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资历和战功可授中将的段苏权,为何最终却仅授少将?

妙之评过去 2024-03-25 09:18:48

1955年的大授衔中,作为四大野战军里的中流砥柱,东野走出了2个元帅、3个大将,以及数十名上将和中将,可谓是将星璀璨。

当然,组成东野基本战力的12大纵队司令员,也都根据战功和资历进行了授衔,大体上他们司令员的军衔也是和各纵队组成时间成正比关系。

比如,作为首批成立的第1、2、3、4和6纵,五大纵队(东野五虎),他们纵队司令员皆是上将。按理来说,以此类推,第二批成立的7、8、9和10纵为中将,而最后一批的5、11和12纵为少将。

东野三大纵队司令

不过在中将和少将授衔上却有两个例外,一个是作为5纵司令员的吴瑞林被授予中将,而8纵司令员段苏权却被“暂授”少将,一个东野主力纵队的司令员,却被“破格”降级为少将,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很不可思议……

那么,作为8纵司令员的段苏权被“暂授”少将,究竟是低了还是合情合理呢?

本期,就和雨田君一起来探讨这位传奇的东野纵队司令员,在授衔时的那些故事。

段苏权少将

核减授衔名单在列

在1955年罗帅提交的授衔名单里面,并未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次修改和审核。

比如之前原定的20员大将名单,经过讨论之后核定为15,后来规定为10人,一方面是因为名单之中的“李主席、杨主席和谭振林、张鼎丞” 等老一辈领导都转往地方工作,另一方面也为了体现上将和大将之间递进关系,因此设定为稀缺的10个。

大将名单较少,就意味着部分原来暂定的是大将的我军功勋将军们,将往下暂授上将,所以原定的授衔名单,自然也要做出适当的“缩减”。

没有参加授衔的谭振林和张鼎丞等人

1955年9月,当罗帅将名单递交给军委的之后,主席决定建议并明示上将应再减少2人,中将再减2人。

原来上将的56人名单变成了54人,原定的中将从177人变成175人。

而当时一野出身,大公无私的徐立清和廖汉生两位老革命,也主动站了出来申请将自己授为中将。

实际上两人一个正兵团级(徐立清为一野第1兵团政委),一个是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和时任副防长,皆有资格担任上将。

两位原先上将负责人往下担任中将之后,原先中将名单上将达到179人。

所以,在之前的中将名单上要再减去4人。

徐立清和廖汉生中将

经过总干部部多次商议,最终认为确定没有参加长征无红军资历,且在抗战之后才加入八路军队伍的两人——解方和陈沂,由中将改授少将。

有一说一,按照解方的经历和战功来看,授予中将并不为过,他曾担任我四野主力兵团的参谋长,同时在抗美援朝之后还担任过志愿军参谋长,多次协助彭总和邓华指挥大的战役,在和美军的谈判中据理力争(谈判副代表),为双方顺利结束在半岛的作战,奉献了全部。

而解方被授予少将,可想而知这份中将名单上的将军,确实都是为我军立过极大战功之人。

志愿军参谋长解方

话再说回来,上述两人之后,总干则认为此次核减名单,陆军出了两个,海军和空军则是要各出一个。

海军方面,在萧劲光主持之下,对自己海军暂授名单进行筛选,当时一共的14人,分别是:罗舜初、方强、刘道生、周希汉、顿星云、陶勇、康志强、赵启民、周仁杰、方正平、彭林、刘昌毅、饶守坤以及袁也烈,而在综合评定之后,战功和资历略逊一筹的袁也烈只能“暂授”少将。

空军方面,则是我们本期的主人公——段苏权。

段苏权将军

当段苏权将军在得知自己仅在少将名单上时候,多少还是有点情绪的,毕竟本身规划中将却突然变成少将,没有一点意见才不正常。

那么,为何段苏权为何会被这么“暂授”少将到底合不合理呢?

段苏权为何不授中将

这里需要声明的是——按照资历段苏权理应为中将

段苏权将军出生于湖南,14岁的时候就加入我红军队伍,在18岁我们还在准备进入校园生活的时候,段将军早就成为了二方面军黔东独立师的政委,虽然该师更多作为偏师,但毕竟也是红军师一级的队伍。

在1934年段苏权和师长王光泽率军和敌人周璇战斗30多次,掩护二方面军主力向湘西战役,在作战中段苏权有着少年老成的一面,多次拖住敌人的攻势,巧妙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黔东独立师师长王光泽烈士

1935年在二方面军决定长征之后,段苏权则是继续带领留守部队继续战斗,但奈何寡不敌众,队伍在敌人重重围剿之下,难以得到补充,最终化整为零进行突围,在这期间师长王光泽英勇就义。

而段苏权本人也在突围中受伤,右脚踝骨被击穿,骨头碎裂,不得已只能暂住在农户家里养伤躲避敌人追捕,并于一年之后回到老家。

1937年,在得知红军改编成八路军的时候,段苏权毅然决然北上,寻找组织,他一路经醴陵搭车到了太原的八路军办事处,找到了老领导,同时也是二方面军出身的任老,重新回到了组织里面。

在抗战中,段苏权来到了延安,进入抗大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进入一线根据地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平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是我军平北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

抗战时期的段苏权

而巧合的是,后来跟段苏权一起成为东野纵队司令的邓华上将正是平北隔壁的平西根据地司令员。在抗战时期能带领二级或者三级军区,建设根据地在我军中也基本上是——中将以上。

到了解放战争阶段。

段苏权先后担任冀察热辽军区下属冀热察军区司令员,而他的上级正是上将级别的程子华将军。在1947年后,该军区被划归东野,程子华升任东野第2兵团司令,而段苏权则是在1948年接替犯了错误的黄不败担任东野8纵司令员,率军参加辽沈战役。

而在辽沈战役结束后,段苏权并没有入关,而是先后担任东北军区作战处处长、副参谋长。在抗美援朝爆发后,成为空军空2军军长,以及华北军区空军司令员。

辽沈战役的段苏权(剧照)

从解放后的职务上看,段苏权完全可以算的上“准兵团”级(正军级)水准,而这个级别里面,如二方面军战友贺炳炎为上将,其他大部分则为中将。

按照我军“非红不中”的惯例来讲,无论是在抗战或者是解放战争时期,段苏权的资历和战功确实能胜任中将这个军衔。

这一点也在当首批初授衔名单上罗帅将其列为中将,在1955年8月份,距离授衔前一个月,经过初步调整名单上依旧有段将军的名字,就可见一斑。

我军的少将们

对比其他人没有优势

那么,资格够了的段苏权,为何还是收到了空军这一个“中将转少将”的名额呢?

一方面,当时空军这14名中将里面,论资历和战功,没有一个是要弱于段苏权的。

比如,主力军军长级别的王秉璋是中野11纵司令、聂凤智是华野9纵司令、曾国华是49军军长,王秉璋在抗战时就是旅长职务,本身在空军也是参谋长。

在这里面名气较小的常乾坤还是东北航校的校长,航空局的局长。周赤萍、曹里金等人也是各自军区的空军负责人。而且他们在红军时期都团级别的干部,可能很多人会问人家段苏权还是师级别的干部呢,但要知道黔东独立师虽然是师,但人数才几百人,跟一个营差不多,而且还是偏师装备也不行。

因此对于当时空军内部来说,这些被授予中将的将军,从资历和战功上,都不弱于段苏权。

聂凤智和王秉璋两位空军中将

另一方面则是——所犯错误的多少

而前面两项正向的指标既然区分不了,那么就只能对比双方在战争年代的所犯的错误了。

而在这方面,段苏权则是有两点说不太清楚。

第一点,是在1935到1937年,这3年时间,段苏权是在家养伤的,并没有加入到队伍里面,也没有跟随队伍参加长征。

在考验上显然其他人,要强于段苏权。可能很多人会问,粟裕和叶飞也没参加长征,但也不影响,但要知道,这两人在敌后也是一直战斗的,一直在组建和开辟根据地,而段苏权则是在家里养伤。

段苏权和友人

第二点,则是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指挥失误。

这一点也是很多人认为段苏权和中将失之交臂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辽沈战役中,作为担任锦州主攻的任务的8纵新司令员的段苏权犯了两个失误。

一个是在进攻锦州机场的时候多次询问到底攻打新的还是旧的,直接导致进攻时间延后2天,让卫立煌从沈阳空运49军一个师到锦州增援,增加了攻锦的难度。

林总对段苏权的处罚

而另一个则是,在进攻紫荆山阵地的时候,盲目乐观导致阵地被范汉杰夺了回去,但段苏群却鬼使神差瞒报了这个战况,以至于在国军将夺回紫荆山的战绩,添油加醋后传到了主席和林总的耳中,本身大兵团作战就军纪要严,段苏权的这个做法,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低级失误。

段苏权在辽沈战役后,被留在东北后方,错过了东野入关的所有战斗,也是和这个失误息息相关。

而段苏权的这两个失误也让他在授衔的时候,和其他人竞争中将的关键时刻无疑是减分项。

晚年段苏权

雨田君说

因此,无论是从我军有有关军衔调整的部署来看,还是革命年代表现来看,作为准兵团级的将领,段苏权都是具有典型的中将资格。

但考虑到此次授衔名单上的名额有限,因此授衔委员会只能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让段将军暂定为少将,等我军再次进行授衔时候,再根据情况酌情升任中将。



0 阅读:9

妙之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