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最后的调理「黄金期」,1个中医古法1天2次,脾胃好免疫强

晴晴聊健康 2023-11-17 17:39:04

已然立冬,北方大雪纷飞,南方秋凉尤深,阴阳转换之时,是久病体虚、月经异常、备孕或产后妇女、体弱儿童、脾胃疾病、慢性病等人群的最佳时机。

有一个中医古法,尤其适合在冬天藏精之时,让身体体质实现“乾坤大挪移”,那就是膏方调理!

一、哪些人适合膏方调理

膏剂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经历朝历代不断完善和发展,比如流传至今的“龟鹿二仙膏”、 “茯苓膏”和“两仪膏”等就是著名的膏方古方。

冬令膏方是一种具有治疗预防和调养滋补等综合作用的中药内服制剂,是临床医生在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患的不同体质、不同证候等因素,确定理法方药,一人一方,经反复煎煮、去渣取汁、蒸发浓缩、添加辅料、收膏等制作而成的半流体状或固体状剂型,其处方多为滋补性质。

那么,哪几类人尤其适合膏方调理呢?

1.各类脾胃疾病

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腹泻、慢性功能性便秘等常见脾胃病均可通过膏方进行调理。

但一些急性的胃肠炎症或溃疡,以及因肠胃肿瘤、幽门梗阻、肠梗阻等病变引起的呕吐、腹痛等急性和严重症状,或者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期等情况,通常不适合或不需要使用膏方进行治疗。此部分患者应以医生诊断为准。

2.慢性虚弱性疾病

久病多虚,“虚则补之”是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治疗原则。慢性虚弱性疾病常有虚实夹杂、气虚血瘀、阴亏阳弱的表现。非一针一药所能奏效,故必须选择一种适宜久服,既不伤脾胃,又能补虚,简便安全的剂型,故膏方最为理想。

3.病后、术后及产后调理

此类病者体质虚弱,全身机能减退,胃肠消化力降低,需服调补药。选用膏方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吸收,又能补充能量,能使机体尽快康复。

4.亚健康人群

人到中年开始出现衰老,精气、肝肾津血日益衰弱。抗衰老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采用本法能够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加强脏腑气血功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并不是所有患有脾胃虚弱的人都适合使用膏方,但绝大多数人是可以考虑的,只是需要根据不同的健康问题和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膏方处方。

二、秋冬膏方调理的重要性

冬主闭藏,冬季自然界处于冬眠状态,而人体新陈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冬季进补可以使营养物质充分地被吸收,贮存于体内,滋养五脏,养精蓄锐,以提升来年春天新一轮的生发机能。

进补时间是在冬至、小寒、大寒、立春这4个节气间,一般要经历一个半月到2个月的时间。

《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体在春、夏、秋三季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有所偏衰,至冬季适当进补,使阴阳气血得以补充、修复,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目的,冬令滋补膏方目的即为此,因此民间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

三、吃膏方前先“开路”

对于那些体质弱,尤其是脾胃功能虚弱的人来说,有一句古训称之为“虚不宜补”,这意味着如果你的身体虚弱,盲目补充营养不仅不能改善身体状况,还可能对脾胃造成一定负担。

因此,葛老建议,膏方通常性质滋润,容易引发脾胃湿困,对消化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在冬季考虑进行补养前,应该先咨询医生以确认适宜性。

全国气候特点,区域差别较大。因此,不同地区的人群应在服用冬令膏方前应先灵活运用“开路方”,健运脾胃、理气化湿,提高脾胃的消化功能。比如那些存在脘痞腹胀,呕恶便溏,口淡不渴、舌苔厚腻等痰湿困脾、脾虚湿盛之状,可先予“开路方”调理,化湿祛痰,芳香醒脾,湿邪得化,脾胃得运,再投补益膏方。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葛老认为冬令膏方调理应以辨体为主,结合辨病、辨证,基于阴阳失衡病机特点,通过个体体质类型的精准辨识,以一人、一方、一膏的“量体定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予以补阴阳、调气血、疗五脏,调体扶正,既防病治病,又滋补身体,寓补于调摄之中,达到强体抗衰、防病治病的目的。

四、秋冬用膏方调脾胃效果更好

用膏方治疗脾胃疾病之独到之处在于补中寓治,治中寓补,巧妙结合。与汤剂相比,膏方药性浓缩、剂量小、服用便利。

脾胃患者多伴随病情绵延不愈,容易反复发作,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秋冬季节的寒冷气候更容易诱发脾胃疾患或加重现有症状,因此,长期治疗和调养尤为关键,主要目标是防止病情复发、增强体内正气、驱散病邪。冬季阳气内蕴,膏方更易被机体吸收,尤其适用于脾胃疾患的治疗。

因慢性脾胃病常伴随长期反复,受气候影响明显,需要长期服药调理,而膏方因其服用便利、保质期长的特点,尤其适宜慢性胃肠疾病的治疗。对于慢性脾胃疾病以虚弱为主要症状的患者,选择冬季进补,可最大程度发挥其治疗效果。

开路方

【组方】陈皮12克,炒麦芽12克,焦神曲9克,炒白术9克,茯苓12克。

【用法】连吃7天

一般情况,医生会对前来开膏方的患者开具合适的专用开路方,这样调理会更具针对性。若服用其他成品膏方,那么可以使用上述开路方。

提醒:本文为医学科普,供读者参考学习,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2 阅读:40

晴晴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