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北部,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和大通谷地西南侧山地沟谷地,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南,大通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东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久远且复杂。可追溯到西晋时期的吐谷浑,吐谷浑原是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先祖游牧于徒河之青山(今辽宁省义县东北)。
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鲜卑单于涉归庶长子吐谷浑因与继单于位的嫡弟慕容不和,率所部1700余户从辽东慕容鲜卑中分离出来,辗转西迁、跋涉千里,先后到了今内蒙古阴山山脉、甘肃省临夏地区、青海羌族地区,建立起自己的部族。公元329年,吐谷浑的孙子叶延建立政权,改姓吐谷浑,将之作为族姓和国号,吐谷浑国正式建立。公元663年,吐谷浑国被吐蕃所兼并。一部分吐谷浑人迁离而去,一部分被吐蕃同化,另有小部分族人仍在湟水流域生存,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土族名称由“吐谷浑”之“吐”字逐步演化而来。
青海的土族主要聚居在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族与蒙古族有着密切关系,在互助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部将格日利特带领的部属余部在这里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土族一部。今天的土族既不同于土谷浑,也不同于汉、藏、蒙古等民族,它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族。不断融合了党项、蒙古、汉、藏、回、羌等民族的成份。血统中融合了蒙古族、藏族和汉族等民族的成分,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信仰藏传佛教,同时又崇尚儒家学说。土族忌讳吃骡、马、驴等圆蹄牲畜的肉、
互助土族自治县被称为“彩虹的故乡”,土族盘绣是土族独有的刺绣技法,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土族女性的服饰非常艳丽,很有特色。尤其是袖子,用红、黄、蓝、绿、紫、黑、白七种颜色分段缝制,称为“七彩袖”,代表着太阳、大地、蓝天、生命、宇宙和阴阳。民族风元素+现代元素完美结合,个性时髦又好看。
走进海东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的“土族故土风情园”,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浓郁,园区全面展示土族历史、婚嫁、丧葬、服饰、歌舞、赛马、摔跤、武术表演、情歌对唱、传统刺绣、风味饮食等民族风情的主题园区。走进农家小院,听着敬酒歌,饮青稞酒,品尝土族风味的餐点,感受土族热情好客,观看安召舞,聆听土族花儿,好客的土族人唱起敬酒歌,迎接八方来客,美丽的土族女儿扮演新娘与帅气的游客小伙“成亲”,节日内容丰富多彩,人们尽情狂欢。
最为动听的是“花儿”让欢乐的气氛激情荡漾。土族花儿是青海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形式是“情歌”对唱,主要内容是谈情说爱,描写青年男女互相爱慕之情。所以被视为爱情的媒介和桥梁。"花儿"只能在大山、河边、田野歌唱,和着清风,迎着丽日,曲调古朴悠长,乡土韵味浓郁,是土族群众抒情说爱的理想载体。
其曲调主要有《好花儿令》《尕连手令》《梁梁儿上浪来》《杨柳姐》等多种,均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樱桃好吃树难栽,白葡萄要搭个架哩;我心里有你口难开,少'哩要搭个话哩。高不过蓝天深不过海,俊不过花心儿的露水;香不过麝香甜不过蜜,美不过辫辫儿夫妻。”《拉仁布与吉门索》是土族民间长诗。它是土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优秀民间叙事诗,堪称土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拉仁布与吉门索》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