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身为鄂东独立团团长的张体学只身一人侦查,被日军发现后下令追捕,就在生死存亡之际,突然有个老农拦住他,直接一脚把他踹进了水田里。 老农为什么这么做? 回到1940年1月,张体学面对着日伪军1000多人的强大“扫荡”行动,意识到只有深入了解敌人,才能有效地制定对策。 尽管团领导对他一个人出去侦察敌情的提议表示了担忧,认为这样做风险太大,但张体学坚持认为,精简的行动组更不易暴露,因此最终他只带上一名警卫员,开始了他的侦察任务。 他们接近敌营,张体学穿着一件蓝布长衫,隐蔽地观察日军的动向,而那位警卫员在百米外的地方潜伏,准备提供必要的支援。 张体学的隐蔽位置选得极其靠近敌营,这让他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敌人的一举一动,并记录下重要的信息。 然而,就在他准备撤离的时刻,一个小失误暴露了他的位置——望远镜反射出的光芒被敌军哨兵发现。日伪军迅速做出反应,派出部队进行追捕。在这紧急关头,警卫员果断开枪示警,尽管如此,张体学的处境依然危急。 逃至一片稻田边,张体学遇到了一位正在翻土的老农。在敌人紧追不舍的情况下,老农机智地假装责骂张体学,将他踹入水田,并且表演了一场“教训不孝子”的戏码,成功误导了追兵。 这次侦查行动,不仅让张体学成功摸清了敌人的兵力部署,还一次性破坏了日军的扫荡计划。 说起张体学,他的个人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1915年出生于河南的张体学,童年时代就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母都是辛勤的农民,依靠着制作烧饼的手艺维持着家庭生计。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张体学的家庭还有其他孩子,家庭经济负担沉重。 尽管家境贫寒,张体学的父母却坚信教育能够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为了让孩子们有机会接受教育,不必像他们一样辛苦劳作,张体学的父母不惜一切代价。他们甚至卖掉了家中的所有值钱物品,只为了能够支付私塾的学费。这样的牺牲使得张体学得以在私塾中学习了两年。 然而,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张体学被迫辍学,回家帮忙干农活,支持家庭。 张体学从小就对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抱有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最终引领他步入了革命的征程。 1931年,年仅16岁的张体学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这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在这一年,他开始了与红军的第一次合作。 不久,张体学的志向更为明确,他在1932年正式成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一员,并很快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张体学的军事生涯充满传奇。1934年11月,他随红二十五军参加了伟大的长征,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壮举。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表现出色,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队伍。 在陕北,张体学经历了重要的转变,他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红十五军团,并在徐海东等人的指挥下参加了巩固陕北根据地的直罗镇战役,为中央红军在陕北的稳固打下了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张体学的战场转向了南方。他担任了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第五大队队长,积极参与到南方的游击战争中。不久,他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张体学在新四军中继续他的抗战生涯。 1941年的皖南事变后,张体学所在的部队又一次经历了重大的改编,成为了新四军第五师。随着新四军,他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期间,张体学担任鄂豫军区独立师师长等职务,活跃在湖北地区,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见证了新中国从革命到建国的伟大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岁月里,张体学的人生轨迹在湖北省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不仅在湖北扎根,而且担任了一系列关键职务,其中包括大冶地委书记和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 随后,他的责任进一步扩大,担任了湖北省省长及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等重要职位,为湖北省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体学特别重视湖北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他的领导下,湖北省举办了许多小型物资交流会,这些会议不仅促进了物资的交换和流通,还为小商品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湖北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除此之外,张体学还深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积极向人民宣传农业的光荣,鼓励农民们增加粮食生产,并提倡“存口粮,卖余粮”的理念。 正是这种对农业和农民生活的重视,推动了湖北省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日子也因此越过越好。 张体学的人民情怀在一次冬季的黄陂县塔尔公社塔尔大队的调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他发现当地社员已经断粮,情况危急时,他没有犹豫,立即以省委的名义请求中央支援。 结果,中央调拨了3亿斤粮食至湖北,确保了当地人民能够安稳过冬,度过困难时期。张体学的这一行动不仅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也使他成为湖北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然而,英雄的生命是有限的。1973年,张体学因病离世,时年58岁。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