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归途,苏轼《如梦令·有寄》

凝萨 2024-06-05 05:55:56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苏轼的豪放派词人,人们对他的词风有个形象比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他也写过一些清新词作,读起来自然隽永。比如这首《如梦令·有寄》,写于他离开贬谪之地黄州后。

乌台诗案是苏轼的人生转折点,他从乐观开朗积极变得悲观消极。苏轼身陷囹圄,有人竟然想要他的性命。苏轼写诗嘲讽过支持变法的新党官员,影响到变法的执行力度。于是有新党官员指责苏轼毁谤变法,给他定下四条大罪。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是,苏轼的所作所为都在埋怨宋神宗没有重用他,暗示皇帝识人不明。宋神宗正在为如何加快变法力度而苦恼,听到之后大怒,让御史严查苏轼的所有诗词文稿。

入狱后有很多人给苏轼求情,上至皇太后,下至苏轼的故交好友,纷纷站出来为苏轼辩解。就这样被关押五个月的苏轼被贬黄州,他到了黄州也是戴罪之身,不能擅自离开流放之地,作为团练副使没有权力签署公文。经过此事之后,苏轼倍感伤心。他想不到曾经同殿称臣的同僚,竟然落井下石要谋害性命。原本他天真地以为,哪怕政见不合,彼此也能保持君子风度就事论事。他需要改变自己的三观,于是寄情山水,有了归隐的想法。

在黄州期间,自然景色、四季变化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主题,他再也不是那个激昂文字、挥斥方遒的苏轼了。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奉召前往汝州赴任。从黄州到汝州路途遥远,苏轼的小儿子在途中不幸病故。于是苏轼请求皇帝开恩,让他在常州暂住,处理好家中事务。生活安定下来,苏轼回忆起曾经在朝为官的日子,又想到在黄州生活的日子,心有所感寄调如梦令写了这首《有寄》。

有寄,就是有所寄托的意思,读懂了这首词就能明白苏轼的委屈无奈。苏轼的父亲和弟弟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坛“顶流”,父子三人都踏上了坎坷崎岖的仕宦之路。一家人苦闷失意,不得不思考人生。

词中出现的“东坡”二字,不是人名,而是地名。苏轼在黄州靠近山坡的地方搭建了一间陋室,名为东坡。苏轼说,向居住在东坡附近的邻居们问好。离开黄州,陷入政务琐事之中。有谁前往东坡找他,房子前面的小桥是否被大雪压坏。黄州是苏轼的后路,是他将会归隐的地方,千万不要让他无处可去啊。他多么想要回到黄州东坡,希望春天在东坡开荒种地,沐浴在春风细雨中。

苏轼的梦想没有实现,他常州暂住不到一年,被召回朝堂,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他不满旧党势力腐败无为成了保守派的眼中钉。党争之中,苏轼坚守良心操守,只能请求外调为官。

0 阅读:2

凝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