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人坦言工资花不完,直接向学校捐款8208万元,2022年又捐300万

寒袖 2023-12-05 10:18:57

在河南农业大学,有一位退休教授,名叫王泽霖。这位80岁的老教授,以他的低调生活和慷慨善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正经历着百废待兴的时期。养禽业成为了许多家庭的支柱产业,然而,这个看似兴盛的行业却频遭禽疫困扰。

王泽霖并非一开始就是备受瞩目的教授,他选择着手解决这个棘手问题。在1978年,他考取了南京农业大学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正式踏上了他的禽病研究之路。

来到河南农业大学后,王泽霖面对重重困难。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便是缺乏科研经费。然而,这并没有让他气馁,反而让他有了更坚定的决心。他决定自己去赚钱来支持科研工作。

于是,他不仅在高校讲授课程,还四处奔走于养殖场,为家禽治病。他为养殖户提供了专业的培训,甚至定期义诊村里的家禽,这些努力最终让他在十年间赚得了超过400万元的收入。

这段时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不仅让他获得了不俗的经济收益,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了他未来科研道路上的宝贵财富,也铸就了他对禽病防治的独特见解和深入理解。

在1994年,王泽霖选择将这笔钱全部投入了河南农大的校园建设,兴建了两座实验楼。这位勤俭的学者,并非一味地将资金储藏起来或花在奢侈消费上,而是以实际行动支持科学研究。

这两座实验楼不仅是简单的建筑,更是他才华横溢的见证,他在这里攻克了3项发明专利,获得了12个新兽药证书,为中国禽病防疫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研究成果让人们开始信赖:“禽病防疫,找河南农大的王泽霖吧!”

随后的2005年,一家药厂出价购买王泽霖研发的新兽药。这个买家毫不犹豫地支付了高达500万元的价格。

这一举动让王泽霖成了备受瞩目的名人。然而,这笔收入并没有让他迷失方向,而是成为了更多科研项目的支持。他看重的不仅是个人利益,更是对科研事业的投入和发展。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王泽霖感受到了深深的社会责任。他将自己身上仅有的2000元全部交给学校领导,并回到家里拿出20万元支援灾区。

这个善举展现了他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感,他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大家更加看重了这位学者的品质和胸怀。

2014年初,王泽霖及其团队准备着着手研发新型疫苗。这个团队想要为社会带来更好的防疫方案,但研究资金却是个挑战。

就在这时,几乎同时有四家企业提供了总计195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无疑是给了这项疫苗研发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对于一般科研项目,这样的资助并不常见,但对王泽霖而言,科研成果的用途应当服务于整个社会,而这也成为他科研生涯中的一个高峰。

随着2019年的尾声临近,王泽霖处理了学校、学院和团队的收入后,个人仍有高达8208万元的可支配收入。

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或许是一笔足以改变生活的财富,可以换房、购物,或者留给下一代。然而,王泽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将这8208万元全部捐赠给学校,希望建立一个P3实验室。

这个决定非常耐人寻味,因为这个P3实验室对于学校的科研发展意义深远,能够提供更高级别的条件,让科研工作得以更深入、更有效地进行。

2022年,王泽霖再次捐出300万元,这是他在2020年被授予“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奖金。这一次的捐赠同样用于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工作。

他的老伴表态坚决:“这是我们的房子,住了几十年了,我们喜欢这个房子。”对于新衣物的购买,他干脆地表示:“我一辈子都是给小鸡看病的马医生、猪大夫,我穿得那么体面给谁看?何况穿着太好了还耽误了工作啊。”

至于将财富留给子女,老两口则坚定地表示:“任何事情都得自己努力,我们也是这么奋斗过来的,他们也应该靠自己去奋斗。”

当人们发现王泽霖教授的故事时,一股暖流在社会上悄然涌动。他的真诚与奉献精神超越了个人利益,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讨论。

王泽霖的慷慨行为不仅仅是数额巨大的捐赠,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他不忘初心,将禽病防控研究作为终身事业,将科研成果用于社会的进步和改善。他的善举成为社会的鼓舞,激励着更多人将精力投入到为社会做贡献的事业中。

王泽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的真正精神。他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创造者,更是将其成果无私奉献给社会的践行者。他的故事激励着新一代的科研人员,传承着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将科技成果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

1 阅读:201
评论列表

寒袖

简介:帘卷风吹点滴晓。叶飘零,鸟虫嚣,争起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