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为了让孩子们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

我是一秒育儿 2024-04-06 10:05:07

有些成年人错误地认为,孩子之所以继续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因为惩罚没有严厉到使孩子从中吸取教训的程度。所以,他们会更严厉地惩罚孩子——而孩子则会找到更聪明的方法来扯平,报复循环便会永无休止。

直到孩子长到十几岁以后,以离家出走、怀孕或其他极端伤害性的行为来彻底反叛时,父母才可能认识到报复循环的严重后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孩子们通过这种报复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远远甚于给父母带来的伤害。

与孩子打过交道的任何人都知道,惩罚会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至少是暂时制止。正是因为这一点,大人们可能认为他们赢得了管教孩子的许多战斗。

然而,当孩子找机会扯平、挖空心思不被抓到或者由于恐惧而俯首帖耳或自认没用时,大人就会不可避免地在管教战争中彻底败下阵来。

我们必须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并且必须考虑长期效果。只要大人们志在必赢,就会迫使孩子成为输家。

大多数父母在考虑惩罚带来的长期效果时,都会感到非常震惊。他们的意图从来不是要造成使孩子产生自卑感或反叛的环境。他们真的认为惩罚会促使孩子做得更好并成为更好的人。

对于许多父母而言,考虑惩罚所带来的长期效果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然而,那些花时间考虑了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长期效果的父母,在发现能够帮助孩子发展自我能力感并且学到有益的社会和人生技能的长期有效的管教方法时,会惊喜不已。

小丹带了一辆玩具车到学校。他的老师把他叫到一旁,问他是愿意让老师替他保管到放学,还是愿意让校长替他保管到放学。

小丹选择了把玩具车交给老师保管。(在可能的情况下,私下里把一个后果告诉孩子,以免孩子在同龄人面前丢脸,也是个好办法。)

给孩子一个选择,并且私下里把后果告诉孩子,并不是有效运用逻辑后果的唯一指导原则。

倘若如此的话,让孩子选择是停止不良行为还是挨一顿打似乎也很合理了。

我们可以用“逻辑后果的四个R”作为甄别的准则,以确保我们要采取的方法是逻辑后果,而不是惩罚。

逻辑后果的四个R:

01相关(Related)

“相关”是指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

02尊重(Respectful)

“尊重”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而且对所有相关人员都是尊重的。

03合理(Reasonable)

“合理”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

4.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预先告知”就是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她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或你将会做什么)。如果遗漏了这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就不能再被叫做逻辑后果了。

如果后果没有预先告知,就很容易被孩子解释为是惩罚。在可能的情况下预先告知,是为尊重和选择增加了空间。

当一个孩子弄洒牛奶时,相关的后果是让他清理洒出来的牛奶。

如果你说:“你怎么这么笨?这是我最后一次让你自己倒牛奶。”就是不尊重。

尊重的说法应该是:“哎呀。现在你需要做什么?”(令人惊讶的是,孩子常常知道什么是一个逻辑后果,并且当大人以尊重的态度提出要求时,孩子们很愿意去执行。)

如果孩子不知道该做什么,那可能是因为你没有花时间训练他——因而,你的期望或要求本身就不合理。

以尊重的态度处理事情,也表明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时机。

为了确保孩子为他们的错误吃苦头,而对孩子说:“为了确保你接受教训,我要你擦干净整间屋子的地板。”这就是不合理。第四个R(预先告知)不适用于此例。

实际上,如果大人遗漏了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而使得后果不再是相关的、尊重的、合理的、或预先告知的(情况允许时),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可能就是惩罚。

惩罚造成的四个R

01 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02报复(Revenge)——“现在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

03 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04退缩(Retreat)

a. 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 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尽管父母和老师们不愿意承认,但他们喜欢使用惩罚的主要原因,是要显示自己能“赢”孩子的权力,或者通过让孩子吃苦头而报复孩子。

在这种念头背后的下意识想法是“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要按我说的去做,否则有你好看。”

这种心态在一部卡通片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妈妈看到爸爸拿着一根棍子追孩子,便大声叫道:“等等,再给他一次机会吧。”爸爸回答:“但他可能就不会再这么做了。”

显然,对这位父亲(以及许多大人)来说,让孩子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吃苦头,比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更为重要。

吃苦头不是逻辑后果需要的条件。例如,一个孩子可能很喜欢清理自己的课桌。(这很好,因为逻辑后果的目的是为了停止不良行为并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为了报复而给孩子造成痛苦。)因此,逻辑后果的另一个名称是转移孩子的行为。

当一个逻辑后果能将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用的(有贡献的)行为时,它就是有效的逻辑后果。

马克上课时很不尊重老师、特能捣蛋,当老师要讲课的时候,他就大声说话。史密斯老师告诉他,必须把“我在教室里要举止得体,尊重他人”抄写30遍,以此作为惩罚。

但是,马克不会很赞同地想:“噢,太棒了!这是我应得的,这会让我接受教训,再也不在课堂上乱说话。”相反,他感到的是反抗和愤恨。所以,他根本不抄写这句话。

史密斯老师像许多成年人一样认为,如果惩罚不起作用,那一定是惩罚得不够狠——因此,他加倍惩罚,要马克抄写60遍。

马克感到更加愤恨和抗拒,拒绝抄写。他妈妈指出,如果他不抄,史密斯老师可能会再加倍惩罚(不论那样是否公平),而且马克还可能被罚停学。

马克说:“我不在乎!我肯定不写!”惩罚又被加倍到了120遍,妈妈也被叫去了学校。

许多老师也同样相信,如果惩罚不起作用,那一定是家长不支持那个惩罚。在这件事上,老师们倒是对的。马克的妈妈不相信惩罚的有效性。

在协商时,妈妈首先表明她同意老师的看法,马克的确没有尊重老师,扰乱了课堂,这种行为应该得到纠正。她认为逻辑后果可能会更有效,并且建议说:“由于马克做的事情使你的工作很不愉快,让他做一些能使你的工作更愉快的事情来弥补,怎么样?”

史密斯老师说:“比方说?”

她建议让马克擦黑板、倒垃圾或者上课时教一部分内容。

马克对这个建议非常感兴趣,插话说:“对呀,我可以帮你讲讲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史密斯老师说:“对,你的确掌握了,好多学生都还没有理解。”然后,他看着马克的妈妈,说道:“但是,他会因此而很开心。”

史密斯老师不愿意按照这个能把不良行为转变为有贡献行为的建议去做,因为他担心这会奖励不良行为,并且会鼓励马克继续他的不良行为。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错误概念的例子,这种错误概念是:为了让孩子们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

史密斯老师也是这些大人的代表,他们更看重的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不是从自己的行为中学习。而事实正好相反。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使用逻辑后果的另一个重要指导原则是,要考虑到行为的错误目的。

在发生冲突的时候,逻辑后果可能有效,但只在孩子的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时才有效。

当孩子的目的是寻求权力或是报复时,逻辑后果在冷静期之后或赢得孩子的合作之后的解决问题阶段,才是有效的。

德雷克斯说:“逻辑后果不能运用于权力之争,除非极其小心,因为它常常沦为惩罚性的报复行为。由于这个原因,使用自然后果总能有所收获,但逻辑后果则很可能事与愿违。”

例如,假设一个孩子不做课堂作业。老师可以对这个孩子说:“你需要在下课前完成作业,要么就在课间休息时去作业台写作业。”(注意,给出一个选择作为逻辑后果的一部分,是如何体现对孩子的尊重的。)

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这个孩子很可能朝你笑笑,并且开始做作业。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权力,这个孩子则可能拒绝做作业,以证明“你制服不了我”,除非你通过事先与这个孩子讨论这种行为并且问过了她的选择,而赢得了孩子的合作。

如果孩子的目的是报复,这个孩子可能会以拒绝写作业来伤害你的感情,直到她自己受到伤害的感觉得到处理。如果孩子的目的是自暴自弃,她需要的是训练,而不是逻辑后果。

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效地使用逻辑后果,就要理解孩子的行为以及长期效果。

如果问题的解决比逻辑后果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那就运用那种方法。另一方面,只是简单地让孩子体验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就能教给孩子很有价值的生活经验。

很多父母和老师都说过这句话,“我已经告诉过你一百遍了”。他们需要认识到,愚笨不堪的不是孩子。孩子们知道什么对他们有作用。

大人需要认识到,说一百遍是没有效的。只要大人通过反复提醒或者通过替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将本应该由孩子来承担的责任揽过去,孩子就永远也学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西尔维斯太太已经告诉过她的孩子一百遍要把玩具收好了。在学到了这些概念之后,她和善地告诉孩子们,从现在起,如果他们不收拾玩具,妈妈会收——这是决定她自己要做什么。

然而,她补充说,凡是她收起来的玩具,她会全都保管起来,直到孩子们用收拾其他玩具的行动表明他们会照料好自己的玩具。

要记住,玩具被随便乱扔的问题,其实通常是由于父母买的玩具太多了。如果是这种情况,孩子们就不会在乎你收走玩具并永久放起来。这些父母应该对这个问题负责,并采取一些措施(不再买太多玩具),而不能期待孩子们的合作。

西尔维斯太太注意到了哪个玩具是她的孩子们真正在乎的,以及哪个是她买玩具太多而造成的问题。每当玩具扔在一边,她都只问一遍:“你想把玩具收起来,还是想让我来收?”

孩子们会收走他们喜欢的玩具。她收起来的那些玩具都被束之高阁,再无人问津了。

当孩子们不在乎的玩具全被收到顶橱里之后,西尔维斯太太告诉孩子们,她不会再提醒他们了,但会拿走任何没收拾好的玩具。这下她不用被迫收起很多玩具了,因为孩子们会爬过去跟她抢。

当孩子们向她要被她放起来的玩具时,她只在孩子们能连续一个星期都收好自己的玩具时,才会把玩具还给他们。

这个例子说明了有助于理解逻辑后果的又一个指导原则,那就是孩子需要知道与特权相伴的是责任。明白了这一点,下面的公式就很简单了:

特权=责任

缺乏责任=丧失特权

拥有玩具是一种特权。与这个特权相伴随的责任是照料好玩具。不接受照料玩具的责任的逻辑后果,显然就是失去拥有玩具这个特权。

西尔维斯太太还表明了,决定她自己做什么、以尊重的态度预先让孩子知道以及始终坚持并说到做到的有效性。

西尔维斯太太还给这个故事加了一个后续。她现在只给孩子们买那些他们真的非常想要,以至于肯自己把零花钱攒到能承担至少一半的价钱时的玩具。她再也没有遇到严重的问题。孩子们对他们自己投资的东西似乎更加在意。

在理性的时候,大人知道自己的关键目标是促使孩子成长为幸福而有责任感的人。然而,大人们太容易陷入权力之争,太容易受情绪支配而把“赢得”孩子变成“赢了”孩子。

父母和老师们都不愿意承认惩罚让他们感觉挺好,因为这给了他们一种在孩子行为不良时使他们觉得被剥夺了的权力感。另外,他们相信让孩子举止得体是他们的职责。

他们忘记了,强迫并不是一种为逐渐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所需的生活技能的激励因素。他们还忘记了,管教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孩子做得更好。

很多父母和老师对于逻辑后果是如此兴奋,以至于他们想为每一种不良行为都找出一个后果。我都记不清人们问过我多少次了:“这种情形的逻辑后果应该是什么?”

我告诉他们:“如果一个逻辑(相关的)后果不明显,很可能就是那种情形不适合运用逻辑后果。”

很多其他方法或许更为有效,比如开一次家庭会议、关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孩子的行为后果、设立日常惯例、提供有限制的选择、请求孩子的帮助、处理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决定你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以尊重孩子的态度执行决定、拥抱、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选择会带来的后果而不是强加后果。

最后,惩罚可能让你得到更快的结果,但是,逻辑后果——如果使用得当——是帮助孩子培养自律与合作的很多非惩罚方式中的一种。

正面管教工具

1.好好想一想。“逻辑后果”真的是经过拙劣伪装的惩罚吗?

2.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想一想你的管教方式造成的长期效果。

3.避免借题发挥,要对孩子的体验表达你的同情和理解。

4.不要把自然后果强加给孩子;但要让孩子体验他们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不要在自然后果上施加责难、羞辱和痛苦,也不要包揽孩子遇到的困难。

5.决定你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

6.只要可能,就给孩子提供选择。

7.思考“逻辑后果的四个R”。

8.思考“惩罚造成的四个R”,从而看清你的管教方式的长期效果。

9.记住,“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是一个荒谬的观念。

10.孩子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11.把不良行为转向有贡献的行为。

12.你如果希望孩子们控制他们的行为,你就要做自我控制的榜样。

13.逻辑后果不适用于大多数错误目的的行为。

14.要自始至终和善而坚定。

15.通过启发式问题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

16.逻辑后果并不是处理大多数问题的最佳方式。

17.使用公式:特权=责任;缺乏责任=丧失特权。

18.为营造更好的家庭气氛和班里的气氛,要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

内容来源参考书目:《正面管教》简•尼尔森

0 阅读:0

我是一秒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