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话剧大师于是之病逝,李曼宜坚持为丈夫做2件事,令人泪目

历史不惧孤 2024-08-20 15:35:39

1992年,“话剧大师”于是之,患了老年痴呆症。

他记性变得不好,说话口齿不清,后来还半身不遂。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贫家中无贤妻。

然而,于是之一病20年,妻子李曼宜却始终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他,精心照料着他。

她说:

“是之这辈子不容易,我要对得起他。”

2013年,于是之与世长辞,李曼宜坚持为丈夫做了2件事:

一是让丈夫的灵车回到剧院,让他和心爱的舞台做最后的告别;

二是以80多岁的高龄,倾注心血撰写回忆录《我和于是之这一生》。

读了《我和于是之这一生》,我们会领悟什么是相濡以沫的爱情,会感受两位高龄老人面对困难时的坚毅品格,从中获得启迪与力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曼宜和于是之伉俪情深的爱情传奇——

李曼宜和于是之

01

1949年的春天,北平刚刚解放不久。

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的李曼宜,考取了“华北人民文工团”。

报到那天,一个穿着紫红色毛衣的小伙子,迎上来帮她提行李。

小伙子自我介绍说:

“我叫于是之,干钩于,是不是的是,之乎者也得之——是生活干事。”

那时,大家都穿一身灰粗布的制服,于是之与众不同的打扮与谈吐,让李曼宜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1950年元旦,文工团扩建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第一个大戏是《莫斯科性格》。

这个戏上演后,轰动了北京城。

1950年3月22日,剧院办了一个红红火火的庆功宴。

在庆功宴上,院里有两对新人举行了婚礼。

其中一对,就是李曼宜和于是之。

于是之

02

婚后,两人有过一段磨合期。

因为他们的成长背景截然不同——

李曼宜出生于富裕家庭,于是之则成长于“孤儿寡母”之家。

于是之出生未满百日便丧父,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本家接济生活,受足了窝囊气而只能憋在心里。

15岁那年,本家就不再供养他了:

“现在大伙儿都不富裕,你也不小了,出去找点事做吧。”

于是之不得不辍学,步入社会,后来辗转走上了话剧演员之路。

由于以上种种经历,于是之形成了沉默内敛、勤奋努力的性格。

于是之和李曼宜

结婚后,李曼宜有时候兴冲冲地回到家,开心地将一天发生的事情分享给丈夫。

于是之要么捧着一本书专注地看着,要么在心里琢磨演戏的事情。

他听着妻子讲话,反应却淡淡的,像是听进去了,又像是没听见。

一开始,李曼宜还挺不高兴,心想:

“怎么刚结婚人就变了?”

后来,她渐渐明白这是丈夫的性格使然,也就释然了:

“应该尊重他的这个习惯。有什么事,等他休息时再说。”

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

03

于是之的勤奋好学,以及对表演的执着,很快让他出头了。

1958年,话剧《茶馆》在北京首演。

于是之扮演“王掌柜”王利发,这成为他最出名的角色之一,也奠定了他在话剧表演界的艺术地位。

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

当然,于是之还演过其他令人叫好的角色,诸如《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还有《骆驼祥子》里的“老马”等。

于是之扮演的“老马”

1985年,于是之被任命为北京人艺的副院长。

他在人艺当了8年领导,可说成绩卓著,荫及后人。

可是,他的身体却累垮了。

1992年,于是之因病退休——他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

于是之

1992年7月16日,人艺在首都剧场,进行老版《茶馆》的告别演出。

这也是于是之最后一次,在舞台上扮演王掌柜这个角色。

尽管他曾400多次在舞台上饰演这个角色,可上台没多久,他病发了——忘词了!

他痛苦地猛想台词,足足想了好几分钟,才终于变回王掌柜,用颤抖的声音接上了话:

“我就是忘了我姓什么,也忘不了您这档子事。”

就是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于是之坚持演完了最后一场《茶馆》。

观众没有感到不满,反而掌声如雷。

大家不舍地高声喊着:

“于老师,再见了!”

“于老师,再会……”

于是之热泪盈眶,他向观众深深地、深深地鞠躬:

“谢谢朋友们的宽容——!”

于是之

04

随着病情的发展,于是之逐渐丧失语言能力,甚至连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开始忘记,健康状况越来越差。

李曼宜知道丈夫的内心是痛苦的——

“一个话剧演员,说话上出现了障碍;一个把演戏作为毕生事业追求的人,今后却再不能走上舞台了。这对他的打击会有多重,他内心将承受的痛苦又会有多么巨大,恐怕局外人是无法理解的。”

李曼宜心疼丈夫,她告诉自己:

“是之这辈子活得不容易,在他有生之年,绝不能再叫他受委屈,我要对得起他。”

于是之一病20年,李曼宜始终守护在他身边。

因为两人唯一的儿子于永经常出差、出国,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基本上都是李曼宜一个人在护理于是之。

1999年正月十五的早上,李曼宜正在厨房忙活,突然听到客厅里传来“扑通”一声!

她赶紧跑出来,只见于是之不知怎么从椅子上出溜下来,坐在地上了。

李曼宜慌忙地擦干手,过去搀扶丈夫,却不慎一滑,腰磕到了墙的棱角上,当即就动不了了。

但是,眼看着丈夫还在地上坐着,她忍着剧痛、一点一点挪到电话机那儿,给住在楼上十六层的儿子打电话求救。

于是之吃惊地看着妻子,终于明白妻子受伤了,他急的直在地上爬!

那时,他已经不怎么能说话了。

但是,他突然大声嚷起来:

“快来人呐!快来人呐……”

儿子赶到后,将父母送进了医院,李曼宜被诊断为“粉碎性骨折”。

经过大半年的治疗,她才能慢慢地坐起来。

于是之看见妻子能起身了,就走过来,拉着妻子的手,望着她。

虽然他已经不能说话,但李曼宜仿佛听见了他的心声:

“啊,你终于又活啦!”

“我觉得这一刻我们似乎又能沟通了,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现在我不奢求他会出现什么奇迹,在生活中哪怕偶尔只冒出一点微弱的‘火花’,出现一丝丝的‘亮点’,我都会感到欣慰。我已经没有眼泪了。”

2008年,于是之病情加重,从此常年住在医院。

李曼宜不论风霜雨雪、烈日酷暑,天天去医院陪伴丈夫,给他从头到脚做按摩。

哪怕,彼时的于是之已经不记得她。

有人劝李曼宜说:

“人都糊涂了,何必天天非要跑一趟医院,护工不是很负责吗?你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

李曼宜回答道:

“即使老伴儿瘫在床上,再不能动,不能言,我也愿意守着他,照顾他,这里有我们的感情。不论怎么样,我们两个人还是在一起的。”

于是之患上老年痴呆症从轻到重,再到去世,长达二十年,这是一个漫长又令人痛苦的过程。

但是,李曼宜从未动摇过对丈夫的爱,也从没有放弃过给他治疗的念头。

于是之

05

2013年1月20日,于是之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86岁。

丈夫去世后,李曼宜坚持做了2件事——

第一件,李曼宜向人艺的领导提出一个“奢望”:

“能否让是之的灵车回到剧院,再和他工作多年的‘家’以及他所心爱的舞台做最后的告别?”

领导经过商量后同意了。

2013年1月24日清晨,于是之的灵车从医院开出来,没有直接去八宝山,而是驶向了首都剧院。

这时是早上7点,太阳初升的时刻,亦如于是之以前上班的时间一样。

灵车缓缓绕了剧场一周,然后在院里停了下来,由濮存昕主持,做了一个简短的告别仪式。

当时,濮存昕说:

“这样的送别是最高贵的形式。”

李曼宜听了泪流满面,她在心里说:

“是之,你放心了吧?安息吧!”

接着灵车启动了,李曼宜在泪眼朦胧,感到两人分别的时刻真正地来临了:

“是之真的出发了,他向西,再向西,走向远方。”

第二件,李曼宜开始搜集整理于是之的生平材料。

之后,她写出了回忆录《我和于是之这一生》。

在书里,李曼宜诉尽了于是之的毕生之荣耀与悲凉,奋斗与遗憾,坚守与无奈。

李曼宜

2014年,李曼宜在家中扭伤了腰,生活暂时不能自理了。

为了不拖累家人,她征得家人的同意,住进了养老院,然后把房子让给孙子一家住。

这样的行事,这般开明的思想和豁达的心胸,不是每个老人都有的。

如今,李曼宜99岁了,祝福她青春永驻,健康长寿!

参考书籍:

【1】《我和于是之这一生》——李曼宜

【2】《于是之漫笔》——于是之

0 阅读:0

历史不惧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