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末清初的政治背景来看,景德镇御窑厂的改革,为这段时期的瓷器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万历帝于泰昌元年,留下遗诏一切御窑烧造中止,督陶官从景德镇撤回。这一重大决定导致了明末清初,景德镇民窑陶瓷的繁荣,是陶瓷的造型纹饰,都向自由洒脱的方面发展。
由于御窑厂的歇业很多优秀的工匠,都到民营瓷厂打工,他们没有了官样的束缚,没有了督陶官的监督压迫,在绘画和造型上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他们根据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寻找纹样,例如当时流行的版画、画谱,甚至一些文人的画稿。说白了,人们喜欢什么,他们画什么,什么卖得好就画什么。
从明末清初的经济背景来看,随着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景德镇的陶瓷经济也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景德镇的民营瓷厂中,拥有数十名窑工和一定资金的窑户,并且这些民营瓷厂的经营者,和这些窑工之间存在雇佣关系,显示了景德镇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在国内外瓷器的商品贸易上,也是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
海外方面:在隆庆元年,延续了200年之久的海禁政策废止了。这促使景德镇海外瓷器贸易加大,本来需要秘密进行的海上贸易,现在可以大张旗鼓的进行了,景德镇陶瓷所生产的瓷器,从此在海外也得到认同,并空前的流行。与此同时在海外订单中,景德镇工匠也汲取了外国人对瓷器审美的营养。并运用到其创新中去。
国内方面:当时景德镇的瓷器物流主要是靠昌江,从昌江进入鄱阳湖到九江转长江下游各大城市。景德镇陶瓷不仅在海外打响了名号,在国内市场也几乎家喻户晓,因为人们的对日用瓷的要求逐渐提高,景德镇的瓷器又是制作精良。很多商人看到了其中的厚利,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来此贩卖瓷器。
如湖州乌程朱佐明,祖上世为木匠,其兄始为商于楚,往景德镇贩卖瓷器,遂积资至八千余金。到明末,朱佐明家有十余万矣。明代很多商人以同乡的名义形成商帮,其中安徽商帮,江苏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等在景德镇贩卖瓷器较多,并在景德镇建立了会馆,以聚会,交流。
尤其是安徽商帮对景德镇瓷器,销往海外市场起到了巨大作用。在经济的作用下,景德镇成为了全国瓷业的中心。从明末清初思想文化上来看,明末清初不仅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期,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也是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有位西方的汉学家,把这段时期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从元朝君主手中夺回政权,大肆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再后来的不少明朝皇帝,都钟情于诗文书画,他们优待知识分子文人、艺术家等一切措施,固然对汉族文化的恢复和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成效,然而在明朝统治276年的漫长的过程中,这种复古思潮变得枯燥乏味。
保守得令人窒息的文化环境,导致一些文人在寻求思想上解放和自由,他们已经厌烦了老庄的佛教玄学,以及老生常谈程朱理学,急需寻找一种新的思潮,于是李贽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得到了很多文人的认同。
阳明心学、李卓吾的童心说以及以公安、竟陵两派为代表的性灵说为主要的哲学思想,他们追求个性解放,探索自我并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七情六欲,认为不应限制自我的欲望,抒发真性情。正是由于这种人性的解放和个体意识的觉醒,这个时代的文人对审美的要求,和在生活上的品位也大大提高。
从宗教方面看,在明末社会中兴起的禅悦之风可,谓这段时期的宗教文化的典型。而这股思潮的中间力量,即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
而文人士大夫的纷纷信仰佛教的原因,是由于反抗异族统治,对当时明朝廷的失望所致。故明末移民多选择信仰佛教,好放空心思使自己从没落的情绪中解脱。他们由禅入净,走向佛教所说的空无境界,看破世事而解脱,抚慰心灵创伤。明代董其昌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这段时期不仅仅是文人士大夫走向禅宗道路,广大平民百姓也有很多信奉佛教。因佛教在上层人士中的普及,寺庙的增多也就成为必然的产物,平民百姓也就接触禅宗的机会。而他们的目的则完全不同。一方面有人以此为信仰,祈福,保平安等愿望;另一方面为了生存,在寺庙中可以得以生存而选择成为僧人。而这些人就谈不上所谓的佛理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