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联合国认为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中国死磕治理70年,结果如何?

张先生说知识 2024-09-20 16:10:36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面积大约64万平方公里。

在历史的长河中,连年不断的开垦和利用,耗尽了这里最后一丝养分,植被退化十分严重,水土流失触目惊心。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里描述“黄土高原是人类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曾一度被联合国认为是一片无可救药的土地。

但中国人民没有放弃,建国之初开始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以来,连续奋战七十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究有所回报,如今这里的植被覆盖率连年攀升,已达到百分之六十三以上。

七十年兢兢业业,终于换来沙漠变绿洲。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海拔1000~2000米,黄土厚50—80米,是世界上最大黄土覆盖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早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据历史记载,这里曾经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

古人在建造陕北靖边县的白城子时,曾感叹:“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载《元和郡县志》)。

而今已是一片沙海,这片土地几千年来到底经历了什么?

黄土高原环境的恶化与人口的变化密切相关,历朝历代相对稳定的时期,人口也随之增长,尤其是两汉、隋唐、明清几代都有很长时间的稳定发展,人口骤增;

再加上兼并土地、行军打仗等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古人并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提升粮食产量的方法也很简单粗暴——开荒。

在西周时期人口较少,活动范围很有限。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平原、山地、丘陵、塬地上的森林和草原生长繁茂,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53%。

随着耕种工具的进化,农业种植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开始开荒种粮,对黄土高原上的植被破坏越发严重。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被广泛使用,黄土高原南部的关中平原、汾河中下游平原植被大量开垦成耕地,河谷平原地区的森林、草原植被逐步为耕地替代。

从秦汉开始,黄土高原农业不断向北部和西部推进,原有的林地和草地相继变为农田。

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

到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约为40%左右。至唐宋时期,森林覆盖率下降至33%左右。

至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森林覆盖率下降至约15%。

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

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屯田”制对环境破坏十分严重。

清朝之后环境江河日下,清代推行的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上大量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清末至二十世纪初,大批人口为躲避战争进入黄土高原腹地山区毁林开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森林覆盖率仅为6.1%。

植被的不断减少导致大量泥沙流入到了黄河,泥沙量也成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黄河的名字来源于距今2200多年的西汉,从此可以判断出自那时开始黄沙含量已经肉眼可见,据史念海先生考证,在黄河在商周至秦汉、东汉至唐朝曾长期安澜,历时近2000年。

从西周到隋唐,尽管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逐渐增大,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持续减少。

但由于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人口数量总体较少(约1000万左右),黄河的泥沙量基本维持在每年2亿吨左右。

公元740年以后,黄河泥沙持续增加,至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突破2000万,生态环境压力急剧增加,植被覆盖率进一步减少,土壤侵蚀显著增加,黄河泥沙量增加至每年6亿—10亿吨。

至180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入黄河泥沙量达每年约16亿吨。

从春秋至隋唐,黄河基本安澜,泛滥次数为1.8—13.6次/百年;宋朝以后,黄河泛滥次数上升至52.8—56.4次/百年;

从明朝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泛滥次数快速增加至118.2—137.3次/百年。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党和国家把这项工作作为治国兴邦的大事来抓。

经过一代接一代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黄河治理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

首先是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全面保护三江源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筑牢“中华水塔”,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发展。

加强重点区域荒漠化治理,坚持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开展规模化防沙治沙,创新沙漠治理模式,筑牢北方防沙带,科学固沙治沙防沙,积极发展治沙先进技术和产业,扩大荒漠化防治国际交流合作。

降低人为活动过度影响,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着力减少过度放牧、过度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旅游等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通过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及发展生态、休闲、观光牧业等手段,引导牧民调整生产生活方式。

其次,加强中游水土保持。突出抓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全面保护天然林,持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改善中游地区生态面貌。

大力实施林草保护遵循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密切关注气候暖湿化等趋势及其影响,合理采取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

增强水土保持能力以减少入河入库泥沙为重点,积极推进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发展高效旱作农业以改变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普及蓄水保水技术等为重点,统筹水土保持与高效旱作农业发展。

最后, 推进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加大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促进黄河下游河道生态功能提升和入海口生态环境改善,开展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生态保护与人口经济协调发展。

如今的黄土高原已是一片绿洲,党和国家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带领一代又一代人民奋斗在治理黄河、改善黄土高原的前进道路上,终有一天,黄土高原会呈现它最美的样子。

 参考资料:

0 阅读:0

张先生说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