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获得特赦,已经病入膏肓的蒋介石得知后,立刻邀请他前往台湾,表示要补发他27年的中将工资,并恢复他的荣誉。那么黄维是如何回应的呢? 黄维这辈子,真可以说得上是大起大落。他1904年出生在江西贵溪的一个穷苦人家,家里没啥田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爹走得早,娘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生活全靠下地干活撑着。黄维小时候就跟着娘在地里忙活,手上全是老茧,可他脑子灵光,硬是靠着每天走好几里路上学,读完了小学。后来考进师范学校,一边读书一边帮家里干活,晚上就着油灯啃书本,终于混了个小学老师当,教村里的娃儿认字算数。 到了1924年,黄维的人生拐了个大弯。方志敏找到他,给他指了条路,让他去广州考黄埔军校。那时候黄维才20岁出头,揣着介绍信就上了路。进了黄埔,他跟陈赓这些人成了同学,每天不是操场上跑步练体能,就是教室里啃军事书,硬生生把自己磨成了块好钢。毕业后,他没闲着,直接上了战场。先是跟着东征打陈炯明,后来北伐又带着部队跑了好几千里,鞋都磨烂了也不停下。到1927年,23岁的他就当上了国民革命军的团长,年纪轻轻就混得有模有样。 抗日战争来了,黄维也没掉链子。1937年淞沪会战,他在战场上指挥部队守阵地,忙得脚不沾地。后来1944年,他还管过青年军训练,亲自盯着新兵操练,确保每个人都能上战场。到了1948年,他当上了第十二兵团司令官,结果在淮海战役的徐蚌会战中栽了跟头,被解放军围在双堆集,最后带着部队投了降。那一刻,他从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变成了阶下囚,接下来的日子可不好过。 被俘后,黄维被送到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这一关就是27年。刚进去的时候,他脑子里还想着国民党能反攻大陆,对改造一点兴趣都没有。可时间长了,他慢慢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功德林的日子虽然不自由,但待遇比外头的老百姓好太多了,吃的有肉有蛋,生病了还有人跑香港给他买药救命。这让他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觉得自己过去那些想法是不是太死脑筋了。 朝鲜战争打起来后,黄维听说了志愿军连战连捷的消息,心里开始有点动摇。他以前觉得解放军不过如此,可人家硬是把美国人揍得没脾气,这让他不得不重新想想。再加上后来通过报纸广播,知道新中国搞工业、弄农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对国民党的那点幻想也慢慢没了。27年下来,他的思想从死硬派变成了愿意接受现实的人。 1975年,黄维终于熬到了特赦那天。他走出功德林,外面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北京。没过多久,蒋介石的信就送到了他手上。蒋介石那时候已经病得不行了,可还是惦记着老部下,开口就说要补27年的工资,还要给荣誉。这条件听起来挺诱人,毕竟黄维被关了那么多年,换谁都会心动。可黄维没急着回话,他在家琢磨了好几天,最后提笔写了封信,意思很明白:“谢谢您的好意,但我就不去了,我想留在这儿。”就这么简单,他把信交给工作人员,转头就回了自己日子。 为啥黄维会这么选?其实不难猜。经过27年的改造,他已经不是当年的国民党将领了。他在功德林看到了新中国的变化,也感受到了共产党对他的态度,这让他觉得留在大陆更有意义。再说,蒋介石那边的承诺听着好,可台湾那时候已经是风雨飘摇,黄维心里估计也清楚,过去未必有啥好果子吃。他选择了留下,也算是给自己这辈子画了个句号。 特赦后,黄维没闲着,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当了个文史专员。他每天上班就是翻老档案,研究国民党那段历史,写了不少文章。有一次他发现陈诚的资料有错,硬是花了半年时间查清楚,把历史给掰正了。他还常给台湾的老同事写信,说希望两岸能早点统一,自己也好回去跟他们喝一杯。晚年的他,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过着,直到1989年因为心脏病去世,85岁走的。
1945年国共和谈时期,蒋介石专门找人弄来了一罐湖南辣椒酱。只见蒋介石拿起来闻了
【10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