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最终可能是一种“被玩坏”的文学!
作者:无枪的将军
“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无论是诗歌,还是其他文学体裁,它们无一不是“主体情思”的产物,它们都是以一种“固有形式”来作为其表现的介质。
来源于网络
那么“文学”或者“诗歌文学”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估计这样的疑问,在不同的“认知观”里,其答案也会有着“千差万别”。
当然,如果抛开一切表象的因素,从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去看的话;所谓“文学的意义”,我们认为,它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基于狭义层面,且又依附于作者主观意识之下的“个体精神价值的体现”而已。
1917年2月 ,当胡适的新诗尝试之作《白话诗八首》在《新青年》杂志刊出之后,从此,作为“文学类别”的诗歌也就正式进入了属于“新诗”的时代。
——有人说,“新诗”原本是西方文学的舶来品,于我们而言,不过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已,其并无什么“创造性”可言。
也有人说,它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契合于时代的一种自然性演化……。
事实上,在我们看来,新诗的确是契合于时代的必然产物(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自由”的创作特性与“分行”的外部特征,不但使得“文学”的“多元化和可变性”拥有了“可生存”与“可持续”的空间;而且也把“文学本身的专业性”给大大的降低了,并且还促使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人人可为”的“平民文学”。
当然,这种“人人可为”的创作方式,虽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诗歌写作的推广和普及,但最可怕的则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
这里简单来说吧,由于其“创作难度的降低”,自然而然,也就会导致其绝大多数作品的“艺术性”或“艺术价值”并不高,几乎无一不是停留在“无病呻吟”的“小情趣”以及“个体意识性的感知层面”之上,却极少有呼唤自然、生命、宇宙的“大我层次的思想境界观”展现。
——最后说句实话吧,照如此下去的话,以后的“诗歌”(指新诗)恐怕只会越来越低级和垃圾,最终很可能还会被排除在“文学艺术”之外,成为一种毫无无意义的“伪文学”……。
◎作者简介:无枪的将军,本名:何天军,籍贯:重庆万州,当代诗学解读平台【评诗论道】主笔,独立批评家、评论人、实用性诗学理论研究者;推崇:“以诗养性,以评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