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还是内战罪人?张灵甫的复杂人生有这么多争议

关河有五十州 2024-06-13 05:41:52

过去,人们从《红日》等小说和电影中了解到的张灵甫,一般得出的印象就是一个政治上极端反动、军事上徒有其名、历史上十恶不赦的国民党高级军官,但如果全面评价张灵甫,我们就不应忽视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

张灵甫其实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儒将。在青年时代,他就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曾在私塾中苦读古文。他的书法也颇有名气,西安文庙的碑林对他来说如同第二个家,小时候他常到那里用纸笔临摹碑帖,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连国民党元老、中国书法大家于右任都对他赞赏有加,称: “奇才,奇才,后生可畏!”

后来张灵甫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如果他没有选择进入国民党军队,他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历史学家,再加上他的书法造诣,必定会在那个时代的文化领域有所作为。然而,历史的轨迹总是充满了变数,张灵甫继而又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与林彪、刘志丹成为了同窗,并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国民党红极一时的战将。

当然,张灵甫的最早出名并非因为他的战功,而是一起刑事案件。年轻时,由于常年作战在外,张灵甫对妻子的忠诚产生了怀疑,那时他已经做了胡宗南第一军的团长,然而一气之下,仍不顾后果地杀死了妻子。这起“团长古城杀妻”的事件当时被许多媒体报道,轰动一时。

蒋介石下令将张灵甫关入“模范监狱”,此后他在狱中服刑达十年之久。不过在那十年里,张灵甫的日子却并不难过,因为他的书法名声在外,向他求字的人很多。加上那起“杀妻”事件为他带来的名气,使得他的字迹在当时洛阳纸贵,都卖到了首都南京。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下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张灵甫此时刑期未满,也带着戴罪之身与日军作战,而且出手不凡,展现出了一个铁血军人誓死报国的勇气。

最早是著名的"八一三"凇沪保卫战,张灵甫自己虽然是团长,然而身先士卒、作战勇敢,甚至脱掉上身的军服,抱着机枪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日寇。张灵甫当时率部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那时中国军队的武器和士兵的战斗能力,都远远不如日本人,这样的战绩在抗战初期是很可观的。

1938年,国军对驻守江西德安张古山的日寇进行反击。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穿过险峻的高山沟壑,飞夺张古山。日寇出动飞机与重炮,几乎将张古山炸得处处弹痕。张灵甫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五天五夜,身中7块弹片,一直坚守在战场。

1939年,张灵甫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右腿中炮弹负重伤。蒋介石派飞机将他送往香港,请英国著名外科专家他诊治。没等伤养好,张灵甫又一瘸一拐地上了战场,他的事迹后来被郭沫若、田汉编入宣传抗战的话剧中,广为流传。

由于战功卓著,张灵甫迅速得以晋升,成为中将,并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他在1945年的湘西会战中,还获得了美国金质自由奖章。在国民党朝野,张灵甫由此被视为“常胜将军”,可见他很会打仗,在抗战中也极为英勇顽强,为中华民族抵御外国侵略者,贡献过自己的力量乃至热血。  

只是造化弄人,张灵甫最终选择了为蒋介石消灭共产党效力,这也注定了他最终的命运。指挥过孟良崮战役的陈士榘,为此感慨地说,七十四师的确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可惜他们碰上了解放军,那时的解放军士气高昂、求战欲望强烈、战术运用纯熟,诸方面都已经达到了顶峰,在战场上可以说是摧枯拉朽、势不可挡,即便七十四师这样国军中的头等王牌劲旅,亦不是对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很多军队老同志都感到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尾声。他们回忆起往昔的岁月,最怀念的不是解放后的日子,恰恰是那段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时光。作为张灵甫战场上的生死对手,陈士榘常常提及国民党七十四师和张灵甫的故事,此时的他已经能够跳开胜负得失,更为客观地看待过去的历史,重新审视那些曾在战场上叱诧风云的人物。陈士榘对张灵甫的感情非常复杂,他常常想,如果张灵甫没有选择以死抗争,而是被俘后接受改造,或许他会像杜聿明等人一样走出来,而且是重要的统战对象。他又想,从军人的角度来说,张灵甫无疑是个汉子,值得佩服,可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似乎又有所欠缺:为何明明已经没有抵抗能力,还要送死?而且还要带着一批年轻人一起赴死?

这样的问题暂时不会有统一的答案,然而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

1 阅读:6

关河有五十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