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5年,意气风发的秦王嬴政准备攻占楚国,由于轻信将军李信,攻楚遭遇大败,7名领兵大将被杀,白白损失了20万将士。 公元前224年,秦国王宫 王翦步入宫殿,面对秦王嬴政时,脸上没有胜利者的喜悦,反而带着一丝凝重。一年前,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将就曾在这同一处殿堂,目送着意气风发的李信领兵出征。 "楚国已灭,项燕已伏诛。"王翦平静地禀报道,仿佛只是完成了一件平常之事。 嬴政深深叹息:"若当初听从你的建议,也不至于白白损失二十万将士和七名都尉。" 回想一年前,嬴政派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楚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时的李信是何等自信,声称凭借他的"闪电战"战术,足以让楚国俯首称臣。而今,当初那个轻蔑一笑的王翦,却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稳扎稳打,最终完成了李信未能完成的任务。 王翦仿佛读懂了嬴政的心思:"臣用兵,不求速胜,只求稳妥。垓下之战,项燕之所以败,是因为我们消耗了他们的意志和粮草。" "李信太过自负了。"嬴政目光深沉,眼前浮现出那场惨败的消息传来时的场景。据幸存的士兵回报,李信在攻克平舆城和城父后,已经陷入项燕精心设下的陷阱。楚军围绕着李信的部队,展开了三天三夜的围杀。在那场残酷的战斗中,秦军七名都尉全部阵亡,数万士兵血染疆场。 "项燕确实是名将。"王翦缓缓道,"他早已看穿李信的性格,引诱他深入腹地。在垓下的围杀中,李信的军队被分割成几块,互不相援。若非有少数将士突围而出,恐怕我们至今还不知道战况如何。" 嬴政站起身,走到殿中央的沙盘前:"你是如何击败项燕的?" 王翦指向沙盘上的垓下:"我在垓下布阵时,不急于求战。楚国内部矛盾重重,我只需等待。项燕虽然勇猛,但压力越来越大。粮草渐少,国内贵族又催促他速战速决,最终他不得不主动出击。" "这一仗,打得稳当。"嬴政凝视着沙盘,眼中流露出对李信之败的痛惜,"李信年少有为,才华横溢,却在关键时刻因轻敌而失败。项燕的败亡证明,在战场上,不是只有勇猛才能取胜。" 王翦点头:"战场如棋局,进退有度,疾缓有时。李信只学会了疾,却未曾学会缓;只懂得进,却不知何时当退。" 公元前225年,秦王宫大殿 嬴政站在王宫大殿中央,面前站着两位将军:年过花甲的王翦和年富力强的李信。这是一场关乎灭楚战略的重要朝议。 "陛下,灭楚非小事。楚国土地广阔,兵力雄厚,若要成功,至少需六十万大军。"王翦沉稳地分析道,眼神中透着久经沙场的谨慎。 李信听罢,嘴角微微上扬:"陛下,王将军过虑了。臣曾随白起将军南征北战,深谙其战法。以臣之见,只需二十万精兵,采用闪电战术,足以击溃楚国。" 嬴政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移动,他内心已有决断。楚国是秦国统一六国路上的最大障碍,但六十万大军意味着巨大的粮草消耗和军费开支。而李信年轻有为,曾在灭燕之战中展现出色的军事才能,他的闪电战术令人印象深刻。 "李信,朕相信你的能力。"嬴政最终下定决心,"率二十万大军,与蒙恬各领一路,攻打楚国。" 王翦面色不变,只是微微摇头,默默退下。 一个月后,李信率军攻下平舆城。站在城头,他望着远处撤退的楚军,满脸自信:"项燕不过如此,看来楚军已不堪一击。" 身旁的副将却皱眉道:"将军,楚军撤得太快,太整齐,恐怕有诈。" "无妨!"李信大笑,"他们是被我军声威所震慑。继续进军,攻打城父!" 李信的军队如同离弦之箭,继续向前推进。很快,城父也被攻下。连续的胜利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无误,完全忽视了后勤补给线被拉得过长的危险。 然而,就在李信准备继续挺进时,项燕的大军突然从四面八方涌现。原来,项燕早已设下陷阱,故意放弃平舆城和城父,就是为了引诱李信深入楚国腹地。 楚军围绕李信的部队展开了三天三夜的围杀。秦军被分割成几块,互不相援。李信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致命的错误——他过于轻视了项燕和楚军的战斗力,误将对方的战略撤退当成了逃跑。 "将军,我们被包围了!"一名士兵慌张报告。 李信这才明白,自己陷入了项燕精心设计的"围点打援"陷阱。他过度依赖闪电战术,却忽略了战场态势的变化。七名都尉在激烈的战斗中相继阵亡,数万秦军将士血染沙场。 回到咸阳后,李信跪在嬴政面前,脸上满是愧疚:"臣有罪,轻敌冒进,导致大败。" 嬴政长叹一声:"战国争霸数十载,六国之中楚最强。朕本应更加谨慎。"最终,嬴政不得不亲自前往王翦府邸,请这位老将出山挽救败局。
公元前225年,意气风发的秦王嬴政准备攻占楚国,由于轻信将军李信,攻楚遭遇大败,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4-26 19:13:10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