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砸钱也能富养孩子?

我是一秒育儿 2024-04-09 11:03:24

说起“富养”,我相信很多父母并不陌生,“穷养儿子富养女”嘛。这句话里的“富养”,指的是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用钱砸。孩子要啥就给啥,喜欢变形金刚,买!喜欢芭比娃娃,买!

但是,这样理解到底对不对呢?我认为太过简单化。男孩女孩都要“富养”,但绝不是钱那么简单,精神的富足养育才是关键。

我把富养分成了四个层面。每上一个层面,父母的品相就会上升一个台阶。而越升级,与金钱的关系越小,甚至与之无关,这是不是有些超乎想象?!

接下来,我就来分析一下富养的四个层面。

层面一:肯为孩子花钱。

其实,就像文章一开篇所说,很多父母都存在这个误区:单纯地认为在养育孩子上,只要给孩子花了足够多的钱,就是好父母。

固然,给孩子买大量的绘本,结合孩子的喜好报优质的兴趣班,或者带他去不同的地方参观博物馆、旅行、游学,都需要金钱的投入。

而孩子见识得越多,视野越开阔,未来也就越有更多种可能。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投入当然是值得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点:这些金钱上的投入与孩子是否优秀、是否幸福并没有直接关系,没有越给孩子砸钱,孩子就越优秀的道理。

缺少有效陪伴,看不见孩子读不懂孩子,砸再多钱也难以养育出内心丰盈、生命力蓬勃向上的孩子。

层面二:肯为孩子花时间。

这看上去很容易理解,就是陪伴嘛。是的,就是陪伴,但陪伴的学问很大。恕我直言,很多我们以为的陪伴却并没有什么价值。

有一种陪伴叫“迟到而又不被欢迎的陪伴”。

当全社会开始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时候,就意味着相较于金钱,对于现代人而言,时间成了相对稀缺的资源。

但是,很多父母一直抱着这种侥幸心理:“现在忙点儿,没时间陪孩子没关系,等我赚够了钱,甚至可以不上班陪孩子。”

于是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拿去赚钱,去实现第一层面的富养,却错失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错失了建立强有力的亲子依恋关系的时间节点。

孩子的成长,拉弓没有回头箭,很多东西不可逆,错过便错过,何其遗憾!实际上,我们都是活在当下,而非未来。

我们确实应该为未来去做规划,但是绝对不能以放弃现在为代价。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缺乏临在感,总是寄望通过未来的弥补来代替当下的陪伴,不得不说,这是非常“不划算”的,效果会很不理想。

我们都要记住,钱买不了一切,尤其买不来亲密的亲子关系。

孩子小的时候,需要我们陪伴,我们忙、没时间陪;等孩子长大了,他们需要个人空间时,我们又非要陪着,这不懂孩子的戏码还要上演多久?

所以,该在什么时间段做的事情不要耽搁,肯为孩子在需要我们的时候花时间陪伴才是称职父母该做的功课。

但现在,我们确实很难与手机绝缘。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我自己也离不开手机,但我会告诉孩子,手机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电脑,我要用它看邮件、发工作微信。

后来,孩子就理解了我和她在一起的时候,还要时常拿起手机的这个现实。她知道,妈妈没有在玩手机,是在工作。

即便如此,我仍然每天至少保证30分钟的高质量陪伴。

在这段时间里,我会把手机完全放下,单纯地陪孩子玩、讲故事、聊天、做游戏······这个时间虽然看起来短,但日积月累,持续的高质量陪伴会让孩子每天都有和父母深度联结的机会,让亲子双方始终保持亲密。

这里分享给大家一个“123”陪伴法则,每一天,至少二十分钟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做三件事-做游戏、聊天、讲故事。

层面三:肯为孩子学习。

这个层面的内容我曾经在抖音拍过短视频,当时获得了大量的粉丝留言,告诉我他们自己是如何身体力行的。

但是,我发现其中有很多父母存在一个误解:那就是孩子学什么,大人就跟着学什么。

比如,有一个粉丝说自己是个特别典型的学习型妈妈。孩子学英语,自己学得比孩子还刻苦;孩子学古筝,她也跟着上古筝课,跟孩子比着练琴。

其次,多数情况下,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按照我们的知识积累和逻辑思维能力,一定学得比孩子好。

那么,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他怎么追也追不上、怎么比也比不过的“竞争对手”。

当面对这样一个“巨人”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缩在我们人为制造出来的阴影之下,让孩子自我暗示“我是不是笨,就是学不好”,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当然,如果我们本来就对某项技能十分感兴趣,恰好孩子也喜欢,投入精力去学习也是可以的。

但要注意,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表现最多只能比孩子好一点点,必要的时候装装笨,让孩子来教你,用这样的方式,增强孩子的自信。

那么,回到正题,我说的肯为孩子学习,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这里的学习是指学习如何做父母、如何懂孩子、如何跟孩子心对心地交流、如何能给孩子一个好的人生引导。

这样的学习对孩子精神富养特别有益处。

我在学习萨提亚的时候,有一个内容让我十分受益,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那就是萨提亚提出的自我成长四大目标,希望它可以成为大家养育孩子时的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提高自我价值感。

我们要让孩子从心里认同自己是好的,帮助他寻找到价值感,尽力培养高自尊的孩子。在这里,我们要区分自我价值和自我价值感。

存在于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价值,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好的自我价值感。比如,前阵子曝出了一条热门新闻,北大女生被男友“PUA”(pick-up artist,直译为搭讪艺术家),最后竟然自杀了。

这位自杀的女生,和男朋友的微信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遇到了熠熠闪光的你,而我却是一块垃圾。”这位女生的自我价值感就很低,她甚至认为自己是一块垃圾,一文不值。

要想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需要我们父母不断地给孩子内心输送养料-接纳、理解、尊重、赞赏····让孩子从小就深深认同“我是有价值的,我是好的、值得的”。

高的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内心的能量库,是保护孩子一辈子的铠甲。

有了它,无论何时,孩子都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负面评价或诋毁就落入“我是垃圾”的深渊,

第二个目标是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让孩子有更多选择的能力。一个人焦虑感的来源,通常是对一件甚至几件事的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而一个人敢于放松,都是因为他拥有更多的选择。

中国台湾作家龙应台对儿子说过:“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帮助孩子提高能力,他才有可能对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第三个目标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叫作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现在有那么多的“妈宝”“巨婴”,遇到困难就怨天、怨地、怨空气,就是不找自己的原因。

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们无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这样自己心里就舒服些。“你看,这事不怪我呀!”表面看起来是“归因偏差”,探究深层,是无法用自己的肩膀扛起自己的人生。

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对自己负责,就像周杰伦的一句广告词“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但是能做到的人很少。

如果我们自己现在还做不到,没关系,别太焦虑,至少我们知道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也给孩子以身作则。

第四个目标是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和谐共处。

这一目标指的是培养孩子能够驾驭自己,同时也兼顾他人和外界环境。做到不被外在世界控制,从自己的内在保持与自己、他人和环境和谐的状态。

学会接纳自我,接纳他人的看法和感受,能允许他人的差异,保持自己内心平静、祥和的状态。

这四个目标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指标,也是指引我们培养孩子的灯塔。

时常回望一下,作为父母我们偏离目标了吗?我是在持续地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还是无意中降低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我是在协助孩子未来拥有更多选择,还是在限制他能力、眼界、思维的增长?我是言传身教着为自己人生负责任的价值观,还是示范着一推六二五,都怪别人的人生态度?我是越来越内外一致、和谐统一,还是越来越拧巴越来越暴躁?孩子都看在眼里。

层面四:肯为孩子改变。

有些父母会误把“为孩子牺牲”理解为“为孩子改变”。

比如,为孩子改变,是指父母通过学习,有意识地改变在养育方面的错误行为,包括看待孩子的角度、沟通方式,能不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遇到问题是否有成长性思维和积极的应对心理,等等。

这些改变也是第三个层面中,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带来的行动上的提升。做到这些,恭喜你,你已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富养孩子。

孩子是父母改变的动力。这种改变对父母而言,是一次极大的自我完善的机会,意义重大。

不过,为孩子改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相对比较困难。

但是,一旦我们开始做,就会发现自己逐渐找到了通往正确做父母的道路。

富养孩子的四个层面中,如果能站在第三层-肯为孩子学习,已经非常了不起;如果能站到第四层-肯为孩子改变,就值得所有人为我们点赞。

做父母真的难,但是如果我们想做称职父母,不去学习、不去改变,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养育孩子,同样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第二次成长!

内容来源参考书目:《妈妈知道怎么办》王小骞

0 阅读:0

我是一秒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