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食堂趣事说不完

叶工讲故事 2023-11-14 06:17:57

作者: 陈寅龙、颜志强、祁骥良、史明山

我们四个是老九队人士,几个凑在一起谈及农场征稿之事,筹划来筹划去,最后统一思想决定四人联写一篇农场食堂的轶事。陈寅龙曾是食堂班长兼采购员,其余三人也天天与食堂有交情,更是略表对场联谊会号召的响应和尊重。

九连的食堂建筑设计几乎与其他连队食堂是一个模子

里刻出来的,有个顶尖的两个斜坡的屋顶,红红的瓦,白白的墙,一端矗立着二个大烟囱。伙房灶头上并列三大一小的大铁鍝,每个锅边各有一个自来水龙头,便于加水和洗锅。灶间上面安装着防雾灯,食堂外搭有几个简易棚,安放着几张洗菜切菜的工作台和几个水池。食堂内有盛饭盛菜的大铝盒和好多个放蔬菜的竹篾箩筐,食堂生产用的刀具、锅铲勺、蒸笼、铅丝网勺等整齐地放在一边,一部摇头扇和三门老式食堂冰箱已是食堂最高档的电器,当时还不兴不锈钢餐具,可见那时食堂的硬件之简陋足见一斑。食堂旁边立着一个高的水塔和方方的水池,解决连队用水问题。

说是食堂,其实就是一个打饭菜的地方,外面买饭的空间无一桌一椅,食堂周边的窗的玻璃也常常残缺不齐。就是连队要开大会,职工才会拿着自己的小凳到食堂去,这时才是连队的“大礼堂”。而平时,食堂被移作堆放稻谷棉花,油菜籽和暂放些不少农具的场所。

那时,在食堂当炊事员算是个好差事,不少人羡慕他们摆脱了繁重的大田劳动,放下了锄头铁锹,系上了白围裙。其实,食堂工作人员日复一日要供应连队几百号人的三餐伙食,也是非常辛苦的。而且,众口难调,加上当年的伙食品、蔬菜又奇缺,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当时跑采购,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每天清晨四点钟就要起床,踩着那辆只有半只笼头的“老坦克”,到十几公里的协兴镇、南盘滧、小竖河、庙镇,甚至还会去桥镇、南门港市场去采购。许多道路坑坑洼洼没路灯,摔倒是常事。每次采购回连,如自行车后座架子上载着半爿猪肉,职工正好来买早点,看到后消息一下子传遍了连队。其实碰到食堂供应红烧肉,也是令炊事员头痛的事,因为偶尔供应红烧肉,人人都垂涎三尺,食堂几个窗口人满为患,几十双虎视眈眈的眼睛盯着小小的购饭的窗口,宿舍里几乎没有职工,长长的队伍蜿蜒至食堂。这一天,即使人在田头,心早飞向食堂的红烧肉,都盼着早点收工,晚了只能喝些汤了。于是,一收工,男职工拿着瓷碗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食堂,女职工也健步如飞。排队的职工用筷子打着饭碗,“叮叮咚咚”敲个不停,上演了连队“锅 碗瓢盆交响曲”。当时食堂规定,红烧肉一人只得买两客,不能代买。有时太挤了,生活连长出来维持秩序,发现有插档的便劝出来,“拎不清”者拎着他衣领拉出食堂,有时还会发生将插档人的碗扔出食堂,引起一阵哄笑。

那是个少油、少肉、少荤的年代,食堂供应红烧肉、狮子头时,又大又圆一角一只,但吃到嘴里肉味甚少,面粉要比肉多得多。所以,职工都盼12月26日的到来。那是毛主席的生日,食堂大清早就开始忙的不亦乐乎,这一天每个职工凭连队发的票子,可以领一碗大排面和其他菜,这叫做“改善伙食”。其他菜有油氽茄子、油氽冬瓜、炒青菜油放的多一些,榨菜蛋花汤再放些细细的肉丝,这种“改善”还在农忙结束后也会乐一乐、吃一吃。

说白了,哪个时候,年轻长身体,总是吃不过瘾,但又不能放开肚子吃,有时候拿着饭碗,带着咕咕叫的肚子,奔向食堂,看看小黑板上的菜单,总要盘算一下今天吃荤还是素,翻翻手中用皮筋缠着的饭菜票,吃到发工资够不够,担心饭菜票能否支撑到月底。其实那个阶段,一次吃五六个刀切馒头不稀罕的。

农忙时,食堂的饭菜还会送到田头,那些职工上午8点一过就盼点心,当看到食堂人员挑了担子走向他们时,一窝蜂地围过来,不管手脏不脏,拿起刀切馒头三口二口就消灭掉了,眼睛却还盯着箩筐里的馒头,如发现有剩余几个馒头,大家会先下手为强,出手很快,一会馒头已经到肚子里,这样免不了一阵哄笑。

冬季开河,食堂还会送餐到工地,黄芽菜烂糊肉丝是当家菜,热呼呼的,职工把饭倒入菜碗里拌一拌,呼噜呼噜就倒进肚子,浑身就来劲了。有时还会送上榨菜蛋花肉丝汤,那就要看谁的“打捞”技术了,当时心理素质不过硬的或老实巴交的职工,在众目睽睽之下心慌手抖,那肉丝蛋花是盛不到的,只能喝些清汤,这就是当年在农场生活的真实写照了。

食堂有时供应咸蛋,论个买,一定会有小有大,虽然差了不多,但总是有个别人会计较,拿到小的不高兴。食堂人员就想了一个办法,用纱布盖着咸蛋,用手伸到纱布下取蛋,这样就减少食堂与职工的不必要的矛盾了。

我们食堂当时有一句话总放在心里,叫做“热饭、热菜、热心肠”,作为食堂工作人员的为民服务宗旨,来鞭策自己。那一年,蔬菜淡季,只有黄芽菜和冬瓜,天天如此,这急死连队领导和食堂班长。于是我们就到农场北口,乘机帆船到启东三和港采购粉丝、土豆、咸鱼、咸肉,改善了连队伙食。

食堂还有一项功能,就是“拉郎配”。每个食堂总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阿姨,她们是过来人,也是月下老人。食堂站窗口的总有几个秀丽的姑娘,她的窗口总是队伍长长的,为的是多看几眼。有的真是单相思,每天三餐就盯着她排窗口,久而久之,老阿姨心领神会,就真真假假的做起媒了,有的随缘了,有的姑娘却提出不立窗口,否则食堂的活我不干了。年轻时什么事都会发生。

当然,有些人还会迟一点吃饭,因为他们知道,食堂还会有保留节目····**

刚到农场那会儿,身单力薄,做的又是农田重体力活,全靠饭量支撑。职工想吃得多、吃得好是非常正常的,这也是我们连队食堂工作人员努力想把服务做好的初心。我们想,每一食堂就是一个世界,丰富多彩的轶事说不完,留着以后大家说吧!

6 阅读:1532

叶工讲故事

简介:听我讲讲知青的故事,听听他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