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企业再有10年就将走向消亡,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也挽救不了夕阳产业,煤矿产业走向下坡路的原因有工人退休潮的到来、招工困难、技术人才断档、安全管理严格等,更重要的原因是煤矿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煤矿一线工人留不住、不想来、干不动。
还有班组长等以上若干人等瓜分了一线工人的“辛苦钱”,让工人心寒、伤心,他们不再是一心一意为企业发展而贡献心力,“退休”才是支持他们坚持干下去的唯一“信念”,爱岗敬业、精诚奉献只能是写给个别“班组长”和劳模的赞美词吧。
“黑爪子挣钱白爪子”花就是煤矿最真实的情况,一线工人辛辛苦苦送出的进尺、挖出的煤炭、卖出的煤炭,只要带个“长”,就要以高于工人几千或上万的工资瓜分走。
一个小掘进队组仅有20、30人,就要设置队长1名、副队长1名、工资员1名、材料员1名或2名、3个生产班组长、1年检修班组长。队长和副队长工资是工人的2倍多以上、四个班组长是工人工资的1倍多,再加上工资员、材料员,3个工人养活1名管理者不是虚言。
采煤队组更夸张,除了队长、支部书记、机电副队长、安全副队长、生产副队长、检修副队长,还有8个生产和检修班的正副班组长,再加上工资员、材料员等,能进入一线进行生产的人还能有多少人呢?
煤矿还有重要的辅助单位是管电的、管运输的、管材料的,这是涉及到井下的。而且地面单位呢,还有管培训的、管车的、管财务的、管工资的等等一大堆机关科室人员需要开支。
我再认真计算一下开支大头,班子成员这词大家都熟悉吧。煤矿企业五脏俱全,班子成员少的十几人、多的二十多人。以我以前了解的情况看,工资、安全奖、指标奖等诸多奖项,一个人每月整3到4万元都有可能,人家还有年度奖金呢。班子成员的工资就占了开支开支的近十分之一强。再算上那些队科长、书记,每年的工资也得有2000多万吧。
工人拼死拼活一个月、一年,挣的钱大部分装到了领导层的腰包里,还要接受领导层的管理、训斥,有时还有谩骂。智能化、机械化真的能完全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吗?亲自下井去看看就知道了。煤矿条件不同、地质条件不同,煤矿井下并不是一马平川、通行顺畅的。
煤矿送道和进尺,大部分需要顺着煤层找煤,坡度起伏不平是常见的,否则割煤时把岩石割的太多,既影响煤质又影响产量,是得不偿失的。还有地质条件不好时遇到断层、漏顶、淋水、倒架等困难条件时,智能化设备还需要人工操作,才能完成规定动作,进行正常生产。现有的智能化设备大部分无法实现自走功能,拆卸、安装、维护、管理等一系列操作带来的风险和隐患非常大,由于装备的宽窄不同,个别巷道需要开帮拉底,才能让拆卸后的装备顺利进入工作面或指定地点。
在此过程中老工人的价值体现得非常明显,冲在一线、干在前面的都是平均45岁以上的老工人。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实践经验丰富,再难的困难也被他们克服。十年以后,他们依次退休,身后就是稀稀拉拉的80后,还有争当技术人员的90后、00后。
煤矿将来的路很窄,还有不公平的分配方式和用人方式。想成为光明产业,就是一个大大的笑话。
各行各业基本都是这样
都差不多,中国的重工业可能会走美国老路,五大湖工业区的现状就是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