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期,英国人作为当时全球第一帝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一开始,李鸿章把主要精力用在争取英国调停上,对备战有所松懈。甚至希望英国人〝速会水师提督带十余铁甲快船经赴横滨〞,这天真得让人想笑了,这是当时清朝最有智慧和能力的人吗?英国人的暖昧是意料之中的。一个有趣的史实是,尽管英国表明中立,但英国驻朝使馆却竭力保护在朝华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以至战争后期,尽管英国对日本的支持愈来愈明显,但英国使馆对朝鲜华侨的保护,仍然不遗余力。这种显得有点奇特莫名的场景,显示了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性。
(图:甲午战争)
一:英国人全球战略中的中国角色。
在英国的全球战略中,中国也好,日本也好,都不过地区角色。英国的全球对手是沙俄和德国。沙俄则是它在亚洲的主要对手。沙俄一直想在南方获得不冻港,一个战略方向就是从阿富汗到印度,这一系列地方都是英国殖民地,因而和英国不可避免地产生尖锐对立。另一个方面是东北亚,从辽宁到朝鲜的海岸线,沙俄当时的选择是较弱的朝鲜,它一边加速修建西伯利亚铁路,一边企图占领朝鲜的永兴湾。英国先下手为强,占领了朝鲜战略要地巨文岛,对俄国在远东的企图保持高度警惕。
为了阻止沙俄南下的脚步,英国想找一位坚实可靠的盟友,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巨无霸的中国。一则两次鸦片战争算把中国打服了,清朝对英国有敬畏,二则中国搞了二十年的洋务运动,拥有了远东最强大的海军北洋水师(尽管只是纸面上),英国认为英中合力可以阻上沙俄南下。因此,早前的英国对清政府的朝鲜政策极力支持。英国前外相寇松认为:〝朝鲜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希望,就在于维持和清朝的关系。〞担任中国税务总长的英国人赫德,甚至建议中国吞并朝鲜,以之作为郡县。
促使英国对清朝态度的转变,原因是复杂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1,清法战争中国失去了越南。2,清朝对沙俄的步步退让。越南同朝鲜的情况类似,同属汉字文化圈,是中国几千年的属地或属国。既然越南己经失去,朝鲜独立的趋向也是可能的,朝鲜民间蠢蠢欲动,日本也想学法国。英国疑心清朝是否有能力控制朝鲜,清朝对沙俄的软弱更让英国认为清朝这个泥足巨人不堪大用。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拥有了西方帮助建立的海军,和生机勃勃的工业,让英国人刮目相看。尤其是日本吞并琉球,清朝竟不敢吭声。英国想扶持日本成为一个次等强国,以作为其在远东的盟友和代理人,阻止沙俄南下,抑止清朝的崛起。
如此,李鸿章对英国的浪漫主义情绪,就变成滑稽表演了。李鸿章全力依赖英国调停,什么也没得到,甚至战争后期,英国竟毫不掩饰地支持日本。但奇怪的一幕是,战争期间英国人对朝鲜华侨的保护,却毫不含糊,不停地向朝鲜和日本官方抗议其对华人的暴行,保护华人在朝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这种保护是真心还是表演?我觉得英国人是认真的。一方面基于基督教理念和国际道义,另一方面英国始终和清王朝保持表面的友好。英国人和全球华商尤其是华南华商的生意往来,有着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图:李鸿章和西方政客)
战争后期,清军兵败如山倒,英国人暗中倾向日本,越来越明显了。英国政府以不愿破坏〝中立〞为理由,扣押了清政府刚刚购买的〝飞霆号〞鱼雷艇,却充许日本订购两般1200吨重的大铁甲舰。英国〝巴山轮〞货船走私军火给日本,被清王朝南洋水师截获。在人赃俱获的情况下,英国大使不仅百般阻挠对这舰货轮的调查,还要求清朝赔偿4000英镑的〝延误〞费。如此等等,让李鸿章对英国人彻底死心。
李鸿章吃了一次亏,但他史诗般的愚蠢再次把中国推到危险境地。他把英国完全凉在一边,却把俄国人拉进来,组织了多次〝俄中日〞三方会淡,试图借用俄方的武力来促使日本就范。英国多次要求加入三方会谈,李鸿章置之不理。俄人本和英国有隙,英国要求加入会谈不得,相当恼火,于是铁心和日本结盟。所以日英结盟,李鸿章也是推手之一。更可怕的是,接受沙俄贿赂的李鸿章,不久后竟和沙俄签订《中俄密约》,把远比日本还贪婪的沙俄引入东北,给东北人民带来无穷苦难,也对中国带来巨大隐患。
(图:北洋水师和西方教官)
二:英国极力保护朝鲜华侨。
甲午战争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袁世凯的经营下,清朝对朝鲜的内政外交进行了全面的控制。袁世凯和张謇曾向李鸿章提议,废除朝鲜王国设置郡县,纳入中国版图,被李鸿章直斥〝多事〞,从而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随着法国吞并越南,日本吞并琉球,朝鲜朝野对清王朝的尊重越来越少,日本人更是摸透了清朝的虚弱,甲午战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暴发了。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军队先后进入朝鲜,日本军队不宣而战,攻击了中国军舰和运输船。清军溃败,跟随袁世凯脚步大量进入朝鲜的中国商人,刹那间成为受辱的对象。由于日本以优势兵力迅速控制朝鲜,大量滞留华人立即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因为中国使馆人员早以辙离,这些华人就成了朝鲜和日本人攻击和羞辱的对象。在一些华商的运作下,英国使馆突然宣布对中国侨民提供保护,为确保华商正常营业,英国人通知朝鲜和日本政府,将对所有华商提供保护。成千上万的华人扶老携幼,进入英国使馆避难,英国军警严正以待,日夜在使馆周围巡逻。他们为避难华人提供医疗和食物帮助。这使当时的英国使馆,成了朝鲜最大的难民营。
随着清军兵败如山倒,被日本控制的朝鲜政府宣布,英国无权保护华商,所有华人均属朝鲜管辖,不享有领事保护权。朝鲜军警遂四处抓捕华商,敲诈勒索,华人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朝鲜官方甚至鼓动百姓到华商那里买东西,可以任意开价,如果华商拒绝,则可以抓捕送官,所谓买东西,其实和抢差不多。英国领士馆立即照会朝鲜外交部,要求朝鲜警务厅立即发通告,阻止民间欺压华商的行为,并对此类行为进行惩罚,华商的困境方得缓解。
然而,在日本指使下,朝鲜官方要求百姓一旦发现可疑的华人,可以举报。这样,每个华人都成了敲诈和告发对象,每天这样的告发都有数百起,华人成过街老鼠,无路可走。这时又是英国人站出来,要求把所有涉及华人的纠纷,都交给英使馆处理。许多华人一进英使馆,遂号淘大哭,因为终于自由了。当时华人无论老幼,都被辱骂成〝清狗〞,日人则当华人面瞪目裂嘴,用手指在脖子上猛一划,作割喉状。英国使馆成了华人唯一的〝娘家〞。
(图:甲午战争中被捕的华人)
结语:由于清朝使馆从朝鲜的撤离,英国使馆就成了中日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并自愿承担起保护中国侨民的角色。英国作为日本的盟友,这样做是难能可贵的。显然,英国和华人间的商业往来,特别是香港新加坡这样的华人商埠的往来,都极为密切。英国保护华商,既有道义的考虑,也有利益的考量。
一般如言,比喻当今世界一些敌对的、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在对方国家没有使馆,它们会选一个中立国使馆做勾通的中介和利益代理,比喻美国选瑞典做在朝鲜的代理,但前题是瑞典必须和美国足够友好。瑞典属于美国的西方阵营,和朝鲜关系一般。清朝和英国当时的关系己成了僵局,但从经济和政治方面考虑,英国保护华人,都是一笔不错的买卖。