,贯珠先生还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意,成为后世百试不爽的“消疑神丹”——“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于是在贯珠精心策划下,齐王召开了田单先进事迹表彰大会,表彰田单先生在齐襄王的教导下,学习雷锋做好事;田单在大会上发言,报告了他如何遵循齐襄王教导,响应齐襄王指示,贯彻齐襄王精神的经过,并一再表示,一切归功于伟大的齐襄王——中国的表态文化必须发达,不然会有更多的杀戮与流血。
于是齐国上下才恍然大悟:“哇!田单热爱人民,服务百姓,原来是在践行我们伟大的齐襄王思想啊。”
后来,田单继续遭到齐襄王身边“幸臣九人”的连番诽谤,小报告不断升级:“且安平君(田单)之与王也,君臣无异而上下无别。且其志欲为不善,内抚百姓,外怀戎翟,礼天下之贤士,其志欲有为也,愿王察之!”由此可以看出,构陷大臣,做好事也是罪名,证据是“其志”、“意欲”,反正是有活思想。
以思想定罪,任谁也难以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