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眼袋子,一个公鸭嗓音,朱旭先生的幸福一生

凝梦娱娱 2024-08-26 02:11:23

在北京,有个史家胡同,胡同56号那是老北京人艺的家属宿舍区,人艺宿舍的大门口,有个外绿内白的搪瓷灯罩。晚归的人,总能看到光源下围着一群人,人群里准有朱旭老师,身后跟着他的儿子。人群中的朱旭,不是坐在棋盘前叫人家“臭棋篓子”,就是歪着头一脸认真地拉京胡——这准是有哪位想吼两嗓子了,央告他伴个奏。

据说,戏台下的朱旭先生有四大乐趣:下围棋、放风筝、拉京胡、喝酒。朱旭先生酒量大,无论走到哪儿,他都得过过酒瘾,在困难时期,没有下酒菜,身上就几颗花生米,然后他就将一颗花生米掰成四瓣,一口酒一瓣花生米,一颗花生米喝四口酒。但是他却不贪杯误事,若是晚上有演出,不管桌上摆着“茅台”还是“五粮液”,他绝对滴酒不沾,他说:这叫为了艺术,在所不惜。

朱旭先生爱喝酒在人艺是出了名的,儿子给他取的绰号就叫“酒伶”。在老北京人艺,他的酒友包括于是之、英若诚、吕齐、张瞳、林连昆、童弟、童超等。朱旭与于是之是好酒友,每当散戏以后,买点花生米、豆腐干、一瓶二锅头,到于是之的房间,边吃边喝边聊。谈到有共同点的时候,高兴地举杯畅饮,产生不同看法的时候,争得脸红脖子粗,谁也不让谁,争到最后谁也下不了定论,好像互相之间默默地妥协了,又好像谁也说服不了谁,不了了之。

朱旭先生拉的一手好京胡,当年他曾向梅兰芳大师的琴师姜凤山老先生学琴,他的京胡艺术在之后的话剧生涯中也派上了用场,在话剧《名优之死》中,他扮演的琴师操琴上阵,弓法娴熟,令观众惊叹。在电视剧《粉墨情痴》、《武生泰斗》和《心香》中,他的琴艺更是帮了他的大忙。

朱旭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在人艺舞台上,在众多影视剧里,留下了无数令人难忘的角色。从艺近70年,参演过《非这样生活不可》、《时间的罪人》、《高炉火化》、《带枪的人》等一百多部话剧。他年近60岁时踏入影视演艺圈,凭借几十年的话剧演戏功底在影视界横空出世,出演30多部影视剧,囊括了华表、东京国际电影节等多项影帝。在《变脸》、《洗澡》、《刮痧》等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影片中,以及《末代皇帝》、《似水年华》等电视剧中,朱旭先生都演绎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朱旭先生在电影《洗澡》中的剧照

朱旭先生1930年出生于沈阳,随着新中国的成立,19岁的朱旭投入华北大学第三部戏剧系学习,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1949年,朱旭从华北大学第三部戏剧系被分配到华北大学文工二团(1950年改为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分配给他的工作是在舞台工作队的灯光组做一名电工。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为了配合形势的需要,剧团排演了一出独幕戏《吃惊病》。里面有个美国大兵,但是,演员队里还没有高个子的演员,导演夏淳发现灯光组里有个朱旭,不但个子高,鼻梁也挺高,大眼睛,大嘴巴,化上妆肯定像外国人。

果然,染上黄头发,化上蓝眼圈,再加上几个外国人的习惯动作,真的很像。更重要的是,朱旭凭自己的感性和知识,很快找到了人物的感觉,创造出一个有特点的人物形象。原本在剧本里这个人物只是有几句台词的群众,没想到一个不重要的角色都让他演的引人注目,引起剧院各位领导的注意。

《末代皇帝》(1988)

朱旭先生在华北大学文工二团时,来自北京的姑娘宋凤仪也进入了这间学校,成为同系不同班的校友,1952年,两人又同时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在北京人艺,很少有人称呼宋凤仪这个名字,大家都亲切地称她“雪如”、“雪如大姐”、“雪如老师”。宋凤仪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塑造了几十个人物形象。她在《骆驼祥子》中塑造的小福子,《小井胡同》中塑造的春喜等人物形象成为了她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

宋凤仪老师回忆,有一天她和朱旭两人在一起逛操场的时候,朱旭突然对宋凤仪表白说:“我喜欢你”,可是等了好久,宋凤仪都没有说话,可能是觉得来得太突然,而且这么直爽的表白方式让她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朱旭为了缓解尴尬,随即又对她说:“没事,你可以考虑几天再回答”,刚等朱旭说完,宋凤仪就说了一个“好”字,意思就是答应了和他在一起。

据宋凤仪在书中爆料,起初她并没看上朱旭,因为她比朱旭大两岁,比朱旭级别高,在话剧界比朱旭资历深,在她眼中的朱旭就是个大高个儿,长得跟外国人似的,而且有点结巴。

朱旭先生有个众所周知的“秘密”,那就是结巴。遇到某些字或某些发音位置,更是说什么也吐不出完整话来。提起结巴,朱旭真是深恶痛绝。他打了好几次报告申请继续搞灯光,不干演员。每次拿着剧本一对词,自己都感到后脖颈子发热。朱旭先生回忆说:“建院初期,演四个小戏时,我演一个群众,一句台词‘报告工程师,桥出事了’。就这工程师的‘工’,我就念不出来了。”朱旭先生在台词上下了狠功夫,他要用多于常人的时间,把台词化成自己的语言,不用脑子想了,也就不结巴了。

后来两人因为经常一起工作,便慢慢产生了感情,就这样,两人从校服走到了婚纱。

1957年的12月,当时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门停课一天,给朱旭和宋凤仪在内的三对恋人举行了婚礼,还送了他们一张带抽屉的书桌和几张板凳。从那时起,他们夫妻携手走过了58年的婚姻生活。

朱旭先生和宋凤仪女士

他们虽然在同一个剧院,但是仅仅在话剧《骆驼祥子》里宋凤仪与朱旭有对手戏,不过宋凤仪对《骆驼祥子》那次合作一直“耿耿于怀”。宋凤仪曾经写到:“那个戏里他演二强子,我演小福子,是一对父女,原本那个角色是童超演,后来童超生病由他顶了上来。我不爱演那个戏,每次叫他爸爸他都答应得特脆,他高兴,我不高兴。

宋凤仪女士酷爱创作,她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沧桑岁月稠》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以京韵大鼓艺术家,曾被誉为“金嗓歌王”的骆玉笙为原型创作的小说,书中糅合了同时代曲艺艺人台上台下的悲欢离合,细腻勾勒出了民国时期曲艺坛的众生相。

2014年,86岁高龄的宋凤仪创作出了话剧《理发馆》,并在首都剧场上演,朱旭担任了该剧的艺术总监。这部引发强烈关注的话剧《理发馆》,为宋凤仪拿下一尊中国话剧金狮奖的最佳编剧奖。

宋凤仪和“老伴儿”朱旭在《理发馆》发布会现场

宋凤仪与老伴儿朱旭的感情非常好,她在晚年还创作了以朱旭为主人公的传记《夕阳红中话朱旭》,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写下朱旭的艺术人生。

他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朱小龙,小儿子叫朱小闯,遗憾的是两个儿子患有先天性耳聋,因为当年经济有限,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说起此事,夫妻俩内心总是满含愧疚。

如今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大儿子朱小龙在北京人艺当美术师,小儿子朱小闯则是一名摄影师,可以想象的到,他们夫妻将儿子培育成才的难处可想而知。有人问朱旭先生:“对宋凤仪的评价如何?”朱旭先生沉默了好久,简单地说了三个字:“不容易”。

在艺术上,两个儿子非常崇拜他们的爸爸,朱旭所有的舞台演出、电影、电视,他们一个不漏地都要看过,不仅看得仔细,看后还会提出建议,朱旭也确实采纳。

2015年,宋凤仪女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她生前写下了一本名为《老爷子朱旭》的书,每当朱旭抱着那本书,总会回忆起58年婚姻背后的幸福和泪水。

2018年,这本书出版,2018年元月,朱旭先生拄着拐,颤颤巍巍站上了舞台。他戴着瓜皮小帽,穿着唐装大褂,被人搀扶着,勉力走到了舞台中间,这是《老爷子朱旭》发布会上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也是在这一年,朱旭老爷子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这对表演艺术家伉俪最终还是离我们而去,真诚地希望到了那边的他们,能够一口肉一口酒,怡然自得拉着京胡,,哼唱着京剧,而绝对不再将一颗花生米掰成四瓣下酒,这种艰难又坎坷的生活,过一次就够了。

2018年9月18日,宋凤仪女士与朱旭先生一同安葬于北京市八达岭陵园。

0 阅读:28

凝梦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