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马寅初向毛主席建议实行计划生育。毛主席勃然大怒,当场否决了他的建议,并提出一个令世人敬佩的观点! 1953年的中国,人口问题已经不是小事了。那年全国人口普查一出来,吓人一跳:6亿人!而且每年还以1200万的速度往上窜,相当于每年多个大城市的人口。马寅初是个经济学家,眼光毒得很。他跑去农村调研,看到的不是人多热闹,而是地少粮紧。他心里急啊,觉得人口这么涨下去,迟早把资源吃光,经济根本撑不住。于是,他鼓起勇气向毛主席建议:得搞计划生育,把人口增速压一压,给国家喘口气。 马寅初不是随便说说。他后来在1957年发表了《新人口论》,把自己的想法讲得清清楚楚。他算了一笔账:人口增长太快,人均资源就少,吃饱饭都成问题。他还大胆预测,要是不管,50年后中国人口能到26亿,那时候粮食危机就不是闹着玩的了。当时中国刚建国,底子薄,粮食产量也就那么多,马寅初的担心真不是没道理。 可毛主席一听这建议,火气就上来了。在一次中央会议上,马寅初刚把计划生育提出来,毛主席就当场否决,还狠狠批了他一通。毛主席的思路完全不一样。他觉得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多是好事,是国家的宝贝疙瘩。他常说,人是生产力,劳动力越多,国家干活的劲儿就越大。毛主席心里有底:只要大家齐心干,啥资源短缺都不怕。这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他对中国人民的力量有种天然的信任。 毛主席的观点也有他的逻辑。50年代的中国,战争刚结束,啥都缺,急需人手干活。修铁路、建工厂、种粮食,全靠人多撑着。当时工业刚起步,农业还是主力,人口多就能多开荒、多生产,毛主席觉得这是中国崛起的资本。他甚至说过:“人多好办事!”这话听着豪气冲天,底气来自他对国家潜力的信心。 这俩人的想法,简直是两种路子。马寅初站得高,看得远,担心的是几十年后的危机;毛主席抓当下,觉得人多是眼前的力量。两边都有理,硬要说谁对谁错,还真不好下结论。 不过,毛主席否了建议,马寅初也没消停。1957年,他把《新人口论》端了出来,想再推一把自己的观点。可惜,赶上了“大跃进”的风口浪尖,他的理论被扣上“右倾”的帽子,挨了顿猛批。1960年,他顶不住压力,从北大校长和全国人大常委的位置上退下来,基本淡出了公众视线。 但历史这东西,有时候真会转圈。到了70年代末,人口问题越来越棘手。粮食不够分,资源扛不住,环境也开始拉响警报。1979年,国家终于下决心搞计划生育,跟马寅初当年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政策一推行,人口增速慢下来,经济压力小了不少,中国后来能腾飞,这块功劳跑不掉。 当然,毛主席当年的思路也不是白费。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靠着人多力量大,干了不少大事。修水库、建铁路、搞工业,粮食产量也翻了好几番。那时候要是没这股人气,国家的底子打不牢。不过,人口多的好处用完了,坏处就露头了。资源分不过来,生活水平提不上去,逼得国家不得不调方向。 这场争论,其实是两种眼光的较量。马寅初盯着未来,想给子孙留条路;毛主席抓着现在,要靠人多闯天下。俩人都不是小人物,他们的思路合起来,才有了中国后来发展的路子。 再说说马寅初的远见。他在《新人口论》里算的那笔账,后来真应验了不少。70年代人口逼近10亿,粮食产量虽然上去了,但人均还是紧巴巴。计划生育推行后,人口增速降下来,资源分配才慢慢跟得上。他当年的建议,虽然迟到了几十年,但确实救了急。 毛主席的魄力也有它的份量。50年代那会儿,中国啥都没有,靠的就是人多硬扛。工业化起步、农业翻身,全是人堆出来的。没有那时候的底子,后来的改革也起不来。他的观点虽然没管长远,但在当时真管用。
1953年,马寅初向毛主席建议实行计划生育。毛主席勃然大怒,当场否决了他的建议,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4-11 09:38:22
0
阅读:108
风雨同舟
今天的中国强大,靠的就是庞大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