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河一战,宋军兵败如山倒,原因竟是这些? 那是乾亨元年(979年)七月初七的清晨,一辆简陋的驴车在涿州城外的道路上疾驰而过。驴车上的人正是堂堂北宋帝国的皇帝赵光义。此刻的他,大腿上插着两支辽军射来的箭矢,伤口疼痛难忍,但他不敢停下,身后追兵的马蹄声仿佛仍在耳畔回响。 事情要从半个月前说起。五月初,宋太宗率军消灭了北汉,本该让将士们休整犒赏,但这位登基不久的皇帝急于建功立业,力排众议决定继续北伐辽南京(今北京)。五月二十日,宋军便从晋阳出发,翻越太行山,向着燕云十六州的方向挺进。 宋军初期战事顺利,六月十三日从镇州出发,仅用一周时间就攻克了易州。易州守军见宋军声势浩大,不战而降。随后宋军继续北进,过岐沟关,渡拒马河,直逼幽州城下。曾在沙河一战中击败过辽军,宋军士气大振。 六月二十三日,宋军将幽州城团团围住。宋太宗信心满满,亲临前线督促攻城。他命令在城外增添了八百门炮器助战,可谁知幽州城在韩德让与耶律学古的死守下始终没有被攻破。 就在僵持不下之际,变故突生。七月初六日傍晚,正当宋军追击败退的辽国南府宰相耶律沙部队时,辽国增援部队赶到了。耶律休哥所率领的三万精骑突然出现,每人手持火把,气势汹汹地向宋军冲来。宋军见势不妙,立刻往高梁河方向撤退。 然而为时已晚。辽军如潮水般涌来,耶律沙部回头反击,与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形成三路夹击之势。远在幽州城内的韩德让、耶律学古也开门出城,截杀撤退的宋军。四面楚歌之下,宋军从有序撤退变成了溃不成军,相互践踏,死伤无数,兵器、粮草、货币散落一地,被辽军尽数抢走。 宋太宗本人也在混乱中被箭射中大腿,慌忙跳上一辆驴车逃命。这场景与当年辽太宗骑骆驼败逃极为相似,只是宋太宗的处境更为狼狈。他沿途不敢停留,七月初七天明时已逃到涿州城外,却因怕被追兵赶上而不敢进城,继续南逃至金台驿才停下来观望。 直到七月初九,赵光义派人往涿州打探才知道宋军已经退守到涿州。而在开封城中,因为宋军找不到宋太宗的下落,朝廷已准备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登基。赵光义闻知此事,再无心与辽军交战,急令定州知州崔翰传诏令大军班师。 当我们回顾高粱河之战,不禁要问:为何强大的宋军会兵败如山倒?毛泽东在阅读《宋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在于宋太宗"不知兵",他在这段记载的天头上批注道:"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更进一步,他总结道:"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首先,辽军指挥有方,战术精妙。辽景宗为帝虽年轻,但在军事上却颇有独到见解。他"任人不疑,信赏必罚",善于任用将才。就拿高粱河之战来说,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耶律沙三位将领配合默契,构筑了完美的战术体系。特别是耶律斜轸用疑兵之计,在得胜口用耶律奚底的旗帜迷惑宋军,使宋太宗信以为真,派兵追击,结果被埋伏在侧的辽军突然袭击,乱了阵脚。 辽军另一大优势是善用骑兵机动性。当宋军主力围攻幽州城无法取胜,士气渐弱之际,耶律休哥率3万精骑突然杀出,每人手持火把,声势惊人。辽军先以耶律沙部引诱宋军深入,待宋军筋疲力尽后,再以主力合围聚歼,这种战术屡试不爽。 与之相对的是宋太宗急功近利的指挥风格。刚刚平定北汉不到半个月,军队疲惫不堪,本该休整犒赏,他却急于证明自己能力,执意北伐。据记载,宋太宗"自立"继位,兄长宋太祖之死又有"烛影斧声"之谜,这种政治压力使他过分急于立功,轻信了殿前都虞候崔翰"取之甚易"的谄媚之言,而忽视了诸将"皆不愿行"的实际情况。 宋军内部的问题同样严重。"军中夜惊,不知太宗所在"的混乱局面暴露了军纪松弛,将士不用命的现象。《宋史》记载,高粱河战败后,开封城中已准备拥立太祖长子赵德昭为帝,足见军心之不稳。更重要的是,宋军从攻打北汉到北伐辽国,已是"兵疲马乏",将士们更期望获得战后的犒赏,而宋太宗对此置若罔闻。 高粱河之战的失败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反映了宋太宗在军事上的系统性缺陷。七年后的雍熙北伐(986年)中,宋太宗再次犯下相同错误。他轻信雄州贺令图等人所谓"辽主少国疑,母后专权"的情报,不顾粮草军械缺乏,仓促派兵三路北伐。结果,东路曹彬大败于岐沟关,西路名将杨业被迫孤军奋战,最终负伤被俘,绝食而死。
朱允炆就是被朱棣杀死的,虽然朱棣篡改了历史掩饰弑君篡位的事实,但是细节已表明,1
【6评论】【2点赞】
知了
妈宝男文不成武不就,只会玩阴谋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