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执意给女儿买包,女儿却欢喜不起来,越界的爱是对孩子的控制

大手牵萌娃啊 2024-04-11 01:48:34

朱德庸曾说:

“生孩子的目的:制造一个彼此控诉对方的忠实听众。”

总有父母在抱怨,自己倾囊而出的爱却换不来孩子的一句感恩,也总有孩子在埋怨,父母的爱一意孤行,压得自己无法喘息。

父母深信爱是无私的,却很难意识到对子女的爱也是需要边界的,越界的爱会剥夺了孩子的感受,变成控制。

01

一个女孩晒出了一段与妈妈的聊天记录:

女孩的妈妈在澳门打算给女儿带一款包,便发图片问女儿要哪一款。

女儿收到信息后一再拒绝,表示不需要双肩包也不喜欢这个牌子,可妈妈并没有理会,直接下了单。

之后还跟女儿念叨着:这个包很好看,你喜欢的,回来就背上。

女儿觉得很崩溃,“为什么从小到大所有事都要违背我的意志,哪怕是一个包,我都没有选择我喜欢的权力。我不要都不可以,你喜欢为什么我就要喜欢?”

《欢乐颂》里有一句台词:永远不要低估国内父母的热情,为了孩子,他们可以割舍一切,自然也会要求更高的掌控。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便将孩子的世界融进了自己的生活里,全心呵护,倾注了太多心血,甚至把孩子的对错、成败,都视为自己的责任。

“孩子成为什么样,都是由父母而来”,这在父母眼里是警示,也是使命。

父母习惯了被孩子依赖、为孩子做主,却忽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成长不只是身体的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萌芽、生长,开始向往独立。

如果仍时时把父母的自我强加在孩子的自我之上,父母就会陷入“控制型”父母的角色里,不断地带给孩子压迫感。

02

控制型的父母往往缺乏同理心,或者同理心过头。

同理心说简单一点就是换位思考,体会对方的想法、状况和感受。

缺乏同理心的父母,更多的是重自己的感受,轻孩子的感受。

看到一个热搜话题——不愿再跟家长沟通的原因,不少网友在下面留言:

缺乏同理心的父母,常以为孩子的经验不足,孩子的想法有时候只是在找麻烦,而跟着自己的经验行动,能让问题简化,让一切都变得易于掌控。

还有一种父母恰恰相反,他们的同理心使用过头。

前面提到的女孩,她还说了一件事,自己不喜欢喝粥,可妈妈却一遍一遍地跟爸爸说她最喜欢喝粥了,如果不喝,只会得到妈妈的责怪。

同理心过度的父母,总觉得孩子的一切感受和喜好自己都了如指掌,常会主动地去猜测孩子所想,并把自己猜测的结果,等同于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出现了相背离的想法,他们就会觉得很受伤。

父母在同理心上这些不适度的处理方式,导致了女孩子之间零沟通或沟通难的状况。

03

在沟通不畅的状态下,孩子之所以顺从于父母的控制,是因为亲子关系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关系,他们想要与父母保持亲子间的联结,但是也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多控制行为,在不断得削弱这一联结。

特别父母的控制夹杂着情绪上的胁迫时,这些日积月累的胁迫感就会激起孩子的反抗,只不过反抗的程度有的明显,有的则是悄悄进行的,但他们如果不反抗,就永远争取不到独立,反抗又时常让他们心生愧疚。

因此,控制的结果往往伤了父母,也伤了孩子。

04

那么父母要怎么做才能从控制的角色中“清醒”过来呢?

一方面,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是依赖我们,并且希望他们能一直依赖于我们,我们从孩子的需要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但这种想法之下的真实情况是,孩子在学着独立,我们依赖孩子的程度胜过了孩子。

父母的过多掌控只是为了不放手,但是这并不是为了孩子的长远打算,他终究是要走出家庭,拥有自己的世界的。

如果那时孩子还没学会做选择、懂拒绝,他的人生就会变得被动:

孩子不管是讨好别人,或是委屈自己,都会让父母看了心疼,但是如果整个成长过程中父母都没有给过他机会去表达自己,那么他又哪里来的经验和勇气去在更大的世界里活得精彩呢?

另一方面,父母自己也要从高度、低度敏感调整为适度敏感的状态。

适度敏感,能让父母与孩子保持联结,各自留有空间。

这样孩子的自我意识能得到支持和发展,而父母的自我意识也不至于丧失,适度是两种“自我”最好的相处方式。

此外,父母别忘了预留关注空间,用于关注自己。

自从孩子出生,父母慢慢接受与孩子相关的事情出现在生活里,所要考虑的内容越来越细致,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成了家庭里的重头戏。

可当孩子成长,他们需要空间和机会去发展自己时,一些父母选择对孩子越抓越紧,对孩子变为了“无死角”的关注。

关注全部倾注到孩子身上时,不但孩子有压力,对于父母自己来说,自我的关注出现了缺失,牺牲感越来越强烈,反倒越来越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回报,更加苛责孩子,陷入一个不良循环之中。

让一些关注“回归”到自己身上,自己的心是满足的,再去爱孩子,这样才是“无条件的爱”

0 阅读:0

大手牵萌娃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