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徐达奉朱元璋之命攻打元顺帝,徐达两次都能将元顺帝瓮中捉鳖,却两次故意放走他。副将常遇春痛失大功,可气坏了,就向朱元璋告状。 常遇春站在南京宫殿外,握紧拳头,眼中怒火难掩。一路从北方赶回,他心中怒气翻涌。他至今仍无法接受,为何徐达两次放走了元顺帝?这个问题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他的心里。 回想一年前的1367年,朱元璋令学者宋濂写下《谕中原檄》,正式打响了明军抗元的战役。"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响彻中原。当时徐达与他肩并肩,率领军队从山东一路攻打到汴梁,战果累累。他们二人虽同为农民出身,却皆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徐达长于谋划,而他常遇春则以勇猛著称,二人互补,配合天衣无缝。 转眼到了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大明。随后,徐达奉命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他常遇春担任副将。一路上明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直逼元朝都城大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眼看元顺帝已成瓮中之鳖,徐达却突然下令全军就地驻扎。 "将军,我们距元都仅有一日路程,将士们士气高昂,为何停滞不前?"常遇春忍不住当场质问。 徐达不慌不忙,只说另有安排。常遇春看在徐达主帅的面子上,没有继续追问。然而,这一驻扎竟然持续了整整七天!结果如常遇春所料,元顺帝趁机从建德门带着众妃嫔仓皇出逃,前往开平城。 得知元顺帝出逃的消息后,常遇春立刻请求追击,但徐达却迟迟不肯下令。等明军终于进入大都时,元顺帝早已逃之夭夭。 更让常遇春愤怒的是,当明军追击到开平城,眼看又有机会捉拿元顺帝时,徐达竟故技重施,再次故意放走了元顺帝!这一次,常遇春再也压抑不住怒火,直接质问徐达:"将军,元顺帝二度在我们手中逃脱,难道不是养虎为患吗?" 眼前怒气冲冲的常遇春,听完他对徐达的弹劾,却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并未显出丝毫责备之意。这让常遇春更加不解,他本以为皇帝会震怒,怎料竟是如此反应。 当日在军中,徐达曾向愤怒的常遇春解释了他放走元顺帝的用意:"元顺帝虽然只不过是一介夷狄,但他毕竟曾是皇帝,曾久统天下。若是将他捉住了,你让我们的皇上如何处置他?是裂地而封?还是直接处死?无论哪种选择,都会让主上左右为难,不如干脆将他放走。" 徐达这席话道出了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在封建社会,君臣之道极为讲究。虽然元朝是朱元璋起兵推翻的对象,但对元顺帝这位曾经的天子,无论朱元璋还是徐达,在内心深处仍将其视为"君"。若元顺帝被擒获,朱元璋与他相见必然尴尬万分——杀之不祥,留之不妥。 史书上有说法称,在北伐之前,徐达曾秘密向朱元璋请示过如何处理元顺帝。朱元璋的回答是:"只要将元顺帝赶到塞外就行了。"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朱元璋听完常遇春的弹劾后并未责备徐达。 事实证明,徐达的选择是明智的。元顺帝死后,朱元璋遥封他为"元顺帝",称赞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徐达不仅完成了军事任务,还为朱元璋赢得了宽厚仁慈的美名。 1369年,就在北伐成功后不久,常遇春突然暴毙而亡,年仅39岁。而徐达则又活了16年,直到1385年因病去世。关于二人之死,野史中多有猜测,有说是朱元璋所为。但在正史记载中,徐达的死与他人无关,这也说明他躲过了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 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中,徐达地位极高,是仅有的六位公爵之一,也被视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而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卸磨杀驴",多位功臣惨遭杀害,徐达能寿终正寝实属不易。
公元1368年,徐达奉朱元璋之命攻打元顺帝,徐达两次都能将元顺帝瓮中捉鳖,却两次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4-26 19:16:29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