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把培养“习惯”挂嘴边,却不懂什么是习惯,一放松孩子就倒退

大手牵萌娃啊 2024-03-26 05:02:14

养孩子是件辛苦的工作,父母有做不完的育儿功课,踩不完的坑,为了少走弯路,我们总想向周围的“过来人”取点真经,可听到最多的建议就是——要想育儿路上烦恼少,孩子的习惯培养松不了。

可仔细一琢磨才发现,“习惯”两个字下藏了太多分支:

孩子学龄前,也许就有人告诉过你孩子的“阅读习惯”要从幼儿抓起;等孩子入小学了,又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低年级一定要抓孩子的“学习习惯”,这样到了中高年级才会有好的学习状态。”当我们抱怨孩子起床拖拉、做事磨蹭时,又有声音支招,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要培养他们“有时间观念的习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会不时地思考怎么让孩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可以说习惯关联着孩子的方方面面,养孩子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在养习惯。

可是你真的知道什么是习惯吗?

01习惯究竟是什么?

我有一个朋友王琳,从一年级开始抓孩子的学习习惯,一到孩子写作业的时间就搬把椅子坐在孩子旁边,盯着孩子写作业,就这样盯了两年。

都说21天能养成一个习惯,这两年下来,更得见效了吧?

可是结果却让王琳很泄气,用她的话来说,“本以为三年级就好了,可现在是守着十分钟能完成的内容,我一走开,这孩子就开始搞东搞西的,半个小时你再过去,那作业就跟乌龟爬一样,只动了一点点。”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里,习惯不就是坚持做一件事吗?

王琳守着孩子坚持了那么久,为什么孩子的学习习惯还是没养成呢?

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点,坚持是有意识的去做一件事,而习惯是无意识的自然而然去做一件事。

比如下床你就会去找鞋穿,吃饭前你会自觉地去拿餐具,这些不需要别人提醒,也不需要刻意地去思考,就会去做的行为,才是习惯。

02为什么习惯那么难养成

为了让孩子形成某种习惯,我们通常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除了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做监督者;还在孩子时间安排不合理时,做催促者;在孩子畏难、过于依赖我们时,抱着让孩子养成独立习惯的想法,做不过多干涉的守护者。

父母没少耗精力,可却发现孩子还是那个孩子,那个不紧不慢、一切行动靠父母的孩子。

养习惯的确很难,因为习惯是无意识的,而无意识的状态更趋向于快乐。

父母心里为孩子设想的习惯,是父母心里觉得孩子应该具备的,但是却不一定是快乐的。

这些快乐也不是大人可以灌输给孩子的,它必须有着和孩子的情感需求相配套的记忆。

否则,就算我们告诉孩子成百上千遍,“数学其实就是思维游戏,只要把数学当做游戏来玩,就简单了”,但在孩子记忆里,若与数学相关联的是父母的吼叫,是做不出来时的痛苦感受,孩子就始终无法把学数学,内化成“当做游戏来做”的习惯。

相反,玩一样东西,曾经留给了孩子愉悦的体验,这种体验的快乐远超出了学习,那就算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告知孩子,“先做完了作业,随便你玩”,不少孩子还是会选择先玩够了再做,或趁父母走开就悄悄地玩,这点也是孩子无意识状态下趋于快乐所养成的习惯,却是大人感到恼火的 “坏习惯”。

孩子准备做某事时,会先调动出与此相关的记忆,在这些记忆里,他们是否曾在情感上感到过快乐,直接影响到他们会采取“接受”,还是“逃避”的反应。

当孩子表面的配合下藏着“逃避”的小心思,即使有了超过21天的坚持和刻意练习,也无法形成孩子自己的习惯,一旦父母松手,孩子就会有倒退的表现。

03 孩子的习惯要怎么培养

如果把父母比做园丁,孩子就是植物,他们需要父母的修枝和塑型,正是如此,父母希望孩子拥有良好的习惯这并没有错,这些习惯能塑造孩子成为更好的样子。

但是要让孩子养成习惯,不是一味地强迫他们在正确的路上行走,而是要让他们在正确的路上感到快乐,才能让他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就算偶遇风雨也不退缩。

首先,父母希望孩子把坚持变成习惯,就要让孩子在坚持的过程中感受到由心而生的快乐。

前面我们聊到过,无意识的习惯更趋向于能产生快乐的事情,但是快乐也分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受。

外部刺激让孩子感到轻松、舒适,是最容易获取的,也常常对应着一些父母反对的“坏习惯”,(比如沉迷电子产品、赖床)。

能与外部刺激相对抗的唯有内部自发的充实和自我价值感,这些同样能带给孩子快乐,但是需要父母花心去创造条件,才能挖掘出来。

举个例子来说吧。

我们想要孩子在完成任务时,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抛出的问题却远远超过了孩子的能力,孩子试了几种办法也没有找到突破口,心里满满的挫败感,下次再遇到问题时就会更依赖于求助父母。

但如果问题只是略高于孩子的能力,孩子在通过自己努力之后完成的很好,这个时候父母再给他提高一点难度,孩子不但不会抗拒,反而更乐于自己却想法解决问题。

区别在哪呢?就在于第二种做法让孩子感受到了突显自我价值所带来的快乐,孩子在解决问题的就像打怪通关,他们自己就会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才是父母想要培养的“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此外,父母在孩子大一点,可以引导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也就是孩子“理想中的自己”。

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即使有了目标,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这个目标也是遥远且模糊的,这时陪着孩子一起,去对他们“理想中的自己”做进一步分析,明确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达到目标。

这些分析,不仅让目标变得清晰,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完成目标需要的条件,大多和我们希望孩子养成的习惯相关。

通过这一番操作,就把我们“想要培养的习惯”与孩子“想要成为的人”统一了起来。

目标就成了让孩子把习惯坚持下来的原动力。

结语:

养好习惯,是伴随着孩子从成长走向成熟,不可少的话题,它贯穿在孩子每天的生活里,无声地滋养着孩子,但只有认识到了“习惯”的本质,才能更好的运用它,让孩子的坚持、父母的付出都变得有效且有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阅读:0

大手牵萌娃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