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宠,但也不被尊重”,在孩子的需求里,适当放手也是一种爱

大手牵萌娃啊 2024-03-26 05:02:03

“我是家里最受宠的一个,但也是最不被尊重的那个”

——电视剧《光芒》

在一部与孩子无关的热剧里,被一句与孩子相关的话整“破防”了。

01

当留洋博士徐树因为合伙人呈亦治对其“过分”的保护,想到了自己父亲的教育方式,“他不愿意让我学习游泳,生怕我会淹死,他不愿意让我骑马,总觉得我会摔断腿”。

提到自己被小心呵护的少年生活,徐树脸上并没有流露出幸福的表情,反而是一脸的黯然。

在他谈及自己的感受时说,“仿佛我没有自身的意志,也不足以拥有自己的生活,而需要被另外一个人,永远保护。”

不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反复听过的三个字便是“为你好”,父母本意是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孩子,让孩子少走些弯路,但是过多时候都是以“建议”开头,以强硬的态度夹杂在说服的过程里,最终以“要求”“命令”的方式收尾。

我们常以为少让孩子走弯路,是源自我们对孩子保护的天性,是一种爱的表达,却忘了孩子终将长大,父母的“为你好”渗透得过多,排挤走的是孩子作为独立个体,所需的独立思考的体验,和在挫折里才能累积起来的人生经验。

02

在一档亲子教育类综艺《敞开心扉的少年里》,8岁的小男孩一可,早上睁开朦胧睡眼,看见的第一件物品便是被父母塞进嘴里的奶瓶,刚要拿筷子吃饭,妈妈便顺手拿过筷子,夹好了菜,喂进了一可嘴里,刷牙、系鞋带都是妈妈代劳,喝酸奶时为了避免孩子弄得一身,妈妈还会贴心得事先给孩子倒进杯子里。

妈妈无微不至的爱,让一可像是生活在蜜罐里。

但是蜜罐泡着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班上的同学会嘲笑他,“这么大了还跟爸爸睡觉”,一可妈妈不以为然,只是安慰一可,“没关系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家里说不定也陪着他们睡,只是他们没有告诉你。”

当同样的小事,别人很快就能做好,一可却做得很吃力时,孩子表现得又沮丧又委屈。

小一可在节目里说,自己也特别希望能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自己吃饭,累也愿意,“因为我想比别人好,不比别人好他们会嘲笑我。”

为家庭、为孩子遮风挡雨,是我们在提及父母时最初会想到的形象,但当父母抱持的想法是“我不想让你受伤”、“我要保护你”,而已经拥有自我意识的孩子,心理渴望的是“我想要成长”时,两种想法的相互拉锯,就成了暗自争夺权利的状态。

如果权利始终在父母一方,那么孩子要么越宠越叛逆,要么越宠越怯懦,叛逆的孩子想要通过抗争掩饰对现实无力时的羞耻感,有时候其中还暗藏着对父母的责怪,而怯懦的孩子,只感向内“攻击”自己,产生我不够好,不被肯定的想法。

孩子不管处于哪种状态下,不情愿地把“自我成长的权利”让渡给“父母权威”之下的无条件服从,独立人格长期处于失衡状态,慢慢地就会滋生出不被尊重的失落感。

03

一直以为用尽全力,才是爱,可是在孩子的需求里,适当的放手也是一种爱。

总以为“放手”就等于把孩子置于无保护的状态里,好像风险就会不断地袭来,可360度无死角的看护,会让孩子看不到世界真实的样子。

只有知道太阳晒过的水泥地是烫脚的,孩子才会自觉地意识到在这样的情境下必须要做的,就是穿好鞋。

适当地放手,才是规避风险最好的方式,孩子可以在这些“特殊”体验里承受自然后果,自我意识会促使他们不断得去得出该规避的“坏经验”和该积累的“好经验”。

孩子的每一次进步,也是父母的成长。

给孩子界限之下的自由,而且随着孩子的能力和年龄不断调整界限的范围,多给孩子创造一些“踮着脚,够一够”才能实现目标的机会,他们每一次从小心翼翼到为自己骄傲的过程,也能让父母惊喜地发现孩子的自理能力、创造能力、思辨的能力都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强很多,孩子的新尝试,也是父母的另一种新体验,一种亲子间“双赢”的体验。

04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

“生孩子的目的:制造一个彼此控诉对方的忠实听众。 ”

现实中的确这样,父母在不断帮孩子做决定后,抱怨孩子不会感恩,孩子在不断被父母做决定后,埋怨父母插手过多,很多亲子之间“因爱结仇”。

这本不是父母的本意,我们希望给到孩子的是最好的东西,不断得往孩子前行的行囊里塞各种“精品”,却忘了孩子需要自己展翅,过多负重后是否还能飞行?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成长的需求,再去给他们提供帮助,才是对孩子有益的宠爱方式。

0 阅读:0

大手牵萌娃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