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还是低敏感?“感统失调”需要治疗吗?

夏天陈小舒 2024-05-27 22:26:40

小舒答疑为固定栏目,每周多日推送,

记得收藏哟。

也欢迎大家在本篇文章下面留言,

写下你在育儿道路上的疑问~

Q&A

Q 高敏感还是低敏感?“感统失调”需要治疗吗?

A 大多数人关于“感统失调”这个概念的了解都来自于早教机构,很多孩子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的正常发展,都被宣传是感统治疗的效果。

大家对感统失调有很多误解,感统失调,不是一种疾病诊断,而是一种表现,并非都需要干预治疗。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感统失调,以及高敏感,低敏感。

感统失调是指当某人从感官中接受信息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这可能是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相关的信息,也可能是与身体内部感觉相关的信息,比如疼痛和运动感觉。

接收的信息过多——高敏感,接收的信息太少——低敏感。

高敏感的孩子可能有这些表现:

听觉上,孩子会躲避一些常见的声音,比如吸尘器的噪音;孩子可能会在参加吵闹的活动期间或活动之后很难平静下来。

视觉上,孩子会避开光线很亮的地方;不愿意看人脸、或者看挂着很多照片的墙壁;他可能更喜欢深色的衣服或食物。

嗅觉和味觉上,孩子不喜欢带有强烈气味的香水;或只吃口味清淡的食物。

触觉上,孩子不喜欢脏脏的玩法,比如玩沙子、玩泥;他在拿了日常用品后,会赶紧擦手或是把手指紧握在一起;他可能很讨厌穿脚趾有接缝的袜子。

运动和身体姿势上,孩子不喜欢在游乐园玩秋千、单杠;或者在坐车时总是焦躁不安,觉得很不舒服。

在其他内部感觉上,孩子还可能表现为对温度变化而不安;避免洗澡或游泳;避免去上厕所,因为TA不喜欢这种感觉;在轻微的割伤或擦伤后很难平复下来。

而低敏感的孩子对感官刺激反应很小,甚至还会寻求感官刺激,比如:

不会注意到警报之类的声音,总是希望音量开得很大;

喜欢看灯光明灭,很难注意到别人身上的变化,比如妈妈换了发型;

喜欢强烈的气味,喜欢重口味的、咸的或辣的食物;

对别人拍肩膀没有反应、明明很容易拿住的东西却总是掉;

不停地做小动作,喜欢快速、密集地运动,比如抛东西或者在家具上蹦来蹦去;

对疼痛似乎没有反应。

在一些孩子身上还会同时存在高敏感和不敏感的表现,TA们的反应会根据情况和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除了高敏感、低敏感外,还有一些迹象,“可能”与感统失调相关:

在繁忙或不可预料的场合,比如公共交通或聚会上感到焦虑不安;

注意力集中困难;

在一些需要体力的场合,比如操场、购物中心更容易疲惫;

不容易睡着或保持睡眠状态;

不喜欢涉及大量感官体验的活动,比如自己穿衣服。

在对照完感统失调可疑表现后,有几个孩子能不被“网罗其中”呢?

但即便如此,在澳大利亚,感统失调也不被公认为一种疾病,现在能够证明感统治疗“有效性”的研究数量不多,不足以满足其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和治疗的要求,它至今未被列入目前世界医学界常被参考的诊断标准《DSM-5》中。

一些医生认为这些被认为是感统失调的症状其实是孩子当下的年龄会出现的一些行为,即使在相同年龄段,不同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成长速度。

和以前相比,我们对现在的儿童要求要高得多,我相信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家长都感受得到,现在课程进度越来越被压缩,学得内容也越来越多,我们小时候半学期学会的内容,现在两个礼拜就要会,因为其它小朋友都会了(幼小衔接学过了)。

我们经常想知道一个“不适应”学校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却没有想过现在的教育模式是不是和孩子发育的阶段相符合。

不能老老实实坐满一节课、漏题、写字左右写反......对于一个5、6岁的孩子不正常吗?我只觉得现在比超赶追的氛围,让晚熟的孩子越来越格格不入了。

还有一些人认为,孩子只是高敏感,却因此被贴上感统失调的标签。即使在很严重的情况下,也只有那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和孩子共同解决的,但对那些对日常生活并不造成很大影响的“特点”,给孩子下“感统失调”的诊断,对孩子是否有意义还不清楚。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医生认为“感统失调”是其它疾病的表象,感统失调的很多症状与自闭症、多动症、焦虑症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有重叠,需要警惕“感统失调”背后的其他疾病。

最后,即使是认为“感统失调”确实存在的医生,也对使用“感统失调”这一标签持谨慎态度。

目前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感统失调”,它不像抑郁症是经过大量的证据充分研究和定义的疾病。

感统失调表现出家族聚集的倾向,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感统失调的相关基因。一些医生认为自闭症和感统失调存在关联,这意味着自闭症的父母可能更容易诞下有感统失调症状的孩子。需要强调的是,自闭症的孩子确实很多都有“感统失调”的表现,但有“感统失调”表现的孩子,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诊断为自闭症。

因为不知道“感统失调”的确切原因,所以也没有什么能预防或避免感统失调的办法。

之前还看到有一些说法说:胎位不正、剖腹产会导致感统失调,我就想起一个脱口秀“孩子不聪明是因为妈妈当初没有顺产”——

@张张老师爱脱口秀

感统失调都要在妈妈身上找原因,妈妈背的黑锅已经够多了,真扛不住。

儿童比成人更可能患有感统失调,但成人也会有感统失调的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从小就有,随着神经发育成熟,症状会改善,但不会完全消失。

大多数人在和感统失调共存的日常中,逐渐脱敏,或者选择性地不去直面引起症状的刺激,然后别人也很难发现TA有感统失调,而更多的是把这当成TA的一个特点。

就像我有个同事从小不敢摸毛茸茸的玩偶,当时蒙奇奇还很流行,她一摸到就感觉浑身都难受,现在还是如此,在还没有出现“感统失调”的年代,谁都没有把这件事看做是很奇怪的事,只觉得是每个人的喜好或讨厌的点不同而已。

如果怀疑孩子有“感统失调”相关症状,第一件事不是去早教中心/感统训练中心进行“感统治疗”,而是找专业的儿科医生评估判断——

这是否属于符合孩子年龄段的正常行为?或者确认、排除是否是自闭症、ADHD、焦虑症等神经发育障碍产生的症状,“感统治疗”老师不太可能帮我们认识到这些问题。

在咨询医生时,我们可以说:学校/老师/家长发现孩子有哪几点表现,担忧是什么,然后询问医生有什么建议。

医生可能会建议孩子做一个ADHD、XXX评估,或者“这是一个典型的男孩表现,可以再等几个月看看情况有没有改善”。

如果这个问题确实已经影响到孩子的生活了,那么医生也会进行适当干预,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包括:

✔ 在专业治疗师的帮助下,通过脱敏的方式减轻孩子的某种感官障碍,比如每次去嘈杂的店里待一会儿,慢慢加长时间。

✔ 解决干扰孩子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比如上课不专心、不喜欢洗头、梳头、或者害怕荡秋千。

✔ 让心理医生帮助孩子缓解焦虑。

✔ 用一些特定的设备减轻孩子的感官刺激,如隔音耳机。

✔ 用药物帮助孩子入睡,或者缓解焦虑。

我并不反对在专业的行为治疗师的帮助下,对孩子“感统失调”某些症状进行训练或干预,帮助孩子适应、应对目前遇到的一些困难。毕竟这种训练它不是药物,也没有副作用。有一些所谓感统训练的形式,让孩子去接触、感知、调动多个感官,还是有意思的。我们可以不在“治疗”、焦虑的推动下去做。

但我不支持一些机构利用家长的焦虑做营销,有问题先和医生聊聊,还是那句话,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很大几率上就能避免被割韭菜(挂号费可比报班费便宜),也更省心、安心。

养娃也是持久战,只要我们坚持运用爱心、耐心,不气馁、不急躁,最终一定能“修行圆满”。

0 阅读:5

夏天陈小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