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赶集

叶工讲故事 2023-11-15 09:03:06

作者:朱新华

1969年元月,来农场已有一个多月了。那时农闲不忙,一天到晚就盼着吃饭,总觉得肚子没填饱,挖空心思找着解馋的机会。

场休日是每月6日,5日发工资。拿了工资就想着休息天搞点吃吃。已是寒冬腊月,大地、河流都已上冻,稻田中再也没有田鸡可捉,江河中也少有鱼儿可钓。

唐德生是个小灵通,信息量蛮多。5日晚饭后,他对全寝室的人说:“拿钞票了,明朝可以到“小竖河”'去白相相,吃点羊肉补补!”大家一听,热烈响应。

刚来崇明时就听说,离我们21队最近的集镇是“小竖河”,就是不知道怎么走。唐德生跟着队里的老职工去过一次,认识了,他说可以带大家去了。我们盘算着,明天出发到小竖河去赶集,弄点白切崇明羊肉吃吃倒是真心不错的。

元月6日一大早,天还没亮,我们就整装出发了。天寒地冻中,陆裕康、胡根生还用摘棉花用的白布袋套在头上,御寒哟。

唐德生带着我们穿过棉花田,来到我们生活区后滩的小河边。这河水不深,但河面很宽,是合隆江的支流。平时,人们都是脱掉鞋,卷着裤脚管,趟着河水到对岸的。上冻了,我们就轻轻地踩着结了冰的河床走过小河。

跨过小河,没走多久就看到集镇。人还没到镇上,那叫卖声、吆喝声已是不绝于耳。牵着牲口、扛着农具的本地农民从各条小路向集镇走去,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天麻麻亮,镇上却已是热闹非凡。卖小商品、土特产食品、加工农具、收购家禽等各个摊子,各种店铺都已开张。人群攒动,生意红火。

我们一行人都感到特别新鲜。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在农村的小镇上赶集,这里的一切都觉得那么的有趣。

走在集市上,崇明的土特产尽现眼前:有农家自己现打的米糕和糯米团,有凌晨刚刚宰杀的崇明白山羊,有清香诱人的崇明老白酒,还有散养的活鸡······

那个时候,崇明岛上的鸡都是农民自家喂养的,然后再由商人收购了拿出来再卖的。没有什么现代配方饲料喂养的鸡,鸡就是吃农家田里的散谷,吃林中地里的小虫长大的,自然放养。这种鸡,无论是白切还是炖汤,味道都很鲜美。

在摆放着各种农具的店堂里,还有打铁师傅在火炉前打制锄头、镰刀、铁塔等农具。

三九严寒的腊月里,打铁师傅光着膀子,套着围兜,一手拿锤,一手用火钳夹着烧得通红的农具坯,在铁墩上敲打,有节奏地打出“叮当···叮当···叮当”的锤音,引得我们驻足观看,久久不愿离去。

好大一会儿,王振华说:“先去弄点羊肉吃吃,肚皮饿了。”大家倏忽都觉得饿了。

太阳已升得老高了,估摸已有九、十点钟了。

我们找了家标牌“崇明白山羊”的羊肉店,坐进了这个狭小的店堂,在那洗涮得发白的木桌子前坐下。

唐德生和王振华商量了一下,叫了三盘白切羊肉、两盘羊杂。王振华又对着大家喊了一句:“到了这里,老白酒不能不吃,每人来一碗,怎么样?”“好咯!”大家 三三两两地应着。

我身上就放着三毛钱,大伙兴致这么高,也只好硬着头皮叫好。

一盘羊肉一毛钱,三盘三毛钱;羊杂8分钱一盘,两盘一毛六。一只中等的蓝边粗瓷碗舀满老白酒,一毛钱。每人喝上这碗酒,真够意思了。

待到店堂的师傅将一碗碗酒放到每个人面前,这扑鼻的酒香,不由人不动馋。肚子早就饿了。大家就这样,大碗地喝酒,大块地吃肉。

这个老白酒清香醇厚,全用崇明的大米酿制而成的,煞是好喝。白切羊肉,是崇明特有的白山羊宰杀的,无一点羊膻味,有的只是羊肉的香味,吃到嘴里不油不腻,入口即化,回味无穷。

不多一会儿,酒肉光了。每人又要了碗清汤面,仅几分钱一碗。热腾腾的汤面,加入些留下的羊杂,真是好吃。吃得满嘴鲜,鲜得不由自主地发出“啧啧啧”的声响。

饱餐后走出店堂,每个人都显得特别兴奋,浑身上下热乎乎的,严冬清晨带来的寒气,现在已是一扫而光,只觉得精神抖擞的。

王振华更是牛气冲天,对着镇上牵来牵去的黄牛、水牛吆五喝六,搞得牵着牛的青壮年农民有些吃勿消。还差点和一个牵牛的青年农民干起来,大家赶紧劝着,避免了一场节外生枝的冲突。

我们转到镇头上,看到有人在地摊上摆放猎杀的黄鼠狼。那时,也不知道黄鼠狼是害兽还是益兽。通常在冬天的滩涂上,像我们队里的王品祥这样的业余猎手,会放上几只自制的夹子,饿极的黄鼠狼总会有几只上当的,来吃夹子上的钓饵,被夹死。捕到的黄鼠狼,都是整只卖给收皮货的贩子,却没听说过有人吃黄鼠狼肉的。

我们往回走时,已是下午二、三点钟了。到了河口,河面上的冰也已融化,有的地方还有些薄薄的冰层,看起来无法再承受我们的踩踏了。我们只得脱下鞋,光着脚趟过去。众人忍受着脚下冰冷刺骨的河水到达对岸。好在酒足饭饱,年轻火旺,没怎么感觉就上了岸。脚上一穿上袜子、鞋子顿时就热乎起来了。

这一趟小镇赶集,每人花了还不到三毛钱,包揽了早、中餐两顿,说来也不比食堂伙食贵,还是划得来的。尤其是那新奇的感觉,至今想来还是那么地难以忘怀。

1 阅读:44

叶工讲故事

简介:听我讲讲知青的故事,听听他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