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如何对孩子做出回应,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

我是一秒育儿 2024-03-25 18:51:16

养育的目标是什么?

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

如何教化孩子?

只能用人道的方法,要承认过程就是方法,结局并不能证明手段的有效和正当,在我们努力教育孩子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时,要想有效果,就不能伤害他们的感情。

孩子从经验中学习。他们就像湿水泥,任何落到他们身上的话都能对其造成影响。

因此,重要的是,父母要学会跟孩子谈话时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对他们造成伤害,不要削弱孩子的自信,或者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自我价值失去信心。

父母制定家庭的基调,他们对每个问题的回应决定着这个问题是会升级还是降级。

因此,父母需要抛弃那些拒绝的语言,要学会接受的语言。他们也确实知道这些语言,他们听到自己的父母和客人、陌生人说话时就是使用这种语言。那是一种保妒情绪、而不是批评行为的语言。

一个穿着牛仔服的大学生过街时,一个出租车司机差点撞到他,出租车司机极为愤怒,开始责骂他:“你怎么不看看你要去哪儿啊?你这个游手好闲的家伙!你想找死啊?”

年轻人站直了身体,平静地问道:“这就是你对医生说话的态度吗?”司机深感后悔,向年轻人道了歉。

01当父母跟孩子说话时,如果把孩子当作医生似的,那么他们就不会激怒孩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恩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明。”但是,言语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治疗,也可以用来伤害。

父母需要富有同情心的语言,一种萦绕着慈爱的语言。他们需要能够传达感情的言语,需要能够改变情绪的回应,需要能够鼓励善意的句子,需要能够导致领悟的答案,需要能够传播尊重的回答。

当父母学会了人道的、对孩子的需要和感觉敏感的语言时,他们就是在和心说话。这不但能够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信而可靠的自我形象,同时也教育了孩子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尊重和体贴。

当父母努力带着关心回应孩子时,回报是丰厚的,孩子听到了差别,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跟父母说话。

02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要严格,但是,对所有的感受、愿望、欲望和幻想,应该宽容对待,不管它们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矛盾的。

像我们所有的人一样,孩子无法禁止自己的感受,有时候,他们会感觉到贪婪、色欲、自责、愤怒、害怕、悲伤、欢乐和恶心。尽管他们无法选择他们的情感,但是他们有责任选择如何、何时表达这些情感。

无法接受的行为并不是无法容忍的。试图强迫孩子改变无法让人接受的行为,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但是,依然有许多父母问自己无效的问题:怎么才能让马克做家务呢?怎么才能迫使弗雷德专心做作业呢?怎么才能让格雷斯打扫她的房间呢?怎么才能使伊万的日常表现正常呢?

父母需要知道唠叨和强迫是没有用的。强制性的方法只能导致怨恨和抵触,外部压力只会带来违抗和不从。父母不应该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应该理解孩子的观点,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麻烦,这样,父母才更有可能影响孩子。

孩子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没有父母的帮助,他们很难不依照他们的冲动和欲望行事。当他们知道被允许的行为的清晰的界限时,他们会觉得更加放心。

对父母来说,定规矩和作出约束、限制要比强迫执行这些规矩和限制容易得多。当孩子向这些规矩、限制挑战时,父母应该学会灵活处理。

“今天晚上不许再看电视了。”当十二岁的儿子的电视节目结束后,一位父亲说道。

史蒂文很生气,喊道:“你真小气!如果你爱我,你会让我看我最喜欢的节目,它马上就要放了。”

父亲想要让步,对他来说,很难拒绝这样的请求。但是他决定不能有这个先例,他强制执行了他的规定。

因为有很多规定很难强制执行,所以父母可能希望把他们的规定按优先次序排列,并且希望这些规定越少越好。

03关心而有效地对待孩子是可能的

运用下面理解式的交流原则可以帮助父母在处理孩子的事情时,既能表现出关心,又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1.智慧的起点是聆听。聆听具有移情作用,能让父母听到语言想要表达的情感,听到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听到他们的观点,这样才能明白他们谈话中的本质。

父母需要开明的思想和豁达的心胸,这样才能倾听到所有的事实,不管它们是让人高兴的还是让人讨厌的。

但是,许多父母害怕倾听,因为他们可能不喜欢他们听到的事情。除非父母创造出一个可信赖的氛围,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烦扰人的情绪、观点、抱怨和想法,否则,孩子不会说实话,他们只会说父母想听到的话。

父母如何创造可信赖的氛围呢?在于他们如何对待令人不愉快的事实。父母说下面的话是没有帮助的:

“多么疯狂的想法”(驳回)

“你知道你并不恨我”(否认)

“你做事总是半吊子”(批评)

“你怎么觉得自己这么厉害呢?”(羞辱)

“我不想再听你说一个字!”(生气)

相反,我们要承认:“哦,我明白了,谢谢你告诉我你的强烈感受,所以,这就是你深思熟虑的想法,谢谢你让我知道。”承认并不代表同意,这只是打开对话之门的一个表示尊重的方式,表示你认真对待孩子的话。

2.不要否认孩子的体会,不要驳斥他的感觉,不要否定他的愿望,不要嘲笑他的品味,不要贬低他的主张,不要污蔑他的人格,不要怀疑他的经历。相反,所有这些,我们都要承认。

十岁的玛丽向她的妈妈抱怨:“汤太咸了。”她的妈妈自然而然地否认了她的看法,回答说:“不,不咸,我几乎没放什么盐。”

如果这位妈妈学会承认女儿的看法,她会这么回答:“哦,对你来说太咸了!”承认并不意味着同意,它只是表达出对孩子意见的尊重,在这个例子中,就是尊重孩子的口味。

3. 不要批评孩子,而是要引导他们。要说出麻烦所在,并且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不要说任何否定孩子的话。

一位妈妈注意到她女儿从图书馆借的书已经过了归还日期了,她很烦,批评的话脱口而出:“你真没有责任心,你总是拖拖拉拉,不记得事情。为什么你不把书按时归还到图书馆?”

如果要引导孩子,这位妈妈应该这么说:“书应该归还图书馆了,已经到期了。”

4. 当你生气的时候,说出你看到的事情、你的感觉、你的期望,用人称代词“我”开头:“我生气了,我不高兴,我很生气,我很愤怒,我很吃惊”等等。不要抨击孩子。

当比利的父亲看到四岁的儿子朝朋友扔石头时,他没有用这样的话辱骂、责备孩子:“你疯了吗?你会把你朋友弄瘸的。那就是你想要的吗?你是一个野蛮的孩子。”比利的父亲没有说这些,而是大声地说:“我很生气,很吃惊,我们不朝人扔石头,人不是用来伤害的。”

5. 赞扬孩子的时候,如果你想告诉孩子你赞赏他们或者他们的努力,那么要说出具体的事情,不要评价性格特点。

贝蒂十二岁,帮助妈妈收拾厨房的橱柜,她的妈妈避免了使用评价性的形容词:“你干得很好,你是一只辛勤的小蜜蜂,你会成为一个很棒的主妇。”贝蒂的妈妈没有说这些话,而是描述了贝蒂完成的工作:“盘子和杯子现在都摆放整齐了,我找东西就容易了,活很多,不过你完成了,谢谢你。”妈妈赞誉的话让贝蒂自己得出推论:“妈妈喜欢我做的事,我是一个优秀的劳动者。”

6. 学会伤害性较小的拒绝方式,在孩子的幻想中同意你现实中无法同意的事情。

孩子很难分辨需要和想要之间的区别。在他们看来,任何他们要求的东西都是他们需要的:“我能有一辆新自行车吗?我真的需要。”在玩具商店里:“我想要这辆卡车,请给我买。”

父母该如何回答?

可能是草率地就拒绝了:“不,你知道我们买不起。”承认孩子的愿望,表达一下你对孩子欲望的理解,这样至少会对孩子的伤害小一点:“噢,我多么希望我们能给你买一辆新的自行车,我知道骑着它在城里转,去上学,你会多么高兴。它会让你的生活方便很多。现在,我们的预算无法为你买,我去跟你父亲谈谈,看圣诞节我们能给你买什么。”

或者可以这么说:“我真希望有钱给你买。”不要说:“你看到什么东西都想要,不行,不能给你买,所以,别再要了。”

拒绝孩子的要求,对父母来说很困难。他们想要满足孩子的欲望,希望看到孩子开心。因此当孩子提出他们无法满足的要求,或者提出他们不得不拒绝的苛刻要求时,父母会有受挫感,因而感到生气。承认孩子的愿望,而不生气,会给孩子提供表达他们想法的机会。

7.在影响孩子生活的事情上,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说话的机会。孩子依靠他们的父母,而依赖是敌意的温床。要想减少敌意,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体验独立的机会。孩子越自主,敌意就越少;孩子越自立,对父母的不满就越少。

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可以问他:“你的面包上是要果酱还是黄油?”或者告诉他:“就寝时间是七点到八点,你自己决定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该睡觉了。”给予选择权对孩子来说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她可能会对自己说:“妈妈考虑了我的愿望,对于我自己的生活我有说话的权利,我是一个人,我很重要。”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明确的方向也可以帮助父母达到他们的目标。但是,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养育技巧,父母就像外科医生一样,也需要学习特别的技能,这样,在处理孩子的日常要求时才有能力胜任,才能使养育的任务变得轻松。

孩子对要求的回应千差万别,有些孩子很顺从,他们很容易接受常规和关系的改变。而有些孩子要固执得多,只有在刺激之下才会被迫地接受改变。还有些孩子积极地抵制生活中一切“新的安排”。聪明地运用上面提倡的方法就不会忽略孩子的脾气和人格中的基本要点。

只有当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时,孩子才会茁壮成长。这种方法在对父母和孩子关系的考验中,可以加深感觉的灵敏度,对孩子的要求作出更好的回应。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学会如何管束孩子而又不让孩子觉得丢脸,如何批评孩子而又不让孩子遭到贬低,如何不加评判地赞扬孩子,如何发怒而又不伤害孩子,如何承认孩子的感觉、认知和观点,而不是和孩子争论。如何对孩子做出回应,才能让孩子学会相信自己的内心,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

最后,愿养育者不要仅仅成为父母,要成为身为父母的人。

内容来源参考书目:《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海姆·G.吉诺特

0 阅读:0

我是一秒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