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延起伏的祁连山中段,有一条山峡通道贯通甘、青两省,它就是被古人称为“大斗拔谷”的险要通道——扁都口。“扁都口”为藏语“扁麻多”之音变,意为金露梅,扁都口是青海东部通往甘肃河西走廊的一条最为便捷的重要地段,在中国历代军事、商贸、民族交流等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清代郝道遵在《大斗拔谷》中写道:“扁都隘口气萧萧,鱼贯行来溪嶂深。喑叱段公风烈烈,凄迷隋帝雨淋淋。巢车好上龙山望,毳莫休教鹿坞侵。艳说凯歌劳卫国,皇华摇曳碧云岑。” 道出了扁都口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
从青海省会西宁出发,翻越达坂山,横穿祁连山腹地,天堑早已变通途,大动脉国道227线蜿蜒曲折于祁连山中。达阪山隧道也已贯通,3792.75米的海拔高度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公路隧道之列。沿宁张公路向北,越过浩门大桥,经门源青石嘴,翻越景阳岭,便进入了祁连大草原。过峨堡,即可到达明乐,张掖。
俄堡镇也叫俄博镇,位于227国道与S304的交汇点,是丝绸之路上的古镇——峨堡古城,古称博望城,“元时筑,今遗亘尚存”。峨堡作为宁张古道南北交通要冲,经贸交易重镇,在军事和战略要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古丝绸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古道边遗有羊胸沟口古城址,古城东台下建有烽火台。它是甘青商旅翻越祁连山,最捷径,最方便的通道,更是丝绸之路青海道通往河西走廊大通道的重要通道和关口。
站在河西走廊,极目远眺,祁连山白雪皑皑,焉支山郁郁葱葱,悠悠思绪滚滚而来。早在夏商时期,羌人(西戎)就在这一带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自汉唐以来,一直是匈奴、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相互联系和出入甘青之间的重要通道。
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由长安出发,经陇西过黄河,沿祁连山南麓西行,出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之后,这条古道留下了帝王大汗、戍边将士、商贾驼队、使节高僧以及文人墨客的身影。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3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精兵出陇西,过浩门,经大斗拔谷(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深入匈奴驻地千余里,大败浑邪王、休屠王,河西从此归入汉朝版图。
东晋时期,高僧法显立志要去天竺国(印度)求法,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由靖远经兰州、乐都、大通、门源,从扁都口穿越祁连山,到达张掖,沿河西走廊前往西域,至天竺后从海路回国。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三月,隋炀帝西征吐谷浑,出扁都口,在焉支山下召开“万国博览会”。 文武百官,嫔妃侍从经扁都口北上,抵河西走廊张掖郡,在焉支山受谒诸国,召开万国博览会。展示大隋国力,拓通丝绸之路。
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朝大将哥舒翰任大斗军副使镇守大斗拔谷,因战功卓著擢升为右武卫员外将军,充陇右节度副使,创建“神成军”,修建“龙应城”,驻防甘青一带。大斗军扼守扁都口,时有诗云: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从此以后,吐蕃人再不敢东侵,也阻止了吐蕃对河西走廊的进犯。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蒙古大军通过扁都口,穿越祁连山,攻占青海北部地区。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部将贺锦攻占甘州以后,率大军经扁都口穿越祁连山,进军攻占了西宁。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扁都口设察汉俄博营,并树立界碑。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增兵500名于大马营,在这里扼守。《清史稿•兵志》记载:“甘肃提督统辖提标五营,兼辖永固城守协、节制西宁四镇,提标左营、右营、前营、后营、永固城守协、甘州城守营、梨园营、洪水营、南古城营、山丹营、峡口营、大马营、察汉俄博营。”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法国人窦脱勒依深入这里,现场勘测,绘制地图。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马步芳由这里出山,与马仲英部激战于三堡之南,马仲英败走新疆。1949年9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部也是经过扁都口,一夜疾驰,似神兵天降一般突然出现在民乐县炒面庄的国民党守军面前,一举解放了民乐后挺进张掖。在这条古道上,还走过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和王昌龄等众多的文人墨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227国道穿峡而过,扁都口仍发挥着连通甘青两地的重要作用。扁都口,曾经的兵家必争之地,现在的旅游胜地,商贸往来之地,正盛开金灿灿的油菜花,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世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