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听见蟋蟀的叫声,不用看日历,就知道近立秋了。
在我们这个四季分明的小城,每个季节都有标志性的声音:比如春节、元宵节,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取暖期结束到五一,是电动车上的小喇叭在小区里吆喝“定做纱窗、金刚网纱窗、塑窗合页、把手、软包防盗门”;初伏前后,是自行车上“黏苞米、热乎的黏苞米”的叫卖声;大暑是楼下车库啤酒瓶子相撞的清脆声……《豳风·七月》中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富裕县的蟋蟀是等不到十月的,每到八月初就随着菜篮子蹦到楼上。
节气中的立秋,仍在伏天,秋老虎威力不减。中午从单位步行到楼下,再爬上六楼,额头沁汗,十几个蒸饺下肚,感觉短袖都粘在了身上,饭后冲了下,躺在凉席上看奥运快报,翻着翻着就睡着了。今年立秋,恰逢巴黎奥运会,突然间好怀念前些年喝啤酒看奥运为中国健儿加油干杯的日子。
早年在乡下,乡亲们这时会利用难得的好天气,在房顶晒一晒当年收获的小麦,经过风干后储存在粮囤里,这样的粮食冬天才不会发霉变质。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家里养牛,父亲总是在这时磨刀霍霍,然后和母亲去河套打草,给黄牛储备一冬的口粮。每次他们回来,整个院子里,不,就连他们的粗布衣衫上,都弥漫着秋草的香味儿,至今仍让我心心念念。
立秋时节的小城,最活色生香的民俗是“晒干菜”,翠绿的豆角丝和黄瓜钱儿、在面盆里打过滚儿的茄子片儿,小区内车库前、广场上,家家都晒一些。还有很多商服上面的缓台,挂满了一串又一串的红辣椒,“晒”出了酒城乳乡的五彩斑斓和欢欣富足。
立秋,是收获的前奏,更是感恩的时刻,春天的付出在这时迎来丰厚的回报。整理一下写完的作品,截至立秋,已在省市级报刊发表18篇散文,在《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等专业媒体发表书法作品11幅;学员的书法也二十余人次在青少年书法报社举办的擂台赛上获奖。
2024年 9月10日,是中国的第40个教师节,前段在骨干学员中征集了生活照和资料,打算弄一个书法网络展,算是对上半年教学工作的一个小结。在此基础上,我又精选了马芷诺、宋宇轩、徐永亮、年铭晗等四位同学26件书法作品,取名“芷轩永年——辉光书院致敬第40个教师节四人书法网络展”,书坛公众号编辑征求我意见,是现在发还是教师节前发,我选择了立秋。今年是父亲离开我们的第六个年头,藉此,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算是表达对从教一生的老爸无尽怀念吧。
丫头在群里抱怨,打字打的手有点疼,读研的侄女吐槽,写字写的手疼,都是牛马。收获在即,岂可有懈怠之心,“骂”了俩娃一句,群里每人发6.66元专属红包,俩娃领后回复:手也不疼了,眼睛也不酸了,干活也有劲儿了。
朋友去贵州旅游,发来去喝酸汤鱼的图片,馋虫被瞬间勾起。再过十几天,小儿就要开学了,于是我预定了牛肚火锅,算是给他贴贴秋膘。牛胸口红白相间、冻豆腐颜色金黄、韭菜花绿得诱人,待到炭长把热气腾腾的铜火锅搬上桌,想起那首走心的《垄上行》:我从垄上走过/垄上一片秋色/枝头树叶金黄/风来声瑟瑟/仿佛为季节讴歌……
作者简介乔增童,生于微末,长于泥泞之间,家母故后以“拾蒲堂”颜其居。喜欢书法、篆刻、摄影,均一知半解;迷恋爬格子,偶有“豆腐块发表”,自娱自乐而已。执教三十年,做印刷工十载,现供职于富裕县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