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郭化若1904年出生于福建福州,自幼学习成绩优秀,但却家境贫寒,曾考入农林学校本科,但因经济原因辍学。
1925年,21岁的郭化若考入黄埔四期,参加过讨伐陈炯明的战役,并在此期间受到马列思想的影响,于25年冬加入共产党。
郭化若从黄埔毕业后留校,担任炮兵二队代理队长,由于表现突出,蒋介石曾两次提出要调他到自己身边当秘书,但都被郭化若拒绝——自中山舰事件后,郭化若对国民党和蒋介石越发失望,共产主义信仰也因此更加坚定。
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郭化若被组织送往苏联莫斯科炮兵学校深造,此后回国继续投身革命。
1929年春,回到上海的郭化若向中央申请,要求到井冈山参加朱毛红军,郭化若由此来到毛主席和朱老总麾下,在红四军第二纵队担任参谋、参谋长、纵队队长等职。
在这期间,郭化若不仅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华,他的文笔也得到了时任红四军党代表毛主席的认可。
当时,红四军军部能指挥打仗的人不少,但能写作战文书的人却不多,于是,在毛主席的提议下,郭化若便成了红四军的参谋处长。1931年5月,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朱云卿因病离职,郭化若奉命代理了他的职务,并担任总前委秘书长。
科班出身的郭化若不仅在司令部为毛主席、朱老总出谋划策,还以其专业知识创建了红军历史上第一所炮校,第一个工兵队和无线电队。他组建的爆破组在吉安战斗中展现风采,他组建的无线电队则为部队的及时沟通提供的保证。对于郭化若的这些成绩,毛主席看在眼里,夸奖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军事天才”。
在参加完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反“围剿”后不久,即1931年9月,郭化若被免除了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的职务,这是宁都会议的前兆。
当时已经有人对毛主席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方针有质疑了,他们说这是“消极怠工”,“专去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
毛主席曾提出著名的16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郭化若对此是举双手赞成的,他在第二次反“围剿”期间,曾将16字诀具体化,扩充为: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 盲敌。
作为毛主席游击战战术的拥护者,郭化若首当其冲地成了受害者之一。
1932年7月,郭化若被免职后半年多,他被调入瑞金红军学校当教员,并在干部学员大会上被当众宣布开除党籍。3个月后,宁都会议上,毛主席也被撤销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被调到了后方。
郭化若后来回忆,在长征初期,博古等人对他是很不信任的,“像我、肖劲光、宋时轮等人的行动,都受人监视”,“其实开始时对陈赓也是不信任的,因为他曾被捕……过了遵义,问题查清了,他才受到信任。”
郭化若晚年在回忆录中,特别感谢陈赓大将那段时间对他的鼓励和帮助,陈赓用他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帮助郭化若渡过了那段艰难的时期。
(注:长征时期,郭化若被调到红军干部团担任参谋,当时干部团的团长是陈赓,政委是宋任穷,宋时轮也在干部团。)
红军长征到陕北后,郭华若在红大和抗大任职,曾担任红大和抗大的步兵学校教育长。1937年8月,郭化若去看望毛主席时,毛主席把他从下面听到的一些情况告诉了他,并问他:“化若同志,有人说你骄傲,你自己看法如何?”
郭化若听后感到非常委屈,眼泪在眼眶打转,他对毛主席说:“主席,我连党员都不是,有什么资本骄傲啊?我都30多岁了,想找对象,人家听说我不是党员,就不肯谈了。”
毛主席听后沉默了一会儿,叹了一口气说道:“化若同志,这些年你受委屈了。”
毛主席于是开始亲自过问郭化若的情况,并督促组织部着手调查,从苏区查到苏联。毛主席还给郭化若写信,让他去找陈云同志说明情况。
到1938年7月12日,中组部正式通知恢复了郭化若的党籍,摘去了扣在他头上的“托派”帽子,至此,郭化若背了7年的沉重包袱终于卸下来了。郭化若晚年回忆,自己当时高兴得几个晚上都没有睡着。
不久后,郭化若进入党校学习,年底毕业后,他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兼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重新成为了毛主席的军事高参。
在这一期间,郭化若凭借他“军中一支笔”的特长,成为了我军第一个研究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人,他的军事论文如《抗日游击战争战术的基本方法》、《日本的速胜论为什么必将失败》、《军事辩证法之一斑》等文章,都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想象的内容,也因此获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认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郭化若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从前,博古等人曾批评说毛主席打仗就靠《孙子兵法》,这反而激发了毛主席研读《孙子兵法》的兴趣。
1938年10月,毛主席在和郭化若谈话时说:“化若同志,你能不能写电古代兵法的文章,宣传点运动战的思想?国军的那些长官,打仗搬古代兵法,我们用古代兵法写文章,他们听得懂,听得进去。”
郭化若于是先后写了赤壁之战的研究和即墨之战的研究,并很快写下了4万多字的《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毛主席评价这篇文章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评价《孙子兵法》的理论专著。”
今天,由郭化若撰写的《孙子兵法译注》在豆瓣上的评分为8.9分,有读者评价它为“极简极美的文字,辩证的智慧”,是诸多版本中“翻译最好,最有味道”的一本。
1944年,郭化若在陕北创办八路军炮兵学校,并担任校长(后为朱瑞),这是他回归炮兵老本行后的又一贡献。
在解放战争时期,郭化若进入华东指挥作战,曾任华野6纵副司令员、4纵政委、三野九兵团政委等职,他和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搭档,参与指挥了渡江、上海等战役。上海解放后担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员、华东防空部队司令员。政委等职,1950年到1952年期间,他曾担任第八兵团政委。
然而,在1952年全军评级的时候,由于郭化若在红军后期和抗战时期,大部分都在后方机构工作,未能长时间带兵打仗,所以,在这次评级中,尽管他曾任9兵团政委和8兵团政委,但还是被评为了“副兵团级”,这也成了他在1955年授衔时,错过了开国上将的殊荣。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历史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