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毛泽东主席到延安交际处看望他的老师符定一,在这里突然看见毛岸英,他问交际科长金城:“为什么让他住在这里?” 1946年1月的一天,延安的天空飘着细雪,气温骤降。毛泽东虽然身体抱恙,仍坚持来到位于延安城东的交际处看望他的老师符定一。这位曾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担任校长的老人,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 毛泽东刚踏入院子,就看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那是一个身材修长的年轻人,穿着一身苏式军装,正在院子里和几个工作人员说着什么。毛泽东的脚步突然停住了,眼睛直直地盯着那个年轻人——那是他24岁的儿子毛岸英,自小离别,如今已成为一名军人。 "为什么让他住在这里?"毛泽东转身低声问身旁的交际科长金城。 金城解释道:"主席,岸英同志刚从苏联回来,我们想着这里照顾起来方便些。" 毛泽东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迈步走向了儿子。父子相见,一时间竟无言以对。这一刻,他们之间横亘着十几年的时光和千山万水的距离。 岸英看着眼前这个他日思夜想的父亲,激动地喊出:"爸爸!"毛泽东伸出双臂,紧紧地抱住了这个失散多年的儿子。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站在父亲面前的青年,曾经历了怎样艰难的童年。1930年,年仅8岁的毛岸英随母亲杨开慧一同被湖南军阀何健逮捕入狱。母亲被杀害后,小岸英被释放出狱,与弟弟岸青一起辗转到上海,在那里靠卖报纸、拾破烂艰难度日。尽管生活如此困苦,兄弟俩仍决心勒紧裤带三个月不吃早饭,只为买一本小学生字典。 后来,在"红色牧师"董健吾的帮助下,1936年岸英被送往苏联,入读国际儿童院。在那里,他不仅刻苦学习,还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获得了中尉军衔。如今,他终于乘飞机回到了延安,与阔别多年的父亲团聚。 看着儿子健康成长的模样,毛泽东的心情和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但团聚的喜悦只持续了短短两天,毛泽东就要求儿子搬去机关食堂吃大灶,不准搞特殊化。 更令人意外的是,毛泽东对岸英说:"你吃了十年洋面包,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也上了高等军事学院,还有一课要补上,你应当去上中国的劳动大学,先到农村去看看农民怎样种地,了解了解中国农村。" 就这样,年轻的毛岸英背上背包和种子,踏上了40里路程,来到延安南郊的一个农村。在那里,他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跟着当时著名的劳动模范吴满友学习种地,开始了他的"劳动大学"课程。 当毛泽东与毛岸英在延安交际处重逢时,谁也不会想到,这段因缘际会背后,还有一个关键人物——符定一。这位1877年出生于湖南衡山的教育家,早已与毛泽东结下不解之缘。 时间回溯到1911年,青年毛泽东从湘潭中学毕业后,考入了符定一创办的省立一中。在众多学生中,毛泽东的思维方式格外与众不同。他不仅关注课本知识,更思考着国家的未来。正是这种超越时代的视野,让符定一断言:"这孩子,未来必成大器。"这不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赞许,更像是历史的预言。 而在这次延安的重逢中,符定一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家,而是革命事业的支持者。1946年,他会见了在北平的中共代表叶剑英,并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住宅腾出,供中共代表团开会使用。同年6月,符定一应邀前往延安,毛泽东亲自主持欢迎会,对他说:"宇澄先生,您来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就更有信心了。"这句话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这位老师的敬重之情。 在延安短暂相聚后,三人的命运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交织。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符定一联合了包括李济深、沈钧儒等在内的五十五位知名人士,发表了《对时局的意见》,坚决支持中共中央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这一举动为新中国的建立推波助澜。新中国成立后,符定一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在文化教育领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毛岸英从延安的农村劳动锻炼归来后,也踏上了自己的革命道路。北京解放后,他带领小分队率先进城,负责中央首长重要活动区的扫雷工作,确保毛泽东和党中央安全进入北京。1950年夏,他担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决心"在这个工厂连续不断地做十年工作"。尽管是领袖之子,他从不以此自居,而是严格要求自己,与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 然而,命运弄人。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缨,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美军轰炸机突然袭击志愿军司令部,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正在作战室工作的毛岸英不幸牺牲,年仅28岁。 得知噩耗后,毛泽东强忍丧子之痛,对身边人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1951年3月,毛泽东在与老友周世钊的谈话中,道出了自己为何同意儿子赴朝参战的心声:"我是极主张派兵出国的,因为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我有儿子不派他去,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
1946年,毛泽东主席到延安交际处看望他的老师符定一,在这里突然看见毛岸英,他问
星河幻曲悠扬
2025-04-23 22:34:02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