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中,最动人的君臣之情,首推刘备和诸葛亮。
与此相对,提起最伤人的一段感情,我就会想到孙权与陆逊。
《三国演义》说关羽在曹魏、孙吴两方联手之下,失去荆州、战死麦城,刘备怒不可抑,统七十五万大军为义弟报仇,东吴举国震动,这时候,孙权拜书生陆逊为大将,陆伯言火烧刘备大军,这个默默无闻的儒生于夷陵之战一战成名,立下不朽功业。
正史与小说情节相去不远,不过,事实上陆逊早在夷陵之战前就是东吴的重要人物,自少年直至晚年,他撑起了江东的半边天。
203年,陆逊二十一岁,开始为孙权效力,当时吴郡、会稽郡、丹杨郡山越肆虐,陆逊和许多江东新人一样,走出新手村,从打山贼开始累积经验值。
陆逊屡战屡胜,连多年来横行无阻的会稽山贼大帅潘临也败在他手中,陆逊的军队所向无敌、讨平群寇,被拜为定威校尉。
219年,陆逊三十七岁,孙权拜他为偏将军右都督,负责协助吕蒙,后来吕蒙用陆逊的骄兵之计,使关羽掉以轻心,一举夺得荆州,孙权视为不世奇功,对二人封赏不绝,拜陆逊为抚边将军,封华亭侯,后来又以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
221年,夷陵之战,刘备率大军(推估为五万多人,虽然不如演义所说,但实际上这已接近蜀汉总兵力的一半)东征,孙权命陆逊为大将军、假节,身为最高统率,陆逊并没有和刘备精锐硬拼,坚守不出,一度被东吴诸将轻视,但陆逊指挥若定,最后看准时机以火攻歼灭蜀汉大军,写下历史的新页。
228年,石亭之战,魏国大司马曹休(曹操族子,常追随曹操征战,为虎豹骑宿卫,曹操曾赞曹休道:「此吾家千里驹也。」)举兵攻吴,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曹休中计,却自恃兵多将广,深入皖城迎击,孙权再次请出了陆逊,封他为大都督,假黄钺,出征前孙权甚至亲自执鞭扶陆逊上马,百官下跪恭送。
陆逊没有让孙权失望,此战痛击曹休十万大军,斩获曹军万余人,牛马骡车万辆,曹休仅能勉强逃脱,不久便死于疾病。
陆逊这些年立下的功劳,数也数不尽,孙权封他为上大将军,地位在原来的三公之上,其后顾雍过世,又封陆逊为丞相,主持三公之事,在外征战,内理政事,陆逊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作「出将入相」。
想当然,这数十年来的功绩,孙权都看在眼里、感激在心头……吧?
不,当陆逊卷进吴国复杂的太子之争,过去的一切便再也不重要了。
孙权晚年性喜猜忌,不听重臣之言,举措失当,又有意废去太子孙和,另立孙和的弟弟鲁王孙霸,陆逊数次上书,言辞恳切,希望能面见皇帝,口述嫡庶之分,但孙权不许,连见也不肯见他。
不仅如此,孙权不满陆逊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太子太傅吾粲因为与陆逊书信往来而入狱,死于狱中,孙权多次派人到陆逊家指责他,陆逊一片忠心,竟换得如此下场,最终悲愤攻心而死,享年六十三岁。
这故事再次印证了职场上的那句名言:
年轻人,好好做,老板一定会看到的。
是啊。你一生为了他做牛做马,然后,他就真的不把你当人看了。
251年,陆逊逝世六年后,孙权对陆逊之子陆抗吐露了心声:「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孙权哭着说道,他听信谗言,对不起陆逊和陆抗,但未免太迟了。
孙权颇有后悔之心,于是让陆逊之子陆抗承袭爵位。陆抗有六个儿子、也就是陆逊的六个亲孙子,也绝大多数都下场悲惨。
大孙子陆晏、二孙子陆景,在西晋灭吴时被斩杀。四孙子陆机、五孙子陆云、六孙子陆耽,投降了西晋,但在西晋八王之乱中全部被斩杀。一代名将陆逊的身后事如此凄凉,令人叹息。
平心而论,孙权年轻时或中年时期,称得上英明有为、善用人才,然而晚年种种行为,叫人摇头叹息。
笔者虽是武侯的忠实粉丝,但论军事能力、政治能力、志节与情操,陆逊丝毫不在诸葛亮之下,堪称天下奇才;孙权如此对待陆逊,令人心酸不舍,相较之下,诸葛亮鞠躬尽瘁,却比陆逊幸运多了。
曹操对荀彧、孙权对陆逊,都是始乱终弃,像刘备和诸葛亮这样相知相惜、终不相负的君臣,古今又能找到几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