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深度好文
作者:万 刚
文字工作者通常既是“专家”,也是“杂家”,不仅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还要具有较强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针对机关文字工作者的政治属性和专业特性,这里交流三个话题:一是深度“好文”怎么看;二是深度“好文”怎么写;三是如何架起深度好文的“桥和船”。
一、关于“深度好文怎么看”
我们伟大的民族和灿烂的文明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奥秘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千年的文字会说话”,纵览历史,历代好文,皆是探寻和回答当政之问、民生之问。“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李白、杜甫那里,文能“惊风雨”“泣鬼神”;在韩愈那里,能“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鲁迅手中,文则被称作“匕首和投枪”;而艾青则把诗文比作烧毁“枷锁”与“牢监”的火焰。千百年来,优秀的文章如火炬在前,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文脉不断、元气不散,虽履险而能如夷,我经百折而犹向前。
载道是文书的要义。我国的公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的施政方式亦把“文以载道”诠释的淋漓尽致。古人将立德立功立言看作人生的“三不朽”,历代不少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通过公文,上书最高决策层,发布施政策令、开展政治动员,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先秦李斯的《谏逐客书》、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三国诸葛亮的《出师表》、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北宋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明朝海瑞的《治安疏》等等,都是脍炙人口、流传百世的好公文,其深远的政治影响和历史影响千年不朽,至今读来仍令人拍案叫绝。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胸中有大道,笔底起风雷。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思想先驱、文化学者、革命志士等大都是超前且深刻地感知到了国运变化,用手中有形和心中无形的笔,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时空穿越千年,信息时代的我们虽不会像古代文牍时代那样奏章上疏,但现代公文作为党和国家机关表达意志、传递策令的文字工具和书面手段,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发展建设直接关联,以文辅政的工作性质和职责并没有变化。
立言是发声的分量。不论是组工战线的“老兵”,还是宣传工作的“新人”,工作中应用机关公文、政务信息和新闻报道的机会比较多,有时也会接触到政论文和策论文,就某个议论话题或对象,从政治高度、科学角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技术逻辑、实践逻辑等进行阐述和评论,提出旗帜鲜明的见解或主张,为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等提供事理、学理、法理、律理等支撑,从而明确路径指引。我们这里推崇的“深度好文”,指的是由中央或国家主流媒体刊发推送的时评、政论等,是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承担独特功能的雄文,胸怀的是“国之大者”,聚焦的是民声关切,把握的是时代脉搏,抒发的是“家国情怀”,体现的是为党立言、为民发声的思想分量。
共鸣是各方的共识。何为深度好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好文稿看新意,观点新、素材新、文笔新;有人说,好文稿看立意,立意须做到立得住、立得稳、立得好;还有人说,好文稿看满意,文稿好不好,只有上下满意才是真的好。有人片面认为“深度好文”就是哲理散文,甚至有人将其与“心灵鸡汤”同义,其实是把“深度好文”看小了、看轻了、看低了。“深度好文”使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哲理思辨的语言风格,通过“小故事”反映“大道理”,通过“小人物”折射“大时代”,从而触摸、击中人们内心和灵魂深处的梦想与激情、美好和柔软、情怀及力量,让人思考、给人启迪、催人奋进,使读者与文章产生强烈共鸣。
好文是系统的界定。笔者认为深度好文要“确保一实”“把握二度”“力求三好”“突出四新”。“确保一实”,就是要确保文稿注重实际、实事求是。“把握二度”,就是把握政治站位的高度,把握机关公文的尺度。“力求三好”,就是素材好、思路好、文笔好。美食的基础在于好食材,文章的基础则在好素材,就是以敏锐的思维快速遴选使用真实、鲜活、生动且富有亲和力、感染力的写作素材;想明白才能写明白,通过思考建构逻辑严谨、思维新颖、系统完善的材料框架,导航出明白晓畅的工作思路;文笔好则强调文字自然可亲、灵动可心、质朴可爱,读来没有距离和违和感,听罢让人如逢甘霖、舒心怡情。“突出四新”,就是思想新、观点新、视角新、影响新。思想新,即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体现党中央新决策新精神,落实上级党委、机关新部署新要求,文稿主题鲜明、思想清新。观点新,就是对阐述的问题有新认识新理解,并在已有论断基础上作岀新的判断和概括,只有这样才能反映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路。视角新,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能够运用全面、系统、辩证、历史、科学等方法,从不同的视角看到并找出新路径、新方法、新意象。影响新指的是正是基于“新思想、新观点、新视角”创作出的作品,其影响的高度、广度和深度都是“全新的”。
辅政是行文的目的。“深度好文”作为以文辅政的重要载体,在任何时代创新发展的只是形式,本质都是向决策者建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工作举措。无论是机关公文还是工作简报,无论是政务信息还是领导讲话,都带有政治要求的工作宣传,需要把准时代脉动、回应受众关切、掌握舆论走向,将“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在相应范围内传播。办文、办会和办事是机关工作三本经。机关的同志常讲“以文立身”。细想一下,不论哪个领域、什么岗位,能写深度好文,会说群众语言,能谋高参方案,能担非常之事,才是德才兼备、扎实能干的“硬核竞争力”。
二、关于“深度好文怎么写”
写作力是笔杆子的“基本功”,属于“技”的层面;号召力是笔杆子的“管用招”,属于“术”的层面;而思想力是笔杆子的“杀手锏”,属于“道”的层面。“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文字工作者多是经历了由无道、问道,至寻道、入道,再到盘道、悟道的心路历程。这个“道”也不至于玄妙得神乎其神,其实通俗地说就是个“门道”和“机关”,摸着“门道”,找到“机关”,一切迎刃而解。深度好文的文章架构、工作建构和思想重构,既有基本套路,又无固定之法。
(一)写出鲜明的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文无立意如同人无精神,无病呻吟的文章等同行尸走肉的皮囊。毛主席主张“写文章要管大用”。他的文章胸怀全局,登高望远,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大处落笔,都是为了分析和解答现实重大问题。无论是公共文书还是信息简报,或者领导的讲话发言,个人的学习交流,等等,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坚持什么、落实什么,都要突出“实施领导、处理公务、推进工作”等目的,在立意上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导向性。
首要问题是突出鲜明的政治性。公文为制定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而服务,必须传达明确的政治意图。公文起草者必须把握其政治属性,站稳政治立场,凸显政治目的,这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紧扣中央精神和本级党委要求,紧贴单位实际行文立意,确保公文的严密性、权威性和说服力,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一以贯之执行落实。
根本问题是突出权威的政策性。突出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是公文起草的基本遵循。公文来源和出处均由“法定作者”,这个身份是法律赋予的岗位职权、责任,组织赋予的使命、任务。即使以领导人名义发文,领导人也是代表所在机关的身份来发文的,是行使法定职权的一种表现。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绝不是给群众添堵。公文起草既要辩证地把握“法度”与“温度”的相得益彰,也要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摒弃机械地照抄照搬照转,做到吃透上情、把准下情,彰显严谨政策、体现人文关怀。
关键问题是把准正确的导向性。公文是党委、政府和行政机关意志主张的体现,目的是推动工作,因此具有强烈的导向性。这一属性特别在动员报告、领导讲话、工作通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体现导向性不是上下一般粗的“客里空”口号,而是“心里实”的思想交流,通过文件、会议等形式,在传递融合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团结力量。
(二)提炼深邃的思想
思想就是力量。好的文章,犹如暗夜的火把,拨云的日光,破障的利器,无论时代久远,都会历久弥新,透出真理的光芒。真正力透纸背、洞穿世事、直指人心的,是为文者的思想张力和理性魅力。用最朴实的话和最贴近的事例,把复杂的、事关重大的事讲明白。文章的素材如同人的“血肉”,主题如同人的“灵魂”,谋篇布局就是人的“筋骨”。没有坚实、健壮的“筋骨”,“血肉” 无所依附,“灵魂” 无处寄托,文章就会得“软骨病”,散架立不起。写好公文,关键要谋好篇、布好局、搭好架,让文章有血有肉有灵魂。
把准核心主题。“定主题”就是“出思想”,核心主题贯穿始终,表明的是基本观点、主张和意图,这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难的抵达。思想性、指导性是文章的制高点,决定着分量和质量。
把准逻辑主线。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逻辑是思维的内核。篇法讲究“首位开阖,繁简奇飞,各极其度”。文章起承转合才显逻辑顺畅,文稿才能如行云流水温润如玉。逻辑混乱则文稿杂乱无章,行文如一盘散沙。文章开头、中间和结束就像“凤头、猪肚、豹尾”。逻辑次序犹如穿起大珠小珠的丝线,也就是思维规律、逻辑架构。行文就是干工作,要自己理清楚、对人说明白,特别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有些文稿虽不及公文那样要求严密的逻辑框架,但定准确的主线,画清晰的脉络,上下衔接、完整合理,级级上升、层层深入,不可或缺。
把准角色特点。机关工作人员要“身在兵位,胸为帅谋”。邓小平同志曾经称赞一位秘书工作者为他起草的报告写得好:“这篇文章写得好,因为文章里的很多话都是我的原话。” 这道出了好文稿的标准,不需要脱离实际、过度修饰的文字加工,很多时候原汁原味、真人真事,更有感染力和动员力。执笔者要善于站在决策者的角度、领导者的高度、组织者的维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力求把问题看得更深一些、思考得更准一些、阐述得更新一些,这样的文稿才能思想鲜明、见解独特、彰显权威。
(三)掌握辅政的“机关”
机关工作有其特点和奥秘,所以机关里面有“机关”,这个“机关”就是做好机关工作的方法技巧,也是机关工作者必须领悟的生存之道,练就的从业之功。就掌握以文辅政的“机关”而言,需静心研究、专心琢磨、虚心学习、苦心锤炼、恒心坚持。
一要在“悟”上用心思。“悟性”是打开“机关法门”的一把很重要、很神奇的钥匙。要善于领会和把握党委、领导意图实质,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提炼、概括、完善、拓展,做到融会贯通,使文稿与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切实发挥好部署和指导工作的作用。要悉心感悟领导思想和机关行文风格,悉心领会、潜心揣摩,从中悟出文稿特点风格和基本套路,与党委、领导做到在思想上合拍、工作上合调、行动上同步。
二要在“学”上用心思。要真正“钻进去”学。深入学习笔杆子如何把握主题,怎样提炼思想,又是如何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怎样站在党委、领导的高度谈工作、抓关键、看问题、想办法、找对策。无论是自己主笔的、参与的或是别人经手的,都要认真琢磨成稿的中心主题、政策运用、精神把握、逻辑架构、体例规范、标题运用以及遣词用句等,以此来强化、启发、拓宽、深化自己的写作力。要真正“跳出来”看。结合“花脸稿”“过程稿”,研究改动的词句、增删的内容、调换的事例,特别是领导审稿时所作的改动,要用心比较、反复琢磨,尽快缩短与党委、领导在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学到领导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和驾驭公文能力。
三要在“精”上用心思。精准审题。接到材料任务先弄清楚任务的背景和具体要求,与任务相关联的批示、指示、讲话、方案、文件等也要尽可能掌握。精心会商。召集相关业务负责同志、综合部门同志一起通过会商碰撞思想火花。精华备料。备足上级精神、本地实际、领导思想等精华资料、有用信息。精炼提纲。精心提炼能够见思想、见思路,而且能起到纲举目张作用的大小标题。精研撰写。聚焦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多使用有事例和数据的“干货”。精妙修改。大标题要一语道破中心思想,小标题要题文呼应,逻辑次序要自然顺畅,内容要完整体现,文字要精炼出彩。总之无论大标题还是二、三级标题,一定要涵其文、达其意,而不是生搬硬套、离题万里。深度好文该长则长、当短则短,内容至上、思想为王。总的来说,内容决定形式,思想决定内容。
三、如何架起深度好文的“桥和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任何事情,本质上都是在找方法。毛主席说的更明白晓畅:“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我们这里讲的“桥和船”,就如同工匠做工,要想完成工作,最先要做的事就是准备好得心应手的工具,而这正是写好深度好文的方法论。
(一)理论不牢,地动山摇
打好理论基础是根本之根本。鲁迅先生言“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恩格斯则认为,任何一个民族,要想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机关工作就要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感悟理论思想、感知人民期待、感触以文辅政。
一要善于思考工作。写作激情源于发现新事物、看出新问题的能力。工作中要善于就事论事、就事析理,善于在工作中,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表象找本源。公文的高起点、大格局和纵深度,就是得益于正确认识全局工作中的各种现象,正确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只有在潜移默化中、打牢思想基础、提高理论素养,才能头脑更敏锐,思维更活跃,眼光更长远,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才有不可动摇的逻辑力量。
二要躬身积累生活。生活阅历浅,知识储备少,很难写出好文章。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提供大量写作信息,而且能激发写作欲望,充分调动创造力和想象力。平时要注重扩大知识积累,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专业知识精,外围知识博,对所需依据哪里核?所要资料哪里找?信手拈来、简明扼要。
三要耐心储备资料。观察身边“材料大拿”和“大笔杆子”,没有一人不善于储备和积累。积累资料需要技巧,更需要毅力。信息海海、资料云云,如何快速准确判断信息和资料价值,同样需要经历锤炼。除了资料积累还有思想积累,就是脑子要存事、想事,思事、辨事,无论读文稿、看材料、听报告,都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使头脑总处于一种准备状态,这样,受领文稿写作任务才能做到进入情况快、完成任务好。
(二)研深究透,可上层楼
只有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才能把思想搞懂弄透,工作也才能真正更上层楼。好的材料都充满了哲理,需要用辩证的思想、辩证的方式、辩证的观点去论述,给受众一个新的视野、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境界。
一要研究政策。政策精神是公文写作所必不可少的素材,只有把政策精神研究准、研究透,才知道工作怎么去落实、怎么去开展,写材料的时候才知道要研究掌握哪些政策精神,如何把政策精神在材料中去充分地体现。不少文稿普遍存在的通病是大话空话套话比较多,空洞无物,贯彻上级精神,上下一般粗;落实工作部署,左右一个样。不见单位实际,没有落地思想,问题还是那个问题,矛盾还是那个矛盾,思想没办法、工作没思路、破题没招数,不能站在党委、机关的高度去研究问题、思考工作、寻找办法,所以思想破不了题,工作破不了局。
二要研究工作。要经常思考单位工作进展怎样,存在哪些问题,遇到哪些困难,党委机关应该如何看?怎么办?独立单元应该如何抓?怎么落?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工作一线、实践前沿找答案、找方法。要注重站在党委、机关的高度和角度,研究工作思路。特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整体工作,目标任务是什么,指导思想是什么,工作路径是什么,这样在起草材料时,才能集中时间、沉下心力,对工作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形成完整的工作思路。
三要研究问题。文稿影响的大小,根本就在于是不是真正抓住了问题。如果是针对问题去写的,影响就大,相反影响就小。因此,必须注意抓问题,抓“一碰就响”的问题,抓普遍存在的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深入调查研究,以高度的敏感性洞察和分析问题,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单位建设的主要问题,确立文字材料的主题思想。资深笔杆子都是“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领导班子的事”,不固步自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敢当禁锢思想的“破壁人”,敢当事业创新的“先锋者”。
(三)厚积薄发,妙笔生花
文章之美是一种思想之美,也是一种哲学之美。写深度文章本身就是一次理论武装,一份调查研究,一项开拓创新,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妙笔生花。厚积薄发需要先研究,后写作;边研究,边写作;再研究,再写作。没有调查研究的写作,写出的文章就“无根无魂”、“无气无神”。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深度好文,就是一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学要学得扎实,用要用得充分。临摹范文,学亦有“道”。要向范文学观点、学金句、学逻辑、学架构、学话风。把每次写材料当作一次对工作的检验,努力让材料做到“五有”:“言之有据”,政策法规、文件精神、上级要求、重要数据及典型事例等,都要有准确出处和确定来源。“言之有物”,内容具体而充实,事例真实而生动,不讲假大空,只言实在话。“言之有理”,就是思想为先导、以理来服人。“言之有度”,就是有理有节、张弛有度,尺子立得住,界限分得清。“言之有法”,就是言之得法,言之有规。
写要写得规范,改要改得出彩。深度好文既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好文章是一个不断酝酿、不断思考、不断启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开窍、不断自我升华的过程。再短小的文章、再快的行文速度,也需要经过足够的酝酿、思考和修改。写的过程,武装自己、融合自己、提升自己;改的过程,突破自己、修正自己、革新自己。好文章要善用弦外之音,就是话止意到,语尽意达;要善谋先见之明,就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要善用神来之笔,恰如其分使用金句扣人心弦,让听众、读者如沐春风;要善入无人之境,就是写作要“安专迷敬”、乐在其中。
选要选得实在,美要美得升华。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深度好文。公文之外的理论思考、工作研究、调查报告及政论文章等,选题要开阔视野,只要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只要是对加强、推动和改善工作有利的,只要是自己具备了这方面的写作能力和实力的,都可以认真琢磨,把它写出来。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用灵敏的耳朵去聆听,用赤诚的心灵去感受,用睿智的头脑去思考,思想上不要有什么框框,尤其要破除“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想法。要把选题的根本途径深入到实践中去,坚持围绕人们普遍关注、关系全局重点、制约工作瓶颈等问题,科学选题、创新研究,以分析、解决、回答问题为中心,力求讲问题不含糊,立观点有论据,怎么办有对策。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多学多记多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坚持思维美、意境美、人格美的统一,以期写出文心真挚、文质大美的深度好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惟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转作风,真正改文风,勤练脚力、多练眼力、善用脑力、用足笔力,肯下苦功、多练实功、悟得真功,才能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深度好文”,才能谱写出党风正、政风清、民风纯的“管用作品”,真正不负人民、不负时代。
【作者根据在某系统宣传能力提升培训班讲课提纲整理】
作者简介:万刚,笔名泰山菩提,国防科技大学全日制政治工作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社科院在职博士研修班学员,主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2019年由军队转业至国家某部委机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