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土,并且传播和发展,隋唐时期佛教在运城地区的发展

月陵的过去 2024-04-05 00:58:17

西汉末,佛教传入中国。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任继愈的《中国佛教史》、茂田镰雄的《简明中国佛教史》、赖永海主编的《中国佛教通史》等著作均采用此说。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影响,在山西也出现了两汉时期佛教传入当地的说法。

1.隋唐前佛教在运城地区的传播

相传五台山的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原名大孚灵鹫寺。清凉山就是今山西省五台山。摩腾、法兰都是天竺人,他们于东汉年间到达洛阳传播佛教,但洛阳离山西五台山还有很长的路程,不能确定他们真正到过五台山。

再者,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君主,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在时间也上不相符,所以他不可能在我省境内建塔,其事不可信。还有相传洪洞的广胜寺也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在唐代才改称广胜寺。

由于佛图澄的努力,佛教在后赵管辖范围内广泛的流行开来。而山西也处于后赵政权的统治之下,因此可知至迟在公元三至四世纪,佛教已正式传入山西。

佛图澄在后赵政权的支持下,开始在其范围内弘传佛教,使佛教逐渐传入山西运城地区。释道安在濩泽见到太阳名僧竺法济,道安从之受业。“盖安公内外俱瞻,恰逢乱世。其在河北,移居九次,其颠沛流离不遑宁处之情,可以想见。”所以道安和竺法汰辗转活动于山西、河北等地,讲、注经典。由于濩泽距离今运城地区很近,竺法济又是运城平陆人,据此推测他们很有可能到过运城地区弘传佛教。

另外,前秦的释法和少时与道安同学,也拜师佛图澄。他曾参与道安主持的译经工作,晚年应前秦晋王姚绪之请,住蒲坂讲学,弘传佛教。这些都说明至少在公元三至四世纪,佛教已传入运城地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运城地区的佛教获得了发展,有不少外籍僧人到运城地区传法。

后在蒲州仁寿寺弘传佛法。另外,也有不少本地人出家为僧,如释昙遵、尼僧智仙等很多僧人。魏晋南北朝时的运城籍僧人还有山西芮城的释慧元、释昙称和山西永济的释昙济,但在运城地区的具体活动未见详载。此外,这一时期运城地区还建立了不少寺院。

2.佛教的建立

据粗略统计,自汉魏,经西晋、十六国,直至北朝末年,方志中保留的今运城地区的佛寺有9座,分别分布在虞乡、解县、永济、新绛、平陆、芮城,但是在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北周建德三年的时候,武帝宇文邕灭法,遂被毁废,该寺发展壮大于隋唐时期。后来栖岩寺在隋文帝的重修下,再现佛教盛况。静林寺位于解州西红脸沟,约建于北周,《续高僧传》卷二十一载,僧人释昙献少时跟随虞乡昌律师学习佛法。

文中记载了静林寺名称的由来以及在北周时被毁的状况,也是在隋文帝时恢复寺院。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山西运城地区的传入,僧人传播佛教,寺院也建立起来,运城地区的佛教获得了发展,为后来佛教在此地的繁荣发展打下基础。

3.隋代运城地区佛教的发展

周武帝灭佛打击了佛教的发展,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在这样的背景下,运城地区的佛教也遭到毁坏,僧人被迫还俗、寺院被毁,直到隋文帝统一全国后,结束了魏晋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文帝杨坚早年与河东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杨坚早年的河东佛教经历深深影响了他日后推行的佛教政策。

杨坚任北周大丞相时,积极参与推动复兴佛教的工作,大象元年,又于开皇十年度僧五十余万,可见其规模之大,如此大规模的全国度僧必定少不了运城地区的参与。开皇二年,沙门昙延谒见文帝,劝帝兴复佛法;开皇三年,诏令修复周朝废寺;开皇十一年,诏天下州县各立僧尼二寺。

文帝为促进佛教发展,令当时各学派著名的学者都集中在都邑长安,从事译经、讲学活动,这其中就包括运城籍僧人昙延及其弟子。后来由于昙延弟子童真通明大小,尤善涅槃,所以,“开皇十二年,勅召于大兴善对翻梵本。”

佛典的翻译是隋朝佛教复兴的标志之一,昙延及弟子童真能够在长安从事佛典翻译,为隋朝佛教的复兴做出了贡献。也正因为如此,《续高僧传·洪遵传》对此也有着更多的见解,仁寿四年,皇帝发布诏文,说皇帝已经在各个地方,不近不远的地方,都设立了佛教塔,对于以前来说,是从未有过的,在今天这个日子里,奉献送礼。请各位前往其他的地方,分别建立更多的佛教塔

三十余州,一时同送。”隋文帝时举行的舍利活动也送到了运城地区。如河北僧人释僧昙于仁寿二年“住大兴善,后勅送舍利于蒲州之栖岩寺,即古云居寺也。”同样住在大兴善寺的河东僧人释觉朗于“仁寿四年,下勅令送舍利于绛州觉成寺。初达治所出示道俗,涌出金瓶,分为七分,光照彻外,穿基二丈,得粟半升。”

送舍利活动不仅表现出国家对佛教的重视,更促进了运城地区与各地间佛教文化的交流,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隋炀帝即位后,受到文帝的影响,也笃信佛教,他积极扶持南方佛教,促进了南北佛教的交融,“隋炀帝大业中,改天下寺为道场”,以此表示对佛教的重视。大业二年,炀帝曾在洛阳度男女一百二十人为僧尼。大业三年正月,炀帝亲制愿文称菩萨戒弟子,“诏天下州郡七日行道,总度千僧”,运城地区参与其中。

炀帝同设置翻经馆,继续开展文帝的译经事业,僧人还有学士之名。大业十年,召灵润“入鸿胪教授三韩,并在本寺翻新经本。”可见,炀帝对于佛教的支持,促进了运城地区佛教的进一步发展。运城地区的佛教也在文帝和炀帝的支持下,进行了立寺、度僧、写经、造像等一系列活动,恢复了北周之前的佛教活动,还为唐朝佛教的发展走向繁荣奠定了基础。

4.佛教处于隋唐时期的基础

隋唐巅峰的时期,也正因为佛教传入中华大地,其中建立了许许多多的寺院和发展了很多信仰佛教的人,佛教也产生了许多派别,比如说净土宗、华严宗、律宗、天台宗、唯识宗和禅宗,其中禅宗对隋唐时期的无论是领导者,农民或者是经济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隋文帝在位的时候,做出了复兴儒学的举动,设立了在当时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思想,佛教思想为次要思想。隋炀帝在位时期,隋炀帝信仰佛教,但是作为皇帝,就要加强对佛教的管制。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隋唐时期的皇帝和领导者提供了精神支柱,在当时,佛僧的地位非常之高,但是佛教对于政治基础也有非常大的矛盾,也标志着隋唐思想的态度。佛教的传入,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视野,中国的文字,书画,雕像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无论是地位比较高的人民,或者还是地位比较底下的人民,都存在着信仰佛教的人。

在隋唐时期政治稳定,并且经济发展良好的现象之下,隋唐皇帝为了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三教政策之间保持平等对待,传入中土的佛家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教,提供了政治基础和思想文化。隋朝以后,又一个朝代,是佛教思想传播和发展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唐朝,在所有的唐朝皇帝中,大多数皇帝都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表示尊重的意思。

5.著名的寺院

安邑太平兴国寺,创建年代有三种说法。《安邑县志》载为唐贞观年间建。《安邑县续志》这本书中就有记录,安邑太平兴国寺建设在北魏元和二年,是因为当初有一位僧人在寺庙内挖出一个大魏二年时期的酒。

稷山青龙寺坐落于县城西四公里马村西侧,始建于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元、明、清各代都曾重建与修缮,该寺的壁画制作跨元、明时期。

龙兴寺始建于唐,寺中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观,后经历史演变,道观变为佛门圣地。唐高宗咸亨元年,改称龙兴寺,寺院建筑十分雄伟,规模也相当宏大。

唐王朝统一全国后,对河东的发展十分重视。“武德元年,置蒲州,治桑泉县,领河东、桑泉、猗氏、虞乡四县。唐朝的时候,因为皇帝和其他领导者的大力扶持和建设指导思想,佛教也因此发展的尤为迅速,主要是寺庙建立的更多,削发为僧的人也越来越多。

三年,移蒲治河东县,依旧总管府。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位时期,把领土分为十道,山西就是以前的河东道,现在的山西运城就是当年河东道的南面,在黄河干流中间的东面,北接临汾地区,东边的中条山与晋城地区相邻,西边、南边隔黄河分别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这样的地理优势有利于佛教在该地的传播,运城地区的佛教在唐朝走向兴盛。

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发展时期,由于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多的民众有机会接触到佛教,隋唐时期诸帝通过政策、敕令的支持,建立寺院、广度僧人,征召高僧参与译经,弘扬佛法,大大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山西运城地区的佛教也在这一时期不断发展。

0 阅读:0

月陵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