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街市至郊野,每隔两三百米距离,就有人搭建凉棚,设置香案,燃香恭送,置酒拜别。
”清安徽泗州盱眙县三界市举子吴棠大挑一等作知县用,发往苏北运河边上候补,五年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补上实缺,被任命为江苏桃源县(今泗阳县)知县。
桃源县位于淮上,与清河县(今淮安市清浦区)接壤。两县民风差距很大,桃源县民风强悍,善斗好胜;清河县民风柔弱,隐忍避让。桃源县不法之徒经常越境挑衅,骚扰欺负清河士民,清河士民始终忍气吞声,不敢一争曲直。以前桃源县知县从不过问。吴棠到任后在一次微服私访中发现此事,非常重视,对桃源县那些越境扰乱清河县之人严加管束,教化他们对清河县士民以礼相待,与清河县士民友好往来、和谐相处,不得滋事扰攘。
自从吴棠担任桃源知县后,清河县境再也没有受到骚扰,两县士民关系得到巨大改善。吴棠治理桃源,宽严相济,游刃有余,在吴棠的教化下,桃源县民心向善,四境安宁,百姓都说:“吴大老爷,真民之父母也。”清河县士民也都非常感激吴棠,佩服吴棠,把吴棠当成了自己的父母官。
咸丰元年(1851年),吴棠在桃源县三年任满,考核优秀,调任清河知县,清河士民得知吴棠担任本县知县后,人人都喜不自胜,士民见到吴棠好像家人父子相见一样亲热。吴棠到任后,认真清理县衙积案,很短时间内审理完毕,作出公正判决,士民都称他为“吴青天”。吴棠任清河知县时才三十七岁,精力旺盛,年轻有为,清正廉洁,办事勤能,访民疾苦,重视教化,在清河采取了禁赌缉盗,保境安民,加强教育,兴修水利等一系列举措,带领士民根治丰北水患,发动士民修筑了清江浦运河河堤,丰功出力,将疲、繁、冲、难的清河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可谓政声卓著。很快被上司赏识,得到提拔,署理邳州知州。
咸丰三年,吴棠回任清河知县。正遇上太平军攻克扬州,计划沿运河北上。清淮地区城乡戒严,人心震动,不法之徒趁机寻衅滋事,骚扰民间,官府惊惶无措,士民惊恐万状。吴棠当机立断,采取有力措施,很快稳定了清河及周边区域混乱局面,深受士民拥戴。光禄寺卿宋晋上疏朝廷认为:“幸有署清江知县吴棠抚绥惩办,威猛兼施,得以人心镇定,旋就帖然。至今来往南北者口碑载道。”对吴棠予以充分肯定。
四年(1854)正月,吴棠七十七岁母亲程氏在清河县署病故,按照大清礼制,吴棠当即辞去知县职务,回故里守孝三年,三年后再申请复职。临行之日,百姓依依不舍,主动为之送行,街道因此发生堵塞。许多士民舍不得吴棠离开就前往淮安府,跪请知府挽留吴棠。淮安知府见士民如此爱戴自己的父母官,当即答应士民请求,将实情上报巡抚,由巡抚上奏朝廷定夺。
就在同一时刻,防堵清江案内,驻淮安府城的河道总督杨以增上奏朝廷,保举了吴棠,此次因众多“士民攀留”,杨以增为此疏请夺情。咸丰皇帝揽奏很是感动,觉得吴棠这样的知县非常难得,就破例诏令,知县吴棠治丧百日,以墨绖视事,即戴孝任职,仍就署理清河知县,这在清河县历史上可能属于唯一特例。
这时,太常寺少卿王茂荫以“捕盗认真,士民称颂”疏荐吴棠,请求朝廷顺应民心,重用清河知县吴棠。咸丰皇帝当即命令河道总督杨以增就近察看,杨以增很快回奏咸丰帝,盛赞吴棠实心任事,始终不懈。吴棠因此得以奉旨免补知县,以同知、直隶州知州即补,并赏戴花翎。
吴棠署理清河知县一年多之后,北方渐渐平静,社会逐渐安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
咸丰五年十月,吴棠再次请求奉讳里居,即按大清礼制回到家乡为母亲守孝,得到批准。回乡之日,清河县士民听说吴棠卸任,万人空巷,一大早就自发聚集起来,纷纷涌上街头,立于路边,为吴棠送行。从街市至郊野,每隔两三百米距离,就有人搭建凉棚,设置香案,燃香恭送,置酒拜别。沿途十余里,饯送不绝。如此大礼,令吴棠泪湿衣衫,一遍又一遍下轿答谢还礼,场面十分感人。直到午后,吴棠一行才登上归舟,驶离清河县境。
在晚清腐败的官场上,吴棠作为一名离职知县,受到士民十里饯送礼遇,实属罕见。“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要你实心实意为老百姓做事,老百姓绝对不会忘记你的。吴棠后来能够登上封疆大吏高位,官至四川总督,署成都将军,加都察院都御史、兵部尚书衔(相当于当今副国级职位),应在情理之中。
作者简介贡发芹,笔名亚鲁、贡晖。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协会员,中国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作协、评协会员,省民协理事。曾任明光市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六级职员,滁州市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民协常务副主席等职。出版有散文集《故园乡愁》、诗集《轻描淡写》、文艺评论集《管见孔识》、文史随笔《明光史话》《史林拾荒》等书二十四部约650万字。作品入选百度题库、全国性高中语文试卷阅读题、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教材及《2010我最喜爱的散文》、《中国诗歌年编》等三十余部作品集。获省社科通俗优秀读物奖、省金穗文学奖及明光市政府文学奖等奖项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