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冬天,郑州亚细亚商场门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龙,寒风呼啸,门还没开,人群已

平南 2025-04-23 12:58:29

1995年冬天,郑州亚细亚商场门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龙,寒风呼啸,门还没开,人群已经从东大街排到了紫荆山路。

有人是来抢电饭煲的,有人是专程带孩子来坐儿童电梯的,谁能想到,这家让全国商界震惊的“神话商场”,四年后就彻底倒了,创始人王遂舟,也从商业英雄跌成了反面教材。

王遂舟原是河南商学院毕业生,做过国营商场的副经理。

1990年,郑州市政府决定引进股份制百货,他临危受命,出任亚细亚总经理。

开业第一天,他就干了件大事,邀请女子摩托车队在商场前广场绕场一周,还搞了升旗仪式。

那天生意爆了,首日营业额破百万,这在当年相当于现在商场开张直接卖出几千万的节奏。

但真正把亚细亚推上神坛的,是王遂舟那套“服务革命”。

他直接从航空公司挖人,组建了一支“空姐级”营业员队伍,全是年轻姑娘,每天统一化妆、统一着装、站姿都有要求。

只要你一进门,就有人喊“欢迎光临”,退货不用理由,买一块肥皂都能免费送货上门。

商场里设了儿童游乐区、电梯小姐全天陪同讲解操作,要知道,当时很多人第一次坐电梯都紧张得不敢动。

这种“宠顾客”式服务,在当时是革命性的,有人评价:“进一趟亚细亚,像坐了一次民航。”

亚细亚的营销手法更是疯了一样,广告铺满郑州公交车、电线杆、电视、广播“中原之行哪里去?

郑州亚细亚!”这句广告词传遍河南大街小巷,电视台还给他们拍了一部纪录片《商战》,成了90年代现象级节目。

最疯狂的,是亚细亚的价格战,王遂舟设了一个“特价监控室”,员工每天监控对手价格,哪里便宜,亚细亚立刻降价。

有时连供应商都吃不消,他们直接压着出厂价卖,服务好、价格低,一时间,郑州人哪怕住在郊县,也要坐车进城去亚细亚买牙膏。

到1993年,亚细亚年销售额突破十亿,成了全国商业系统“现象级案例”。

但王遂舟的野心更大,他要把“服务模式”复制全国。

他没搞试点,直接把亚细亚开到洛阳、南阳、漯河,甚至出了河南,在西安搞“仟村百货”。

三年内开了15家分店,同时还投了酒店、房地产、服装厂。

问题也跟着爆发了,光南阳分店,第一年亏损114万,第二年直接亏了623万,漯河店更狠,开业十个月就亏掉1234万。

王遂舟的“服务至上”在郑州是杀手锏,到了别的城市水土不服。

那些电梯小姐、迎宾仪式,顾客看着新鲜,买单却不多。

酒店那边更荒唐,他让服务员穿溜冰鞋上菜,说是“提高效率”,结果菜摔一地,客人都看笑了。

房间布置搞得像样板间,电视机摆着不能开机,连开水都要去一楼大厅打,菜品还不如街边小饭店,没人吃第二次。

与此同时,亚细亚资金链也撑不住了,一边烧钱开新店,一边养着庞大的服务团队,还搞摩托车队、升旗表演。

这些花销一个月就几百万,靠卖牙膏、被子补不回来。员工工资开始拖欠,一线营业员跳槽成风。

管理也出问题,店长今天是营业员,明天变总经理,连供货商都不敢赊账。

郑州本地国营商场也坐不住了,紫荆山百货、华联、金博大几个老字号联合搞了个“商业协会”,专门研究怎么对付亚细亚。

他们打广告说亚细亚“扰乱市场秩序”,一起降价、挖角,甚至背后游说政府查账,亚细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最致命的,是王遂舟还在用老思路对抗新问题。

他每天开会讨论“笑容标准”“顾客满意度”,却没人管货品出问题、库存压货、系统故障。

他甚至说:“服务才是亚细亚的核心,别的不是根本。”这话在1991年是金句,放到1997年就成了顽固。

1997年,王遂舟因病退居二线,新领导上来没几个月,亚细亚就彻底垮了。

总部账上只剩3000块钱,数百员工工资两月未发,商场门口贴出公告:“暂停营业”。

郑州人震惊了,这座曾经“中原之王”的巨舰,就这么沉了。

二十多年后,2023年,亚细亚在原址开了个展览馆。

里面摆着90年代的电梯制服、商场音响、摩托车,还有当年的广告片。

人们带着孩子来参观,讲他们小时候排队买毛巾、坐小火车的故事。

那些年,郑州最热闹的地方,不是万达,不是地铁口,而是亚细亚。

它的故事今天看起来,像一场短暂又炽热的商业冒险。

它赢在敢想敢干,也输在没刹住车,那是一代人最热血的零售梦,一个曾点燃中国商战的名字。

0 阅读:56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