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3大趋势,国检集团:检验检测国家队,内生外延高质量发展

岱华之苦 2024-02-03 03:18:30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中银国际 陈浩武)

国检集团:具备深厚底蕴的检测行业国家队

1 检测行业本质在传递信任,降低交易成本

检测行业本质是“传递信任”。检验检测是指检验检测机构接受政府监管机构、生产商或产品用户的委托,通过专业检验设备、测量仪器、化学试剂、智能控制系统等设备在相应标准及技术规范等条件下对鉴定的样品质量、安全、性能、环保等方面指标进行检验检测并出具检验检测报告,从而评定是否符合政府、行业和用户在质量、安全、性能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检验检测肩负着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因此也被誉为“工业之眼”。

检验检测的社会价值体现于降低交易成本。检验检测行业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企业自身(供方)、产品购买方(需方)和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交易工程中缓解产品、服务供需双方之间、企业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双方信任,降低交易成本,使交易双方摆脱交易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困境。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定义,检验检测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理论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双方自发产生的信任缺口,以及双方对交易标的信息不对称的缺口就是检测检验行业的市场空间。

2 资质过硬,服务范围广泛的检测检验“国家队”

国检集团检测业务覆盖范围广,实力雄厚,资质过硬。国检集团是一家国有控股企业,主要从事企业总部管理、产品质量检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及鉴定。其业务范围覆盖了建筑、建材、环境、节能、电子电器、汽车、食品、医疗、计量等领域,服务范围遍及全国。

作为国家级的检验认证机构,国检集团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团队,拥有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和科学的检测方法,可以为广大客户提供公正、权威的检验认证服务。国检集团还拥有国家建筑工程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检验中心,可以为建材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检测服务。

总的来说,国检集团是一家实力雄厚、专业性强、服务范围广泛的综合性检验认证机构,在我国检验认证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公司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轻工业部机械出口供应公司,2005年被划至中国建材总院,同年公司更名为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2009年公司改制,分别于2009年/2011年设立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2016年11月9日在上交所成功上市并于2021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目前包括检验检测、认证评价、检测仪器及智能制造、计量校准、科研及技术服务五大业务,公司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设有60余个法人机构、34个国家及行业产品质检中心。

公司股权结构较为集中,由中国建材总院控股。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国建材总院直接持有公司64.38%的股权,并通过咸阳陶瓷院,秦皇岛玻璃工业院和西安墙体材料院间接持有公司4.16%的股权。公司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的高技术服务业务板块,是中央企业系统内唯一一家检验认证主板上市公司。

3 检验检测为基础,五大业务支撑发展

公司目前拥有五大业务平台:检验检测、认证评价、检测仪器及智能制造、计量校准、科研及技术服务。根据2023年中报,五大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72.62%/12.18%/8.53%/4.81%/1.68%。

其中检验检测业务为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主要包括工程检测、材料检测、环境检测、食品农产品检测等细分领域。

认证业务提供强制性产品认证如包括安全玻璃认证、瓷质砖认证、汽车用制动器衬片;自愿性产品认证包括一般工业产品以及低碳产品、绿色产品、绿色建材产品等,管理体系认证,服务认证服务等。

检测仪器及智能制造业务为水泥和钢铁企业提供智能检测仪器和设备。

计量校准业务主要包括仪器计量与检定业务,客户覆盖了机械、电子、纺织、医药、建材、化工、检测机构和科研院所等行业。

科研及技术服务主要包括低碳业务。公司拥有碳领域内全面国际国内资质,可提供碳排放权交易第三方核查、节能量审核、节能减排技术咨询、清洁生产审核等服务、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标准化技术服务、能力验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

检测检验对象增加,收入保持增长。根据2023年中报,公司上半年增扩检测对象1,000余个,新增参数7,600余个、产品标准300余个。此外,公司及子公司共出具了89.2172万份检验报告,公司检验检测业务实现收入72,949.25万元,同比增长15.00%;实现毛利28,899.46万元,同比增长18.65%。其中工程检测收入占比49.16%,毛利率为39.48%;环境检测收入占比24.91%,毛利率为49.76%。随着存量房检测需求的增长和第三次土壤普查的进行,工程检测和环境检测后续仍有增长动力。

分业务结构上,核心业务检验检测持续稳定增长,检测仪器与智能制造业务迎头赶上。根据2023年中报,公司认证业务实现收入4,827.91万元,同比增长17.48%;实现毛利1,916.12万元,毛利率为39.69%,同比增长21.03%。“双碳”战略使得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市场需求的释放为公司的认证业务包括低碳产品、绿色产品的认证带来快速增长。

公司上半年科研及技术服务业务实现收入8,563.90万元,同比减少5.19%;实现毛利额4,120.56万元,同比增长11.87%。低碳业务的技术服务包括供碳排放权交易第三方核查、节能量审核、节能减排技术咨询、清洁生产审核等服务,随着“双碳”政策的不断推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公司业务覆盖广泛,检测周期一般较短。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检验检测业务包括工程检测、材料检测、环境监测和食农检测等多领域,且几乎涵盖所有建筑材料及构配件和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建设工程质量的检测领域。一般样品的检验检测在7天-3个月内即可完成,具体周期因具体样品属性、标准要求和运输时间而异。特殊检测项目(如特殊材料或产品的老化、疲劳、盐雾、热循环、热稳定性等特殊性能)周期可能达到1年以上。

资质齐全,具备多个国家级和行业级检测中心。国检集团以建筑建材检测业务为基石建立并发展起来,2008 年之前,公司主要业务集中于建筑工程以及建筑材料领域,2012年起,公司加快并购步伐,历经十余年发展,公司成为国内建筑材料及建设工程领域内极具规模的、综合性的、第三方检验认证服务机构,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及子公司拥有16个国家级、18个行业级检验中心,检验检测业务服务能力强,公司综合实力强劲。

“四全”业务架构增强核心竞争力。公司提出了构建“全产品线、全产业链、全服务维度、全服务手段”的“四全”生态型业务体系,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1+X”服务。第一,全产品线,在建材、建工、环境基础上,继续打造食品、计量校准、仪器装备服务产品线,坚决向综合性机构迈进;第二,全产业链,以设计、研发、生产、使用、物流、消费各环节涉及的主体作为服务对象,构建服务能力;第三,全服务维度,以质量、安全、环保、绿色发展、企业增效等多视角形成服务能力,建立一站式服务模式;第四,全服务手段,完善检测、认证、咨询(解决方案)、管家服务、培训、仪器装备等多品类服务手段,提升服务竞争力。

检测行业本质上仍然是服务业,在全产品线、全产业链、全服务维度和全服务手段的加持下,我们预计公司有望在原本拥有的品牌、技术、资质的基础上打造出服务端的第四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巩固护城河。

专利数量储备丰富。截至2023年中报期末,公司累计发布国际标准16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598项;公司在研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274项;完成标准样品和标准物质研复制项目149项,现行有效70项;获得国际专利2项,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95项、实用新型专利1,054项、外观设计专利19项;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共计492项。

检测业务多赛道布局初见成效,收入来源不断拓宽。2023年上半年公司检测业务中,工程检测、材料检测、环境检测、食农检测分别占比49.2%、24.9%、19.6%、6.4%,毛利率分别为39.5%、49.8%、28.8%、34.2%。检测赛道内部多元化布局与检测产业链多维度布局不断拓宽公司营收来源并提高公司营收抗风险能力。

检测行业:空间广阔,集约化、市场化发展

1 市场化:国家垄断向市场化发展

检测行业发展历史是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按照行业内活动主体的不同,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国家垄断、逐步放开和持续市场化三个阶段。

国家垄断阶段(1978-1988年):改革开放后,国内检验检测行业得到了初步发展,但呈现出典型的国家垄断特征。据198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条例》规定,所有检验检测业务一律由国家机构管理实施,境内不得设立外资检验机构。1989年前,国内检验检测市场被国家垄断,行业内机构均为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

逐步放开阶段(1989-2013年):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颁布,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市场,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展奠定基础。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明确了对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经营活动的民事行为的检验资格,界定了行政执法性质的强制性检验检测与民事行为的检验检测业务,进一步放宽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准入门槛,以民营机构为代表的企业单位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2005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检验检测行业与国际对接,外资独资检测机构也被允许进入中国市场。该阶段国有检测机构利用其传统垄断优势继续占据政府强制性检测市场,独立第三方检测逐渐获得了政府强制性检测市场以外的其余市场。2011年,检验检测行业被确立为独立行业、高技术服务业。

持续市场化阶段(2014年至今):2014年,《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有序开放检验检测市场,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鼓励企业机构开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活动,加大政府购买力度,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十三五”以来,国内出台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检验检测行业发展。

各地政府也围绕“质量强国”的主线,分别推出进一步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措施,为检验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目前,国家政策方针已确认了开放式的市场化发展格局,行业内企业单位数量及比重持续增加,原有强制性检测及认证业务领域也在逐步向非事业单位开放,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2 规模扩大化:行业市场空间、机构数量均保持增长

当前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市场规模从2016年2,065.1亿元增长至2022年4,27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9%,检测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体对产品、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形成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驱动力,行业空间广阔。

截至2022年底,我国获得资质认定和其他专业领域法定资格、资质的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共有52,769家,共有从业人员154.16万人,拥有各类仪器设备957.54万台套,全部仪器设备资产原值4,744.75亿元,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面积10,423.51万平方米。2022年共出具检验检测报告6.5亿份,同比下降5.02%,平均每天对社会出具各类报告177.9万份。

基于历史原因,过往检测行业内存在大量事业单位及国有性质的活动经营主体。近年来伴随检测行业市场化,“事转企”不断推动,各类主体参与者此消彼长。按照机构性质差异,可将国内检验检测机构分为三个种类:一是隶属于国家政府机关的事业性检测机构,承担各项法定的强制性检验任务;二是企业性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主要由外资、民营检测机构组成,主要承揽各类市场化机会。三是除上述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以外的其他类型机构,包括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实验室等,这类机构自身技术能力较强,主要承担国家和企业的发展项目和研发测试等检验业务。

“十四五”规划等政策加速行业走向市场化、集约化。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检测行业发展的五大主要发展目标是市场化改革取得新进展,国际化发展实现新突破,专业化提升达到新水平,集约化整合形成新格局,规范化发展呈现新面貌。实际上这五大发展目标也是过去十年间检测行业主要的发展趋势。

近年民营机构扩张表现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报告》,2013-2022年间,事业单位检验机构占比由2013年的42.6%下降至2022年的19.7%,呈现明显逐年下降趋势,事业单位性质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以民营机构和为代表的企业单位在扩张速度和营收规模增长方面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2022年,全国取得资质认定的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共32,536家,同比增长5.89%,而行业层面检测机构数量总体同比增速仅为1.58%;民营机构营收同比增速为6.18%,而全国行业营收同比增速为4.21%;此外,近年来外资检测机构营收复合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本土企业呈现出竞争优势。

在细分市场方面,以检测对象为依据,可以将检验检测业务分为传统领域,包括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环境与环保(不包括环境监测)、食品、机动车检验、农产品林业渔业牧业;新兴领域,包括电子电器、机械(含汽车)、材料测试、医学、电力(包含核电)、能源和软件及信息化。

2022年,新兴领域共实现收入830.47亿元,同比增长12.6%,传统领域2022年共实现收入1640.37亿元,同比增长2.0%。传统领域占行业总收入的比重仍然呈现下降趋势,由2016年的47.09%下降到2022年的38.36%。随着下游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我们预计相关新兴领域检测需求将进一步扩大,高营收增速将继续保持。

营收排在前十位的检验检测领域为:建筑工程689.45亿元、环境监测435.11亿元、其他371.21亿元、建筑材料359.95亿元、机动车检验308.43亿元、电子电器240.88亿元、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206.76亿元、特种设备196.30亿元、机械(含汽车)180.47亿元、卫生疾控116.36亿元。

3 集中化:由区域化与分散化走向集中

分散化行业格局保持,集约化发展水平提升。检测行业分散化的发展格局与检测业务运输半径限制、下游行业检测需求分散多样紧密相关,2022年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简报数据显示,就业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小微型检验机构数量为50,798家,占比96.26%。

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为7,088家,占比13.43%,同比增长0.95%,营业收入达到3364.3亿元,同比增长4.21%。

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仅占全行业的13.43%,但营业收入占比达到78.68%,集约化发展趋势显著。随行业日趋成熟,新加入者将逐渐减少,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或逐步明朗。

行业翘楚集中度稳中提高,业务规模增长空间广阔。2022年检测行业CR5为3.37%,同比增长0.65pct,集中度稳中不断提高,其中华测检测、谱尼测试、广电计量、国检集团、苏试试验市占率分别为1.20%、0.88%、0.61%、0.41%、0.27%。

受运输半径及资质地域保护影响,检测行业服务半径有限,因此检测机构呈区域化分散式布局:

1)运输半径较短。限制源于部分检测样品的特性对运输的安全性(如化工类、防雷检测等)、检测的时效性(如食品类)有要求,运输距离对检验检测综合影响较大。

2)品牌信誉度及资质地域保护,资质和监管对服务半径的影响重大,体现在检验机构资质认证及相关业务开展需满足地方政府监管要求并备案。

行业监管多以地级市为单位,受各地住建委对本行政区域内建材检测机构业务活动有效性管理差异有所不同。除部分国家级检验中心和已实现全国性布局的大型检验认证集团外,绝大多数检测企业只能在其获取资质的省份或区市开展检测业务。

3)国营检测单位仍然是重要主体。历史上检测服务本身便由国营垄断,当前检测活动内仍有大量国有性质经营主体,其公信力较高,本土化特征显著。

2022年,73.7%的检验检测机构仅在本省区域内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检验检测业务范围涉及境内外的检验检测机构仅有318家。

4)区域性分布显著。由于行业与下游经济活动景气度密切相关,故检测机构多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2022年华东及中南地区集中了全国55.9%的检测机构,贡献了64.7%的营业收入。

从“小散弱”走向“大而强”。由于检验检测行业服务半径有限,细分领域众多,且具备人力知识密集型特征,故呈现星罗棋布的分散格局及非本土竞争困难较多的特征,因此跨地域、跨领域并购成为检测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竞争的加剧及国家对检测行业资源整合鼓励的背景下,以并购重组为手段提升行业集中度正成为大势所趋。

内生外延多元成长,多领域均具备发展空间

检验检测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市占率维持提升。检验检测业务进一步由工程检测、材料检测、环境检测、食品农产品检测等细分领域构成,而建工、建材、食品、环境检测也是检测行业的重要项目,行业需求量大,过往的增速也较为稳定。

过去三年间,公司四项主要检测业务中,工程检测、材料检测、食农检测都维持增长,环境检测在2022年小幅回落。

国检集团近年来逐步向多领域检测发展,形成了多元建工建材检测经营主体与以国检京诚为主的环境检测经营主体,辽宁奉天和安徽拓维为主的食农检测经营主体。

我们认为国检集团仍将投入更多资源持续布局非建工建材领域,在多赛道布局的战略下,公司营收来源结构有望持续优化,新领域快速增长与旧领域集中度提升共同助力营收规模进一步扩大。

1 工程检测:核心主业结构优化,存量房检测贡献增量

建筑材料与工程检测行业增速高于地产竣工增速,公司营收高于行业增速。公司营收增速与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行业整体收入增速以及建筑业竣工增速有较强的同步性。且公司营收增速高于行业规模增速,行业规模增速高于竣工增速。2022年建工检测、建材行业检测的增速均有所回落,公司营收增速也有些回落,但仍然跑赢行业整体增速。

我们认为公司营收增长跑赢建工建材行业增速,主要是由于公司仍处于并购外延扩张阶段,以及公司对环境、食农等检测项目的加速布局。而建工建材的检测行业规模增速多年跑赢建筑竣工增速,我们认为建筑业竣工之外,存量房检测业务已经逐渐见到增量。

存量房是指已被购买或自建并取得所有权证书的房屋,其本质是一种存量资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数据,2019年我国城镇住房拥有率已达96.0%,户均达1.5套。根据国际经验,当住房拥有率超过6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每户平均住房单位数超过1套时,住房市场将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

由此观之,我国房地产市场或已进入存量时代,现有库存的消化或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市场的主要目标。

房屋倒塌事故频发催化老旧房屋检测市场需求释放,多地政府部门出台存量房检测相关规定。近年来多次老旧房屋事故后,监管部门的相关管理措施进一步强化,住建部多次开展房屋安全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排查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从城市老楼危楼逐步延伸到城市及乡镇范围内既有房屋,高度重视既有房屋安全使用安全管理工作。

广东、湖南、河南等省市均有推出存量房屋安全鉴定、隐患排查相关文件,存量房检测或有望增加。

2 存量房检测空间测算

计算方法:我们测算2035年前的存量建筑检测面积。理论上存量房检测的市场空间=检测建筑面积*单位检测费用。当年检测面积主要由存量建筑规模、房龄、政策要求的检测频率等因素决定,单位检测费用则根据房屋寿命、检测项目内容、检测机构级别、区域经济水平等因素有所不同。

存量房面积:我国统计局逐年披露的建筑业竣工面积数据可追溯至1985年,更早的年频数据获取难度较大。2020年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披露了抽查的、建国以来每十年竣工的居民存量住房面积数据,我们据此推算更早时间的建筑业整体竣工面积以及存量建筑面积。人口普查数据仅统计居民住房情况,而建筑业竣工数据包含范围更广。

检测费用:根据上海市房屋检测中心于2011年发布的《上海市房屋质量检测鉴定技术服务收费指导标准》(下简称《标准》)规定,住房检测的内容包括房屋完损状况检测、房屋安全检测、房屋损坏趋势检测、房屋结构和使用功能改变检测、房屋抗震能力检测等,不同类型检测项目的取费标准不同,住房建筑检测价格在17-25元/m2之间浮动。

考虑一线城市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及实际交易过程中的降价现象,我们假设居民住房的房龄会对检测价格产生一定影响,高房龄的存量房检测价格会略高于房龄在10年之内的新建房屋,全国其他地区的检测价格或会略低于上海市的价格。

检测频次:不同省市政府对当地建筑的检测频次及标准存在差异。如深圳市于2020年颁布的《深圳市既有房屋结构安全隐患排查办法》规定,使用满二十年的房屋应当进行首次排查;此后在房屋设计使用年限内,按照首次排查评定的房屋安全等级,每5年或每10年排查一次;北京市于2021年颁布的《北京市房屋建筑安全评估与鉴定管理办法》规定,使用满30年的居住建筑应当进行首次安全评估,以后应当每10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估等。

综合考虑国内多地房屋鉴定政策法规,我们保守估计全国范围内居住建筑平均于使用年限达25年以上时进行首次检测评估,此后每10年进行一次检测评估,则依此假设,至2035年,楼龄25年以上房屋均需进行至少1次评估,楼龄35年以上房屋均需进行至少2次评估,因此至2035年,建成时间在2009年之前的房屋均需进行检测评估。

经过以上假设及测算,我们测算得到2024年存量房检测空间约489.1亿元,随后有望逐年增加,至2035年,存量房检测空间有望达到1525.0亿元。

国检集团凭借既有优势布局相关业务,该业务未来或将形成可观体量。存量房检测事关民生安全且具有消费属性,目前公司已针对部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针对性开展相关业务:在全国范围内有10家左右成员单位参与各个省市政府的房屋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为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与政策建议,有18个成员单位具有工程检测资质并可开展相关业务。

公司在主要大城市和沿海地区都有布局,北京天誉、厦门宏业、云南合信、上海公司、湖南公司、浙江公司、海南公司、烟台公司、广东公司等子公司均可开展存量房检测业务;在业务经营方面,公司成立了自建房检测专项工作组统筹进行技术协同和人员协同,确保资源及人员保障公司具备房屋安全排查的信息化技术基础,同时拥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监测仪器装备,一方面为公司自身业务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为设备销售打造竞争优势。

2022年收入超过1亿元,2023年维持双位数增速。根据公司发布的机构调研公告,2022年国检集团存量房检测业务营业收入突破1亿元,且2023年各成员单位上半年存量房检测业务的增长为10%-20%。目前一线城市的建筑工程检测市场中,存量房检测业务占比约为10%,长期来看,消费需求属性及政策引导下,存量房检测有望成为稳定需求,占比会稳步提升。

3 环境检测:土壤三普意义重大,2024年有望加速推进

土壤三普事关国计民生,意义重大,正稳步推进。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三普目的是为全面查明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3-2024年是土壤普查工作的关键阶段。土壤‘三普’按照一年试点、两年铺开、一年收尾的时间安排进度展开。《通知》要求,2022年完成工作方案编制、技术规程制定、工作平台构建、外业采样点规划布设、普查试点,开展培训和宣传等工作,启动并完成全国盐碱地普查,2023—2024年,组织开展多层级技术实训指导,完成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开展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建设,形成阶段性成果。

外业调查采样时间截至2024年11月底。2025年上半年,完成普查成果整理、数据审核,汇总形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基本数据;下半年,完成普查成果验收、汇交与总结,建成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形成全国耕地质量报告和全国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重庆、广西等多地已陆续公布土壤普查进度要求。

开展土壤三普是守牢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为支撑未来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提供重要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土壤三普还将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保护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土壤三普要求高,壁垒高。上一次土壤普查是1979年的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有44年时间。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我国的城镇化率提升等人类活动使土地性质已发生较多改变,土地由荒地变为住宅、工厂、铁路公路等变化比较普遍,土壤质量情况、后备耕地规模等均需要在此次普查中得到结果。

因此,此次普查的重要性很高,对检测企业的要求和壁垒也非常高。国家对承接第三次土壤普查的检测实验室从资质条件、能力证明、人员队伍、场所环境、设备设施、检测方法、质量保证等方面均有要求。

国检集团将充分发挥自身在土壤检测领域的技术优势,为此次普查工作提供科学的检测数据支撑,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做优做强做大农业板块业务。通过此次普查为国家在保障耕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碳中和”等方面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决策依据。

国检集团积极发挥央企担当,高质量推进土壤三普工作。资质层面,公司具备全部土壤三普理化性状指标检测能力及所需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够满足国家土壤普查对于检测实验室相关的要求。截至2023年中报期,国检集团共有14家实验室入选国务院“土壤三普”检测实验室,2家实验室成为外业采样实验室,实验室数量约占全国整体数量的2.5%。

根据公司发布的机构调研公告,截至2023年11月,公司土壤三普业务已实现合同金额约1.5亿元,超过年初预计,我们预计这部分订单将逐渐在2024年确认。

土壤污染普查十年一次,后续环境检测板块或有周期性表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每十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普查。我们预计在土壤普查完成后,每十年仍然会有一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届时,公司环境检测板块或有周期性需求支撑。

4 双碳业务:双碳政策持续推进,碳检测是关键一环

碳排放交易制度逐渐完善,配额为主,自愿减排为补充。为低成本、高效地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促进企业降低碳排放,进而控制中国碳排放总量,碳交易制度应运而生。在“双碳”政策目标的大背景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逐步完善。

我国的碳交易主要由两部分构成,配额交易(CEA)与自愿减排交易(CCER),CEA为主要交易方式,CCER为补充。碳排放配额交易属于强制交易,在生态环境部确定的国家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排放配额总量的基础上,由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分配给控排企业一定碳排放额度,配额和实际排放之间的缺口与盈余可以进行交易。

自愿减排机制则由卖方企业自发将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进行量化、核证、通过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出售,而买方则可以以此抵销超额排放。

CEA规模逐渐提升,CCER重启,碳核查、碳审定业务有望扩容。截至11月27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总量4.20亿吨,累计成交总额233.5亿元。未来随着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重点行业逐步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交易空间有望逐步扩大,与之对应的碳核查与碳审定等相关检验检测业务的市场空间有望逐步扩大。

2023年10月2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自2017年3月终止的CCER项目重启,有望进一步为碳交易市场总量扩容,增厚碳相关的检验检测业务市场空间。

碳领域深耕十余年,资质、技术、客户均具备优势。公司作为碳领域的专业技术核查机构,自2009年开始布局碳领域的相关业务,在低碳发展咨询审核服务领域深耕十余年,拥有国内领先全面碳领域资质。

公司拥有包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认可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审定/核证第三方机构,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项目审定与核证,核证碳标准(VCS),国际可持续碳认证(ISCC),GS黄金标准审定,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CCB)标准,各省市碳核查机构等共计25项资质。

公司可提供碳排放权交易第三方核查、碳达峰碳中和路径规划研究、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能力建设、能源审计、节能量审核、能效检测、能耗核查、清洁生产审核等业务。

公司在技术研发、标准的制定和研究、前沿课题的参与、人员储备、客户群体等方面具备了丰富的积累和储备,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市场基础,成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第三方认证审核机构。

5 外延增长:跨区域多领域并购持续推进,助力公司扩张

通过并购子公司不断进行跨领域、跨区域扩张。并购是公司长期发展战略之一,检测行业大而散,市场集中度低,细分领域众多,公司并购目的在于延长产品线宽度并产生协同效应,寻求外延扩张增长。

检测行业本身的区域性和检测需求分散多样等的特点,使得跨领域与跨区域的并购成为龙头寻求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时的通行做法。并购扩张的优势在于减少行业供给优化竞争格局,另外也可以顺势解决人员与资质问题。

在业务方面,公司一方面通过收购北京奥达清、安徽拓维等非建工建材领域检测公司,横向拓展环境环保、食农产品、化工产品和计量校准等其余细分领域的检验检测业务;另一方面通过收购上海众材、广州京诚等同业务领域竞争对手,纵向深化既有建工检测、环境检测等业务。公司致力于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多赛道扩张并巩固已有竞争优势,推动公司向综合性发展。

在跨地域扩张方面,公司通过收购海南忠科、枣庄方圆、安徽拓维、烟台检测中心、辽宁奉天等行业区域性龙头品牌,力图打破检测行业的省市地域隔绝,建立覆盖西南区域、华东区域、华中区域和东北区域等地的全国性检验检测布局。

公司围绕“跨区域”战略,2018年拓展海南地区业务范围。2019年,开拓山东、皖东南、西南地区市场。2020年,实现华中、山东区域的布局。2021年,实现西南区域战略布局,拓展东三省区域检验检测市场。

并购中不断探索,“枣庄模式”开拓收购新模式。枣庄模式在股权结构上进行调整,是地方事业单位性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国检集团合作的新模式,该模式得名于公司对枣庄方圆检验认证有限公司的收购。2018年11月,公司分别与枣庄市政府、市中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1月,公司以1414万元认缴枣庄方圆检验认证有限公司新增注册资本1400万元,获得其70%的股权,随后双方确定了一系列合作项目。

枣庄模式具备多种优势:1)地方检测单位一般具备较好的专业资质及本地公信力,并购可弥补国检集团在该地域的业务覆盖空白,增厚公司营收与利润。2)地方国资亦有持股,双方形成优势互补,国检集团具备技术及经验优势赋能地方子公司,而地方国资具备本土优势,形成稳定信任的强强联合。3)枣庄模式以1414万元现金并购获取枣庄方圆70%股权,并购前枣庄方圆净资产约600万元,对应收购价仅3.4XPB,以相对适宜价格获取优质资产。

持续推广“枣庄模式”。在成功并购枣庄公司后,公司抓住检验检测行业“事转企改革”的窗口期,进一步推动“央地合作——枣庄模式”的复制推广。2021年,公司参与烟台市建工检测服务中心的地方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通过非公开协议增资认购其51%的股份并成为烟台公司控股股东。2021年,烟台公司为公司贡献了3,733万元的营业收入,2022年,烟台公司为公司实现营收5,244万元,净利润1,839.62万元。烟台公司对公司推进建设“烟威青片区”区域性计量校准服务平台、扩大华东区域工程检测板块的市场份额具有重要意义。

枣庄模式顺应了当前第三方检测行业内企业单位比重不断攀升、强政策驱动下建工建材检测行业整合加速的现状,有利于公司发挥央企优势、降低并购成本,实现跨地域、跨领域的加速布局。

盈利预测与估值

1 财务概况

近两年压力下增速回落,回归高速增长可期。

2014年-2021年公司保持高速增长,公司营业收入从2014年的5.29亿元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22.17亿元,CAGR为22.7%;归母净利从2014年的0.8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5亿元,CAGR为16.8%。

受外部环境扰动包括宏观经济增速大幅波动、行业竞争加剧等,公司2022年业绩承压。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24.28亿元,同比增长9.5%,归母净利润2.53亿元,同比增长0.09%,收入与利润的增幅均有所下降。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54%,实现利润总额约9800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6.73%,实现归母净利润约7400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66%。

2023年前三季度收入与利润受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资金紧张、核酸检测业务归零、土壤三普项目进展并不顺利。看好公司新需求增长与内生动力。

我们认为公司并购扩张趋势仍存,存量房检测、土壤三普、双碳检测、水泥智能实验室检测等方向仍然具备业绩驱动力。

运营效率优化或即将体现。2019年来,公司快速拓展市场成绩不菲,但受疫情及并购影响,叠加公司股权激励投入,且并购融资费用快速提升亦令财务费用有所增加,综合影响下短期费用支出的较大提升,推动近年来期间费用率上升。

我们认为,随股权激励费用支出落地、积极赋能并购公司并不断消化已有成果,效益相对较低的被并购公司有望逐步提升盈利能力,未来公司期间费用率有望拐头下降,从而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行业特点研发支出较高,保障技术水平领跑同行。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支出2.06亿元,研发费用率为8.5%,研发支出占比较高。检测行业是人力知识密集型行业,技术水平提升保障服务质量,拓宽业务范围,公司作为着力于多赛道布局的综合性检测集团。

现金流充沛,预收款项增速领先于营收增速。由于检测行业往往采取预收定金的方式,因此预收款项增速与营收增速增长具备一定相关性,预收款项增速对判断营业收入情况有一定先导性。

公司收现比较高,但近年来有所下降,主要系:1)公司近年来通过外延发展增加新业态,环境检测和食品检测业务收款方式与传统材料及工程端有所不同。2)房地产销售下滑导致部分工程检测订单的回款压力增大。

公司近年来ROE水平维持在15%-20%之间。上市前,资产负债率不断下降带来公司ROE水平下降。上市后,在快速扩张的背景下,资产负债率回升,与期间费用率提升相互抵消,令ROE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轻资产发展,知识人力与实验仪器是关键生产要素。从资产组成来看,近五年公司的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之和在总资产中的比重维持在30%左右,厂房、设备、原材料等“重”资产占比较低。

从成本来看,2022年公司总体业务成本分析表中,人员费用、吊装及外协测试费等占比较高,二者合计达8.6亿元,占全部质检业务成本的64.0%,材料费用占比仅19.8%,较2021年同期-19.18 pct,主要系公司检测仪器销售业务大幅增长所致,若刨除检测仪器销售业务,检测业务内部人员费用占比更高。

从员工构成来看,检验检测具有技术人员需求量大、工作强度高、人员流动性强等特征。优秀的检验认证技术人员、对检验检测公司的业务开展起着关键作用,2022年公司技术人员占比达79%,且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超过60%。

设备使用年限高于折旧年限,未来折旧规模降低,利润空间增厚。从设备构成来看,据2022年年报,公司67%的固定资产为机器设备,办公设备及建筑物占比约30%左右。由于设备使用年限往往高于折旧年限,因此随折旧年限计提折旧完毕,固定资产总体折旧率有望下降,迎来企业利润释放。

此外,实验室及仪器资产配置在初始带来较高的固定成本,但随人员规模、业务范围、使用频率的增加,业务之平均成本则会下降。国检集团近年来快速扩张,随总体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及部分实验室设备越过折旧年限,规模效应或在未来逐渐释放,增厚企业利润。

行业利润高、盈利能力强,结算特点决定现金流表现优异。根据iFinD统计数据,A股主要检测企业(以国检集团、华测检测、广电计量、苏试试验、谱尼测试为样本)2012年以来毛利率均超过35%,ROE与净利率均相对较高。国检集团2016-2022年ROE平均值为16.59%,毛利率和净利率相对稳定,分别维持在45%和18%左右。

相较于同业,公司主要特征:1)作为建工建材细分检测领域龙头且为中建材系统内子公司,公司获取订单能力较强,销售费用率显著低于同行。2)管理费用率于业内居前,财务费用率与研发费用率居于同业中游。3)检测行业细分领域众多,不同公司专长不一,故运营模式有所不同,会在费用率上体现差异。

检测行业周期性与下游行业的经济周期及景气程度相关,业务领域单一的检测机构易受到相关行业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为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保证营收增长能力,头部企业纷纷向跨地域、跨行业的综合性检测机构转型,覆盖业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建工建材、汽车、航空航天、通信、轨道交通、电力、船舶、石化、医药、环保、食品、特殊材料等相关行业及其供应链上下游产业的服务。

风险提示

1.商誉减值。公司从2009年开始加速了跨领域与跨区域的并购扩张,收购过程中出现了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形,对此部分公司确认了商誉,若将来上述被收购公司盈利能力下降,将导致商誉计提减值准备,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应收账款。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高,且部分应收账款账龄较长。未来随着公司销售业务规模的扩大和潜在外部企业收购兼并的发生,应收账款余额存在进一步增长和波动的可能。若公司客户出现经营不善或其他重大不利变化情形,从而不能及时还款,公司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将增加,或导致公司应收账款的账龄进一步增加,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3.公信力受到不利时间的影响。对于公司自身来说,一旦出现公信力受损事件,其多年培育的市场公信力将下降或完全丧失,失去客户认同的同时,还可能被取消检验认证资格;对于检验认证行业来说,一旦业内其他企业出现恶性公信力受损事件,也可能引发检验认证行业整体公信力的下降。

4.地产销售持续疲软。房屋检测仍然占公司营收较大比例,若地产销售持续疲弱,则新开工复苏或较难体现,将会压制公司盈利的稳定性。

5.存量房检测节奏不及预期。存量房检测是国检集团未来业绩支持的重要方向,若存量房检测节奏慢于预期,则公司业绩或形成压制。

——————————————————

报告属于原作者,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0 阅读:0

岱华之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