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辑。
我大安徽数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那些在历史长河里耀眼的文化之光历经时间与地理的变迁,
有的已经无处可寻,有的黯然失色,
有的依然继续传承了下来还保持着鲜明的特色。
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安徽16个城市都有哪些令人赞不绝口的艺术文化吧。
安庆-望江挑花
望江挑花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传统手工技艺。
天生爱美的村姑们琢磨着怎样把纱巾、头布添些花纹,
最初的望江民间挑花便在村姑们的揣摩中应运而生了。
1979年,望江挑花第一次入选首都人民大会堂。
1981年,望江挑花二次入选人民大会堂。
面对一个个接踵而至的荣耀,
望江人旋即通过举办各种展览、研讨等形式,
全面开启了继承、弘扬、开发的序幕,
加快了搜寻、抢救这一传统艺术瑰宝的步伐。蚌埠-花鼓灯
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
是汉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
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2004年,花鼓灯被国家列入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这也是汉民族目前唯一被列入
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舞种,
2006年,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亳州-亳州剪纸
亳州剪纸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流传于安徽毫州一带。
1988年,在首届全国剪纸大奖赛中,
亳州剪纸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2002年,亳州民间剪纸荣获全国民俗剪纸大展金奖。
2004年,亳州剪纸获得了全国剪纸邀请赛金奖。
池州-池州傩戏
池州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池州傩面具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雕、绘画等内容,
是汉族民间艺术的精华。
2005年,池州傩戏被国务院列为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池州市贵池区为
"中国傩文化之乡"。
滁州-滁州凤画
凤画又称龙凤画,
是安徽凤阳的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
凤阳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
“自从出了朱皇帝”,
象征吉祥、祈求幸福的凤阳凤画日渐兴盛。
凤阳凤画凤凰造型必须是
"蛇头、龟背、鹰嘴、鹤腿、如意冠、九尾十八翅"等,
聚集了百鸟之长。清光绪年间凤画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凡外地来诉讼、赶考、经商等人多购买凤画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凤阳本地百姓在婚嫁、乔迁、逢年过节也都张贴凤画,以图吉利。
阜阳-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是指安徽省界首市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
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三彩刻画陶。
但是,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风韵。
2006年,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经国家文化部确定,
安徽省界首市的王京胜、卢群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并被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合肥-吴山铁字
吴山铁字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源于安徽省长丰县吴山镇,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其制作工艺是以锤代笔,以铁代墨,敲铁成字,手工冷锻,
将纸墨书法中的提、按、顿、挫、干、枯、虚、实等传统技法,
与铁艺制作融合,产生特殊的书法艺术效果。吴山铁字还荣获"华夏奇葩艺术博览会"、
"中国百家工艺精品展示会"两项金奖,
并获"国际旅游工艺品博览会"银奖。
淮北-淮北大鼓
淮北大鼓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一面鼓、一副板、一张嘴,
这就是淮北大鼓的全部家当,
但是这种以唱为主、说为辅的艺术形式,
却因为其高亢婉转的唱腔、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
而深受大众喜爱,特别是在淮北地区,广受欢迎。
2006年,淮北大鼓进入
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又被上报申请
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淮南-推剧
推剧源于花鼓灯,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三:表演--花鼓灯,声腔--扬琴,
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汉族民间舞蹈。
推剧艺术风格热情奔放、诙谐幽默,其旋律唱腔、身段、手法,
充分体现了淮河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
具有显著的地方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黄山-歙砚
歙砚,全称歙州砚,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齐名。
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
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
2006年,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经国家文化部确定,
安徽省歙县的曹阶铭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并被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六安-舒席
舒席古称"竹簟",
安徽潜山史称"舒州",就叫舒席因此而得名。
1906年舒席作为中国名产,在巴拿马国际商品赛会上获一等蔑业奖;
翌年在芝加哥国际商品赛会上又获一等奖。
1960年,舒席老艺人汪龙福编织"五谷丰登"、"牡丹"图案,
送北京人民大会堂。
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马鞍山-含弓戏
含弓戏是安徽省的戏曲剧种之一。
流行于含山、和县等地。
因发源于含山,源为由盲艺人操弓拉二胡卖唱的滩簧,故称"含弓"。
含弓戏作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
已于1994年被文化部列为全国稀有剧种,
并被编入《中国戏剧音乐集成》和《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
宿州-泗州戏
宿州市泗县,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它迅速发展的经济和发达的交通状况,
而是泗县的文化,尤其是泗州戏。
作为民间艺术之一,泗县泗州戏的文化价值颇高,
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2006年,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陵-竹马灯
竹马灯是一种汉族舞蹈形式。
竹马一般用篾片扎成骨架﹐外面糊纸或布,
分前后两截﹐系在舞者腰上如骑马状。
舞时表现骑马徐行或疾驰﹑跳跃﹐动作轻松活泼,
情绪热烈奔放,有的边舞边歌。
竹马灯现已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收入
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芜湖-芜湖铁画
芜湖铁画原名"铁花",安徽省芜湖地区特产,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
2006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经国家文化部确定,
安徽省芜湖市的杨光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宣城-宣纸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
原产于安徽省宣城泾县,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
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文人墨客赞其为“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
2009年,宣纸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后言:
那些经过时代传承后遗留下的艺术瑰宝,
是我们独有的文化符号。
很多地方的特色文化的传承已到了危急时候,
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怎么走?
我想无外乎两点,一是继承,二是创新,
工匠精神必不可少,
前提是,
我们对自己的文化,
要敬畏,还有源自内心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