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尧:小山村里故事多

张哥文化 2024-11-02 09:48:39

小山村里故事多

作者:李传尧

章丘曹范街道的亭山村,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由邢亭山(东部)、叶亭山(南部)、郝亭山(西部)三村组成,西靠黄旗山、东北望危山,南有旅游路,北邻小冶村。我的老伴就是邢亭山人。

亭山之地,曾经为古国、古县,也是官道上的千年古村,不仅有著名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邢亭山遗址,邢亭山敕命碑,还有隋唐时期的亭山县治,千年古刹兴国寺。

邢亭山遗址

位于邢亭山村北,属龙山文化遗址,兼有大汶口文化和商周时期的遗存。邢亭山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为150米,总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遗址文化厚约2.5米,最深处达3米以上,土质多为灰黑色,灰分较大。

遗址于1982年发现,1985年试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发现龙山文化的灰坑遗址等。出土的龙山文化遗物有石、骨、蚌、陶器。石器多为通体磨光,亦有器身琢制,只在刃部磨光的。器形有斧、刀、锛、镰等,骨器有锥、针、镞等,蚌器多蚌镰等。陶器一般为快轮制作,只有部分器物的流、把手、足等用手制。陶器以黑色多见,也有灰、白、褐色。器表面装饰多见素面,素面磨光,亦见弦纹、乳钉纹等。器形有目鼎、罐、盆、盘、盒及蛋壳陶杯等陶器类丰富多彩,造型优美别致,制作工艺精良。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遗物有鼎、罐、盆、盘、瓮等。

岳石文化遗物有浅盘豆、盆等。商周时期遗物有鬲、簋、盆等。1995年被公布为济南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邢亭山敕命碑

位于曹范街道邢亭山村北,高3.45米,碑帽上雕刻两龙,雄劲有威。帽高1.05米、宽0.91米、厚0.40米。碑身高2米,宽0.87米,厚0.34米,在碑帽下部有“敕命”二字。敕命碑碑身刻字规整,具有柳体风韵。

文字内容大意为皇帝表彰邢玳之父邢都郮、母亲李氏、继母赵氏教子有方,授予邢都郮为文林郎之职,母亲、继母授奖的文告。敕命碑保存非常完整,碑帽、碑体、碑座都基本完好,这在章丘境内现存的碑刻中已很少见。

此碑为雍正十三,年代久远,碑文清晰,为研究章丘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刹兴国寺

兴国寺位于叶亭山村东,是济南市最有名的寺院之一。寺院坐北朝南,布局完整,规模宏大。建筑风格有唐宋遗韵,石佛像还要早一些,是济南市现存体量最大的一尊室内佛教造像。

兴国寺是先有石佛后建寺院。该寺及寺东地下文化遗存为隋唐时期,大殿内的石佛造像带有隋唐石雕色彩,年代可推测隋唐时期。大雄宝殿的斗拱及梁架结构为唐宋之间建筑样式,柱础是唐代中晚期的。由于历代进行过重修,遗留的结构材料比较繁杂。明正德、天启、清嘉庆年间均重修过,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明正德十四年九月进行的。那时皇家为了基业之永固,于是:“倡佛日盛,挥法轮常转,是故运心兴玉勒石”。根据以上遗迹考证可推测,该寺最早建筑年代或可早至唐宋,历代皆有重修。

现在建筑有山门、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天王殿、灶王殿等。整体院落东西约36米,南北约46米,总面积约1656平方米。前为山门,山门两侧各一旁门。山门面阔两间,单檐硬山顶,上施黑瓦,中间砌拱形门洞,门额石匾有“兴国寺天启七年(1627)夏重修”字样。

主殿为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建于高一米的基台上,台四隅各有一尊石雕卧兽,形态生动,镂雕精细。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结构,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单檐歇山顶。殿内立柱12根,有8根为木质,4根沙石岩质。一石柱上刻有“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三月三日吉旦立柱”字样,又有“济南府章丘县醴泉乡神泉里张玮”等字,可考证为重修及信众捐献的史实。

殿内正中有释迦牟尼佛像一尊,系一整块石头刻制而成,高约5.3米,按唐代营造尺计算,约为1丈7.7尺,即民间俗称“丈八佛”。造像头饰螺髻,面部丰腴,法相庄严,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据考证,石佛原为金水涂身,左右计有菩萨12尊,佛后石匾书“慈航普渡”四字,殿内富丽堂皇。由于历史久远,现只剩石佛一尊,遍经风霜浩劫,依旧静坐此间,俯视芸芸众生。

隋唐时期的亭山县治

隋唐时期,现章丘西部与历城东部接壤处的中部地区,置有一隶属齐州的亭山县。亭山县原属平陵县。南北朝时期北方进入战乱割据状态,政权数度更迭,人民流寓迁徙频仍,为安置流民南北政权均设置大量侨置郡县。刘宋孝武帝元嘉五年(428)割平陵县南部地区侨置顿丘郡,统辖顿丘、卫国、肥阳、阴安四县。卫国县即是亭山县的前身。

隋开皇六年(586)改卫国县为亭山县。此为亭山县之始。隋之所以改卫国县为亭山县,因为卫国县是侨置县名称,隋朝统一全国后要统一天下的行政区域名称,正本清源,把残存的远离原地的侨县名称改为本土名称。

卫国县治于亭山脚下,故以地名命名为亭山。同时,其他侨置县如顿丘、蠡吾、东魏、安阳等此前也被撤并。由于顿丘县临近亭山,疑似也入亭山县,只是尚未有史料佐证。

开皇十六年(596),隋改高唐县为章丘县,章丘之名自此始,但比亭山晚了10年。隋代,齐郡统领十县,即历城、祝阿、临邑、临济、邹平、章丘、长山、高苑、亭山、淄川(《隋书.地理志》),其县的名称与现在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后来对部分县又进行了撤并,其中现章丘县境内只有章丘、亭山、临济三个县。此时的亭山县在全国亦属上等县,不论疆域规模和经济状况都与周边县不相上下,甚至不下于同时并存的章丘。

《元和郡县志》载:“亭山县,上(即上县),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平陵县地,宋于此置卫国县,属顿丘郡。隋开皇六年改为亭山县,属齐州。”从齐郡十县的分布情况看,亭山县西邻历城,东北接章丘,东部与淄川交汇,南部以长城为界连泰安,北部靠临济。也就是说,当时亭山县所辖范围涵盖了原卫国、土鼓、肥乡、顿丘四县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章丘南部、西部以及历城东部的广大地区,可见隋代的亭山县在整个齐郡,即使在全国也是一个疆域面积较大的上等县。

根据《元和郡县志》“县东南有亭山,因以为名”的记载,亭山县治的位置大体在邢亭山、叶亭山、郝亭山三个自然村偏北一带。唐元和十五年(820),唐王朝“废齐州丰齐县入长清,废全节县入历城。废亭山县入章丘(《旧唐书.宪宗本纪》)”。从隋开皇六年(586)改卫国县为亭山县,到元和十五年亭山入章丘,亭山县存续了234年。

0 阅读:0

张哥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