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 年,毛主席提出要从军队里挑选一位副主席,周总理毫不迟疑地说出了一个名字,毛主席眼前一亮:“我怎把他给忘了!” 在中国革命的烽火岁月里,许多年轻人投身革命事业,李德生就是其中之一。出生于贫苦家庭的他,童年时期就帮家里放牛,生活极为艰辛。12岁那年,凭借着过人的机智和勇气,李德生成为了儿童团团长,带领小伙伴们为红军放哨、带路、传递情报,在幼小的肩膀上扛起了革命的责任。 不到14岁,李德生便正式加入红军队伍,随部队转战于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参加了多次重要战斗。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的左胸被子弹击穿,导致神经损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他的左手终身落下残疾。但这些伤痛并未动摇他的革命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德生指挥了多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1944年3月,时任三十团团长的李德生亲自指挥马坊战斗。 抗美援朝战争中,李德生作为上甘岭战役后半段的指挥官,面对极其惨烈的战况,创造性地采用"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战术部署,挡住了敌人数十次猛烈攻击,为战役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关键贡献。这场被称为"战争绞肉机"的战役,其激烈程度远超电影《上甘岭》的描绘。 战争结束后,李德生被授予少将军衔,并于1957年前往北京军事学院学习3年,这段经历极大拓展了他的军事理论视野。 1967年夏天,安徽地区发生严重武斗,局势危急。周恩来总理考虑再三,经毛主席同意,派时任十二军军长的李德生前往安徽平息乱局。李德生迅速带领部队到达合肥,当天傍晚就遇到一场大规模武斗。他立即带领三个连队和干部插入武斗双方中间,形成人墙,用高音喇叭宣传政策,遵循"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原则,及时制止了这场冲突。 1968年10月初,安徽局势逐渐稳定之际,李德生接到指示,作为安徽省负责人参加扩大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会议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周恩来总理宣读分组名单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主席突然询问谁是李德生。当时正在专心听会的李德生一时没反应过来,在周总理的提醒下,他立即站起来敬礼回应。 毛主席亲切地询问了他的年龄和籍贯,得知他52岁,河南新县人后,又问起他如何解决芜湖问题。李德生简洁地回答"大造舆论"四个字就停下了,引得全场笑声一片。毛主席也笑着肯定了这一方法,指出共产党几十年革命主要靠的就是舆论,强调不占领舆论高地,敌人就会占领。据悉,毛主席对李德生格外关注还有一个原因——毛主席在革命战争时期曾用过"李得胜"的化名,这个谐音让他倍感亲切。 到了1969年4月的中共九大,李德生惊讶地发现自己被列入中央委员候补人选名单中。作为一名解放军军长,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这在党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破格提拔,既体现了党中央对李德生能力的充分肯定,也展示了党中央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用人机制。 不久之后,在讨论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人选时,李德生再次被列入考虑范围。然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开国上将谢富治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李德生是带兵打仗的人,不适合做政治工作。作为李德生曾经的上级,谢富治自认为很了解这位下属。 面对这一质疑,毛主席当场表示不满,反问谢富治:"李德生不合适,你合适?"这一问让谢富治顿时哑口无言,脸涨得通红。最终,在毛主席的坚持下,1970年4月30日,中央向全军公布了李德生为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命令,他也由此成为第一位担任此职务的开国少将。 此时的李德生已经身兼数职,他担心自己顾不过来,请求党中央给他减负。毛主席却明确表示一个职务也不能免,还幽默地说李德生还年轻,能干很多年,祝他长寿。面对主席的厚望,李德生只能全力以赴,回报党中央的信任。 1973年,中共十大召开前夕,毛主席、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聚集讨论主席和副主席人选。在众人一致推举下,毛主席继续担任党的主席。关于副主席人选,毛主席提出了"老中青"结合的原则。 按照当时的年龄划分,40岁以下为青年,40至60岁为中年,60岁以上为老年。现有的副主席人选中,周恩来、王洪文等已经涵盖了"老"和"青"两个年龄段,唯独缺少"中"年人选。毛主席明确提议,这个"中"年副主席应从军队中选拔。 在这个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深思熟虑后,果断推荐道:"我觉得李德生合适,57岁,在军队工作。"听到这个名字,毛主席眼前一亮,频频点头表示赞同,仿佛在说:"我怎把他给忘了!" 在十中全会上,当李德生听到自己被提名为副主席时,他立即起身表示这不合适,自认能力和资历都不够,并推荐64岁的李先念担任此职。然而,李先念的年龄已超过"中"年范畴,不符合毛主席提出的条件。就这样,李德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党中央副主席的开国将军。
1973年,毛主席提出要从军队里挑选一位副主席,周总理毫不迟疑地说出了一个名字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4-11 09:43:45
0
阅读: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