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87回,高鹗为何写妙玉“走火入魔”?她得了什么病?1本清朝医书,透露妙玉病根

文娱史记 2023-10-24 09:21:50
01《红楼梦》后40回也应该引起重视

对于红迷来说,一个普遍的感觉是:阅读前80回如饮醇醪,阅读后40回则味同嚼蜡。以笔者为例,青少年时阅读《红楼梦》几乎止于第80回,后40回高鹗续了什么情节则没有什么印象。

只是近年来才认真阅读了高鹗续的后40回。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高鹗的续书能流传下来肯定有他的意义。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慢慢理解了:高鹗续的后40回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能够让《红楼梦》完璧也是一件大功劳,毕竟续《红楼梦》不是那么容易的。

颇有意思的是,胡适对高鹗的续书评价很高,认为他写的“司棋之死,写妙玉的遭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有精彩的小品文字。”尤其是高鹗写黛玉病死,一举打破中国古典小说“大团圆”的信条,让《红楼梦》成为一个悲剧,与曹雪芹原稿的情节“走向”相符合。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因此,《红楼梦》后40回也应该引起读者重视,研究其文学特质及人物心理。

笔者在本文中想探讨这样一件事:第87回中,高鹗为何忽然写妙玉“走火入魔”?妙玉到底得了什么病?这个情节设计与曹雪芹原稿中妙玉的判词相符合吗?妙玉表现出怎样的心理活动?

02高鹗创作的妙玉结局,与曹雪芹的判词相符合吗?

曹雪芹对妙玉的判词是: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

根据判词看,妙玉的结局很不好,掉在“淖泥”中。由于曹雪芹后40回原稿的迷失,妙玉究竟有怎样的遭遇我们已经无法得到“真相”。只能根据判词以及脂砚斋等人的批语做出推理。

周汝昌先生根据脂砚斋的一条批语:“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诫,红颜固不能不屈从于枯骨,岂不哀哉?”还有《妙玉曲·世难容》的唱词:“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判断妙玉最后嫁给了一个老头子。

妙玉心高气傲,就算贾府里的王孙公子她大多都看不上眼,最后却嫁给一个老头子,岂不是一个大讽刺?

在高鹗的续书里,妙玉最后被盗贼抢走,后来沦落风尘。87版电视剧《红楼梦》吸取高鹗的这个创作成果,编剧周玲等人对妙玉的结局也是这样处理的,只不过后来这个情节被删掉了。

换言之,就其悲剧意义上,高鹗的创作与曹雪芹原意是符合的,问题主要出在具体事例上:妙玉究竟是被盗贼抢走的?还是因为出了别的事情?她的最终结局是沦落风尘?还是嫁人了?

这是争议所在!

03高鹗描写妙玉“走火入魔”,她到底得了什么病?

在笔者看来,妙玉命运的转折点就在第87回:

那天妙玉在惜春那里下棋,恰逢贾宝玉也去了,几个人谈了一会儿话,妙玉就觉得脸红耳热。下完棋后妙玉要回去,对贾宝玉说:“久已不来这里,弯弯曲曲的,回去的路都要迷住了。”贾宝玉于是自告奋勇,亲自把妙玉送回去。那天晚上,妙玉生病了,高鹗这样描写道:

那妙玉忽然想起白天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自己连忙收摄心神……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腾……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来娶她,又有些媒婆扯扯拽拽地扶她上车。一会儿又有盗贼劫她,持刀执棍的,只得哭喊求救,早惊醒了庵中女尼道婆等众,都拿火来照看……

妙玉闹腾了一夜,直到天明才睡。邀请大夫来看,有人说是热入血室,有人说是邪崇触犯,有人说是内外感冒。直到请了一个高明大夫来看,才判断是“走火入魔”的缘故,留下降服心火的草药。

由高鹗的描述来看,妙玉最后得的是“走火入魔”之病,其起病主要有2点。

第一,神不守舍,精神恍惚,觉得有盗贼来抢她,又有许多媒婆来拉扯她。

第二,外在表现为“眼睛直竖,口中流沫。”

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

有一本名叫《张氏医通》的医书,乃江南苏州府长洲县人张路玉所著。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康熙皇帝南巡经过苏州,张路玉将这本医书进呈给康熙皇帝。在这本医书中,记载有关于“走火入魔”病症的专门一条,张玉路写道:

余虽不敏,业尝究心斯道,遍考方书,从无及此。

这说明,“走火入魔”这种病在很多医书上没有记载。《张氏医通》算是开了一个先河。根据《张氏医通》的研究,这种病是“良由役心太重,神心舍空,痰火乘凌所致。”“此皆下根人执迷不醒……”用现代语言来说,妙玉“走火入魔”的原因不过是思虑太多,痰火上升,痰迷心窍而已。

04由妙玉的生病,看她复杂的内心世界

妙玉是个很复杂的人物。关于她的身世,邢岫烟曾与她做过十年的邻居,她识的字还是妙玉教的,妙玉父母双亡,原先也是生于仕宦之家,后来出家,身边跟随着几个服侍的婆子和丫鬟。

这说明,妙玉手里是颇有资财的,否则不可能身边有服侍之人。另外从妙玉日常用的器物上——根据曹雪芹的描述,什么成窑的五彩盖钟,苏轼曾用过的茶杯等,也可以看出她不是平常人家出身。笔者曾在一篇文章里论述过,妙玉可能是一个寡妇,出家的原因或许另有隐情。

妙玉当然有她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她长得漂亮

第二,她很有才华

长得漂亮无需多说,大观园里的女子大多是美丽的。有才华是难得的,这让她可以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比肩。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如在饮茶上,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知识都比不上她。

另外妙玉善于作诗,这从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上可以体现出来,妙玉出来给她们结了尾。

妙玉是个出家人,对于《庄子》、《南华经》等书很有研究,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思维境界达到了一定高度。

但是,妙玉也有缺点,甚至在常人看来缺点还挺多,正像判词所说的那样,“过洁世同嫌”,主要表现在:

第一,她有洁癖

比如她居住的栊翠庵,很少让人进去。曹雪芹在前80回有三次描述贾府里的人到栊翠庵去,一次是贾母和刘姥姥去游玩,一次是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到妙玉那里吃茶。再一次是贾宝玉到栊翠庵折红梅。妙玉嫌弃刘姥姥,她吃茶的盅子被妙玉拒收,宝玉干脆送给了刘姥姥。

妙玉说道:

幸而那杯子是我没有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

宝玉深知妙玉有洁癖,因此提议让人提水给她洗地,妙玉说提水的人不能进来,水放在外面。

可知她的脾气有多古怪!

第二,她高傲,看不起人

因为嫌弃别人不干净,就格外瞧不起人,拒人千里之外。

第三,离群索居,独来独往

妙玉独来独往,平常往来最多的可能就是邢岫烟。就算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也很难与她成为知心朋友!

由以上分析可知,妙玉是个集优点与缺点于一身的人物,而且更重要的是,她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漂亮,有才华,却因为洁癖和才华而显得高傲,这让她在别人眼里成了一个“另类”。妙玉也深知这一点,因此把自己命名为“槛外人”,就是自觉把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

换言之,妙玉具有的双重人格让她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曹雪芹的描述中,有很多细节能看出这一点来。比如妙玉有洁癖,刘姥姥因为用了她的茶盅吃茶而被嫌弃,甚至说出一个文化人没有修养的话:宁可砸了也不给她!但是,当她邀请宝玉、黛玉和宝钗吃茶时,妙玉却格外把“自己日常吃茶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她嫌弃别人不干净,却为何不嫌弃宝玉呢?

另外,栊翠庵的红梅,妙玉是绝不允许别人折的,唯独宝玉可以“为乞嫦娥槛外梅”,为何呢?

其实,就在于妙玉有“欲洁何曾洁”的一面。她表面上呈现出高洁、超出凡尘的一面,但在内心深处始终没有摆脱对“爱情”的渴望。颇有意思的是,在大观园里,贾宝玉寡居的嫂子李纨与妙玉不对付。这给人很奇怪的感觉,妙玉和李纨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为何二人看不顺眼?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论证妙玉可能是个寡妇,她用“槛外人”来掩饰“青春洋溢”的一面,而李纨用“枯木死灰”来掩饰“青春”的一面,二人其实都看穿了对方,因此相互讨厌!

换言之,在大观园里,妙玉对宝玉是高看一眼的。在她的潜意识深处,有对宝玉的一种“爱恋”,因此,高傲的妙玉才会把自己喝茶用的绿玉斗给宝玉斟茶喝,说句不太高雅的话:当妙玉用绿玉斗喝茶时,未尝不是间接与宝玉有了肌肤之亲!可以说,曹雪芹很善于抓住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

还有,作为“槛外人”的妙玉,在宝玉生日时曾送给他一张贺笺,不也是对他爱恋的一种表现吗?

表面上是世外高人,但内心深处放不下情缘,妙玉掩饰自己很深。但无论怎样掩饰她都是一个青春女子。放不下情缘的后果是:“云空未必空”,虽然有才华,但远未达到了悟的境界!

05高鹗对“妙玉”形象的再创造,有哪些得失?

高鹗对妙玉形象的再创造,可以说“有得有失”。“得”的地方在于:符合曹雪芹判词的悲剧基调,掉进“泥淖”里。“失”的地方在于,具体事例上有争议,比如有红学家认为妙玉最后嫁给一个老头子——“红颜固不能不屈从与枯骨”——这句批语很值得玩味,高傲的妙玉看在眼里的公子哥儿不多,宝玉是她青眼相加的人,最后却嫁给一个老头子,难道不是讽刺吗?

而由“屈从”二字看,也显示出妙玉虽然不甘心,但还是“委曲求全”,心里多少还是愿意的,否则按照妙玉高傲的性格,她应该宁死不屈,为何委屈自己呢?正是因为她有双重人格!

胡适对高鹗后40回的续书持肯定态度,对于“妙玉的遭劫”,他认为是很精彩的小品文字。但平心而论,高鹗对妙玉遭劫情节的设计有些生硬。这非常明显地看出高鹗与曹雪芹的差异来。

前80回的文字,如行云流水般,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无论情节还是行文都很自然。后40回的文字和情节则比较生硬。情节转换比较快。以妙玉为例,当宝玉看到妙玉和惜春下棋,宝玉给妙玉说话,高鹗对妙玉的描述是:“忽然把脸一红”,及至妙玉回到栊翠庵,想起宝玉跟她说话的情景,“不由心跳耳热”。说实话,这类直白的文字,曹雪芹是断然写不出的。

换言之,高鹗的文字太直接。尤其是写妙玉忽然“走火入魔”,甚至恍惚中觉得有强盗来抢她,有媒婆来拉扯她……甚至写到外面有人听说妙玉生病,说道:“这样的年纪……况且又是……很乖觉的人品,以后不知飞在谁手里,便宜谁去呢?”未免流于俗气。但高鹗通过妙玉的生病达到一个直接效果是,揭示出妙玉非常虚伪的一面:高洁的背后是对情缘的渴望!

当然,我们说妙玉“虚伪”,并非说妙玉不是“好人”,而是说她具有非常“真实”的一面。这也是曹雪芹高超写作能力的体现,他从来不把一个人物写得平面化,而是写得非常立体。

总结

古医书《张氏医通》比《红楼梦》创作的年代要早,康熙皇帝南巡时,著作者张路玉进程给康熙皇帝。

对于红迷来说,主要知识点在于这本医书记载了“走火入魔”这种病。高鹗续书里描写妙玉得病,可能很多读者不明白“走火入魔”是什么病,所幸《张氏医通》中有记载:不过是“心火上升,痰迷心窍”。可以说,这个病直接把妙玉隐藏很深的情感暴露出来,揭示出她虚伪的一面。

0 阅读:87
评论列表

文娱史记

简介:有趣有料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