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伐百济一事中来分析南北朝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格局

啊坤说历史 2023-05-19 16:31:48

前言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汉代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秩序发生激烈变化的时代。种新格局的产生,不仅对国际政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由于百济大量吸收南朝文化,同时又将自身的和南朝的文化转而向邻国输出,从而形成东亚文化圈里南北两大系统文化争奇斗艳的局面,正是因为这种局面的出现使得中国对东亚各国有着一种称之为“册封体制”的国际关系秩序。

这种见解,虽有利于对东亚国际关系的总体把握,但在具体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在研究“册封体制”表象下国家关系实质时,却常常显得过于僵硬和公式化。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固然有其相对稳定的方针与目标,但也经常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其理论和实践必然是富于变化与适时调整的。

东晋十六国

只要中国不统一,那么,中国的内乱就将波及周边地区,形成各个民族国家间的实用主义外交,不可能真正存在相对稳定与持久的国际关系秩序及其结构。这是在研究该时期东亚国际关系时不能不特别留意之处。国际关系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许多在史书记载上显得孤立偶然的事件,却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并对全局发生影响。

据朝鲜《三国史记》的记载,北魏高祖年间,魏军曾经讨伐百济。这一事件,历来不为研究者注意,未见有所论述。究竟其原因何在,是朝鲜史籍记载语焉不详,难以为据或者是事件发生纯属偶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试图对南北朝时代东亚发生的若干事件钩稽探啧,联系比较,从而把握住国际关系演变的主要脉络。

《南齐书》载:“是岁,魏虏又发骑数十万攻百济,入其界,牟大遣将沙法名、赞首流、解礼昆、木干那率众袭击虏军,大破之。去庚午年,捡犹弗俊,举兵深逼。”

朝鲜三国

魏伐百济事件的历史记载及其经过

《三国史记·百济本纪》关于此事的记载件显得十分孤立与突然,看不出有什么前因后果。考诸中国史籍,北朝方面全无记载但在南朝史书中,《南齐书卷五八《百济传》中有所体现。在《建康实录》卷十六《魏虏传》百济条里,我们也发现关于此事件的记载。《建康实录》作者许篙,大约为唐肃宗时人,其书多采遗文,颇补六朝正史之遗漏。

这样,关于魏伐百济事件,可以找到三条各不相同的记载。《三国史记》和《南齐书》的记载大概都出自百济竹称述,可视为同一系统的材料。而《建康实录》则为另一系统的材料,这种材料记录的内容基本上和北魏时期的记载相类似。由此看来关于魏伐百济事件的记录出现了三种出入较大的记载,首先在事件发生的时间上三者就不同。有年、年和“庚午年,三说。禽建武二年最近的庚午年为年,即南齐永明八年、北魏太和十四年。是年,北魏太皇太后冯氏崩,国丧期间,北魏不可能大举讨伐百济。

冯太后

至于年和年二说,在没有其他旁证的情况下颇难确定。就国际关系来说,两个国家之间发展到爆发战争程度的紧张关系,势必对整个地区产生影响。在年前后,和百济对立的高句丽不同寻常地频繁遣使赴魏,在488年二、四、六月,却见高句丽三次入朝,翌年二、六、十月亦多达三次。如此频繁的交往暗示东亚发生了异常的情况,双方有必要增加磋商。

《魏书》载:“今宇內清一,八表歸義,襁負而至者不可稱數,風俗之和,士馬之盛,皆餘禮等親所聞見。卿與高麗不穆,屢致陵犯,苟能順義,守之以仁,亦何憂於寇讎也。”

自魏灭北燕以来,高句丽万乎年年遣使入朝,甚至一年数至,竭尽全力在调整与北魏的友好关系,北魏没有任何理由打破内外安定的形势,突然间与没有外交关系的百济结盟,冒然去改变东亚的关系格局。实际上是要求百济入守臣礼,只是允诺将来高句丽不臣时可一起伐之。此既是一种遁辞,亦反映了北魏对东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态。

孝文帝

北魏与百济、高句丽之间的关系变化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高句丽趁中国大乱之机,于313年攻占乐浪等二郡,推翻中国在朝鲜半岛的郡县统治,继而大力向辽河流域扩张,而与东北地区的鲜卑慕容氏所建立的燕国激烈冲突,大规模战争连连发生。除年遣使后赵属打探中国消息等少数例子外,基本上都与该地区的军情密切相关。

高句丽刚和北燕建立起相对平稳的关系,东北地区的和平局面即被打破,这就使北魏统一北中国的兵锋指向了北燕。高句丽并没有因为北魏的事先告诫而保持中立,反而派遣数万大军迎取燕王冯弘一行,并将燕都和龙大掠一空,从而形成与北魏正面对抗的局势。从“冯弘事件”暂告一个段落的年到年,未见双方有使节往来,可见关系之冷淡。

冯弘

就在南北朝和东亚国家都在调整改变对外政策的微妙时期,百济突然遣使北魏,提出了上述与北魏结盟共同对付高句丽的国际战略。北魏虽然拒绝了,但仍然希望百济人朝,以此为契机同朝鲜国家建立多边关系。因此特派使者取道高句丽前往百济,但被高句丽所拦阻。此后,北魏再次作出努力,于年派使者从东莱渡海前往百济,但遭遇风浪失败,于是百济彻底断绝与北魏的交往。

《魏书》载:“安等至高句麗,璉稱昔與餘慶有讎,不令東過,安等於是皆還。五年,使安等從東萊浮海,賜餘慶璽書,褒其誠節。安等至海濱,遇風飄蕩,竟不達而還。”

百济突然靠拢北魏,对高句丽是很大的刺激,引起其高度的警惕和不安。为了避免南北受敌局面的形成,遂一方面迅速击破百济,另一方面则一改以往对北魏冷淡的政策,高丽欲通过积极的外交努力频频向北魏抛出橄榄枝,以期北魏不要对百济有任何的援助行为。而当时北魏正在国内推行积极地汉化政策,并且深受保守派的阻挠,为了稳固外部稳定,在与百济进行外交的同时也与高丽进行了积极对话。于是,双方的关系进入了稳定友好的时期,并历经北齐,一直保持到隋朝建立为止。

拓跋焘

南朝与百济、高句丽之间关系的演进

晋室虽然在中原溃败南迁,却保持着中国王朝正统的荣光,因此,和北朝相比,南朝与东亚各国都有着外交关系。东晋和刘宋两代,似乎特别注重高句丽,这从册封关系上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东晋册封高句丽王为征东将军,刘宋则进一步册封其为征东大将军。而同一时期,东晋统治者对于百济也采取了同样的册封方式。

《南史》载:“表求《易林》、《式占》、腰弩,太祖并与之。中大通六年年、大同七年年,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架》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等,并给之。”

百济盖卤王

由此可见,东晋和刘宋两代的东亚国际关系秩序是按照高句丽、百济、日本的顺序排列的,其间刚好各差一个等级。但值得注意的是南朝和百济关系的发展。百济和南朝的关系一直比较平稳,不像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那样起落较大。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百济与南朝的交往,尤其注重制度和文化的吸收与交流。

百济是东亚最发达的农业国家,自然接近且易于接受南朝的文化。同高句丽相比,南朝与百济的关系不但侧重于政治、军事方面,而更多地体现于内在文化联系上。因此,百济在晋宋两代东亚国际关系秩序上虽然地位不如高句丽,但双方的关系不易为时局所左右,尤能持久与亲密。特别在国际局势变动之时,这种关系的稳定性就表现得尤为明显。

高丽长寿王

评价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把南朝与东亚的国际关系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其分水岭就在于世纪末。这样,在南朝方面也看到和北朝方面同样的变化,百济为了得到北魏的军事援助不断与其频频示好,但是由于高丽的干涉以及北魏在形势上的认识最终没能成功,因此百济与北朝外交的失败,直接影响了整个南北朝时期与朝鲜半岛的外交互动。

中国的东亚国际关系秩序是有很大变化的。这种变化就是由于百济与北魏关系交恶出现的,百济因为高句丽与北魏的关系交好便转向了东晋,因此百济与高句丽的矛盾,也就是朝鲜半岛时期的矛盾在北魏与东晋,即在中国大陆上变相地展现出来。这虽不能说是必然出现的情况,但的确反映了南北朝时期那种纷繁错杂的东亚国际政治格局。到了隋朝初唐,高句丽又成了中国关注的主要对象。不久之后,新罗的地位急剧上升,成为唐朝的盟国,彻底改变了东亚世界的局势。

上述外交关系格局,从朝鲜半岛两国向中原地区派往的使者数量也能够得到充分反映,即高句丽派往北朝的使臣不断增加,相反百济方面愈发减少,而百济向东晋派往的使者却呈直线上升。由此不难看出各自交往的重心所在。5世纪末发生的变化,似乎是偶然因素使然,其实不尽如此,更有其深刻的内政原因。

高句丽在政治、军事以及外交上的造诣都是百济所不能达到的,高句丽通过对局势的洞察,特别是对朝鲜半岛整个地区乃至整个东亚国际格局的洞察尤其到位,都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手腕和技巧。反观百济,则颇有不如,在努力打开与北魏的关系上既不能审时度势,又急躁冒进,颇有孤注一掷的味道其后在处理同北魏的偶发性冲突时,又显得意气用事,错失扭转形势的时机,越发显得其外交政策和技巧的不成熟性。

参考文献:《魏书》、《南齐书》等

0 阅读:5

啊坤说历史

简介:挖掘史料背后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